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国学论文 >

少儿经典电子读物版式设计及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2 19:12

  本文关键词:少儿经典电子读物版式设计及应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数字技术与多媒体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它带动了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信息技术作为载体不断的向各学科靠近。电子图书出版也在这种大背景下应运而生,向传统书籍出版发出挑战。数字技术在出版行业的不断应用,使电子书籍这种新型阅读方式,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新的阅读媒介,而这种电子书籍的出现极大的冲击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从而带给人们一种崭新的、大量的数据读取源,它已经成为当今人们阅读生活中的必要习惯,同时也是少年儿童寓教于乐和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本课题基于3岁至12岁的少年儿童的天性,,针对少儿读者认知特点和阅读习惯,在充分把握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相关支撑技术发展动态基础上,围绕少儿电子读物版式设计这一主题,以国学经典读物《弟子规》为表现载体,优化运用版式设计的相关原理方法和设计技巧,而开展的少儿经典电子读物版式设计研究。 从少儿电子读物版式设计三大视觉要素入手,阐述了文字、图片和色彩之间的关系;结合《弟子规》版式设计,从文字编排的准确性,易读性、识别性、艺术性等要求方面探索了其中的组合形式,同时,对色彩的对比度以及风格等要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运用层次分析和比较分析法,剖析描述了文字、视听图片和色彩的编排设计特点和应用技巧,从中寻找电子板式设计的新技巧和新思路,以此作为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目标。 另外,在版式背景和导航设计等方面,以调研数据为依据,分析了少儿电子读物版式设计技术规则;针对少儿电子读物动态显示,视频点播、扩展阅读、音频特效、互动操作和矢量图转换等版式功能,阐述影响实现版式功能的因素及技术实现途径;解读了少儿电子读物版式设计原理及方法,同时,结合了《弟子规》版式设计案例为基本范例,并以自己的设计实践作品,作为本课题的研究实践成果。
【关键词】:少儿电子读物 版式设计 数字技术 交互式 德育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52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7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10-11
  • 1.1.1 研究背景10
  • 1.1.2 研究目的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11-15
  • 1.2.1 国外现状11-14
  • 1.2.2 国内现状14-15
  • 1.3 研究方法和基本思路15-17
  • 1.3.1 研究方法15
  • 1.3.2 基本思路15-17
  • 第2章 少儿认知读取习惯和版式设计分析17-30
  • 2.1 少儿认知特点和阅读习惯17-19
  • 2.2 电子读物基本特征19-23
  • 2.2.1 少儿电子读物版式设计特点19-22
  • 2.2.2 电子读物与光盘读物的区别22-23
  • 2.3 电子读物版式设计规则23-30
  • 2.3.1 整体化的结构布局24-25
  • 2.3.2 视觉化的信息传播25-26
  • 2.3.3 人性化的阅读方式26-28
  • 2.3.4 形式与内容的统一28-30
  • 第3章 少儿电子读物版式视觉要素编排设计30-45
  • 3.1 三大视觉要素的关系30-31
  • 3.2 文字编排设计31-36
  • 3.3 视听图片编排设计36-41
  • 3.4 色彩运用编排设计41-45
  • 第4章 少儿电子读物界面设计与功能应用45-65
  • 4.1 少儿电子读物界面设计45-50
  • 4.1.1 少儿电子读物版式背景设计45-48
  • 4.1.2 少儿电子读物版式导航设计48-49
  • 4.1.3 少儿电子读物版式视觉流程设计49-50
  • 4.2 少儿电子读物版式设计功能应用50-60
  • 4.2.1 动态显示功能50-52
  • 4.2.2 视频点播功能52-54
  • 4.2.3 扩展阅读功能54-56
  • 4.2.4 音频特效功能56-57
  • 4.2.5 互动操作功能57-58
  • 4.2.6 矢量图转换功能58-60
  • 4.3 案例分析60-65
  • 4.3.1 版式设计总览60-63
  • 4.3.2 版式设计分析63-65
  • 结语65-66
  • 参考文献66-68
  • 附录68-77
  • 致谢77-78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78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甲生;;略论中国网络版权立法的现状及完善[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2 徐辉;李建军;;网页设计的“美”与“技术”[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3 李斌;;第三网络社会与新“差序格局”[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4 张秀燕;;基于3DS MAX的网络虚拟建筑场景漫游实现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7期

5 方志英,卢祥;发挥网络优势 开展英语听力技能训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6 丁忠利;高校人事工作数字化管理的探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7 孙虎;;21世纪工业设计的审美特征——产品设计中的可持续发展因素[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12期

8 姚敬旭;;智能化设计趋势在产品中的体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9 马翩翩;;色彩在儿童房中的运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10 蔡泉源;申洁;;从建筑手绘表现看创新性思维的培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国柱;;论移动数字时代广东社会管理的挑战与契机[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2 王永盛;;传统出版业应如何面对数字化转型的挑战[A];科学评价促发展 品质服务谋共赢——第九届(2011)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周斌;;网络民主背景下电子政务建设路径探析[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赵伶俐;;审美认知:美学与认知心理学的联姻[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刘体斌;;三网融合双向进入最优策略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王海波;;IPTV应用综述[A];2007第二届全国广播电视技术论文集2(下)[C];2007年

7 肖云;;数字科技馆体验馆的设计与实践[A];数字博物馆研究与实践(2009)[C];2010年

8 徐丽芳;;数字出版:概念与形态[A];中国编辑研究(2006)[C];2007年

9 周健;;试论汉语教学的语感培养[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10 蒋俏蕾;;数字音乐搜索服务的市场态势与竞争分析——以百度MP3搜索为例[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志辉;网络条件下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谢超;自适应地图可视化关键技术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9年

3 王峰;数字化背景下的城市公共艺术及其交互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4 孙余余;人的虚拟生存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梅;另一种现代性诉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黄达安;超越工作至上的世界[D];吉林大学;2011年

7 张春梅;中国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信息披露规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方付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张锐;基于网络融合的手机电视价值链模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黄永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淞强;哈尔滨地区住宅装修对室内空气污染的调查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宋娜;植物景观空间营造中的人性化设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4 陆鹏飞;上海儿童体育消费现状的分析[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5 陈可来;感觉统合训练对儿童平衡协调能力及心智方面影响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6 徐晓妹;小学音乐教育应把握儿童心理发展[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园;信息化时代教育技术人文精神的缺失与重构[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王霞;青少年网络生态文明教育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陈鹤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课程建设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王莉;数码摄影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少儿经典电子读物版式设计及应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66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3866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3df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