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国学论文 >

曹聚仁的乡土情结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09 04:16
  曹聚仁是20世纪我国著名的学者、记者、作家,无论是他的报刊活动随笔、杂文,还是学术研究论著,在中国现代社会经济史中,可谓是雅正而通俗的读物。近年来,学界对他的推崇和研究越来越多,皆因他是“旁观革命”的积极分子。但他又常称自己为“土佬儿”,一生以其乡土情结写下了大量描述乡土中国的文字,他对于乡土中国的思考,以及他浓厚的乡土情结,为他的创作打下了深深的“中国风”烙印。本文围绕曹聚仁乡土情结的这根主线,试图从曹聚仁启蒙熏陶开始,及至他与鲁迅的君子之交,直到人生后期客居香江,将这一人生轨迹进行贯穿,展示他乡土情结的一生。基于社会史研究视角,通过分析他所阐述的农村面面观,他所倡议的建设农村的“种树运动”,以及蒋畈精神这一曹聚仁乡土情结的内核,以期对这位历史人物乡土情结的认识有更为理性的分析。笔者以为,乡土情结增强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为主体提供更加负责、严肃、谨慎的精神层面的思考。曹聚仁乡土情结的发散,让他的创作显得更加丰满,也更具人文与现实情怀。从社会史、文化史的角度看,这不啻为很好的研究样本、历史辅料。良好的乡土品格,助力曹聚仁在从事新闻工作中,亲近乡土,并以此而展现出独特的内涵。自觉的乡土情... 

【文章来源】:南昌大学江西省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乡土情结的研究价值
    1.3 学术史回顾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
第2章 曹聚仁的乡土历程
    2.1 乡土萌发:父亲及长辈的启蒙熏陶
    2.2 乡土初露:与鲁迅的君子之交
    2.3 乡土凝结:流落香江的苦闷与彷徨
第3章 曹聚仁乡土情结的社会史分析
    3.1 “混乱”中的农村面面观
    3.2 救国先救农村
    3.3 五四冲击下的宗族
    3.4 以乡土实情写乡土文学
    3.5 农村要有“种树运动”
第4章 曹聚仁乡土情结成因及内核
    4.1 曹聚仁乡土情结的形成因素
    4.2 蒋畈精神:曹聚仁乡土情结的内核
第5章 曹聚仁乡土情结的评价
    5.1 个人魅力:兼谈优秀记者应该具备的乡土品格
    5.2 时代意义:曹聚仁能言敢言的时代土壤
第6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乡土中国的文学形态——以《长河》为例[J]. 李伯勇.  小说评论. 2012(04)
[2]现代中国“无冕之王”神话的建构与消解[J]. 姜红.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2(03)
[3]苏南“土改”中一田两主地权结构的变动[J]. 张一平.  中国农史. 2011(03)
[4]国学名家曹聚仁[J]. 柳哲.  知识就是力量. 2011(08)
[5]广东纪录片创作中的岭南乡土情结[J]. 夏清泉.  新闻爱好者. 2011(14)
[6]中国日常生活史研究述评[J]. 胡悦晗,谢永栋.  史林. 2010(05)
[7]近代报人群体在建构公共领域中的角色探析[J]. 孙兆扬.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0(04)
[8]曹聚仁论衡——纪念曹聚仁诞辰110周年[J]. 张直心,王平.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4)
[9]新乡土主义,还是城市贫民窟?[J]. 吕新雨.  开放时代. 2010(04)
[10]超然于时代的写作——论曹聚仁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随笔散文[J]. 孙德喜.  华文文学. 2009(06)

博士论文
[1]《生活》周刊与城市平民文化[D]. 赵文.复旦大学 2009
[2]现代中国的公共舆论[D]. 唐小兵.华东师范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民国时期香烟画的文化解读[D]. 范梦圆.南昌大学 2012
[2]曹聚仁报刊活动研究[D]. 王丽.安徽大学 2012
[3]新时期文学中“乡土中国”形象的书写[D]. 张丽.江西师范大学 2011
[4]穿行在历史潮流中的乡土写作[D]. 刘从中.山东师范大学 2011
[5]早期柳亚子与民众社会改造[D]. 徐娟.苏州科技学院 2010
[6]见证历史的个人书写[D]. 杜成煜.福建师范大学 2010
[7]于右任报刊活动与新闻思想研究[D]. 唐玉.兰州大学 2010
[8]蒋经国乡村建设模式研究[D]. 吕晓娟.赣南师范学院 2008
[9]三、四十年代《大公报》民生观之研究[D]. 马丽.吉林大学 2007
[10]新生活运动与民国社会生活[D]. 班忠玉.苏州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6163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36163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fd1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