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改课改论文 >

现象图析学与变易理论

发布时间:2017-12-14 22:40

  本文关键词:现象图析学与变易理论


  更多相关文章: 现象图析学 学生学习 变易理论


【摘要】:现象图析学是一种目前盛行于欧洲、澳大利亚和香港的新的研究范式。现象图析学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1)探讨学生学习的差异;(2)研究人们经验世界方式的差异;(3)形成解释人们经验世界方式的理论框架;(4)应用变易理论描述及分析课堂教学;(5)使用变易理论设计学习环境来促进学习的发生。前两个阶段属于传统现象图析学范畴,主要研究人们经验现象的质性不同的方式。后三个阶段则属于"新"现象图析学范畴,强调用变易理论来解释及促进经验现象的特定方式。
【作者单位】: 香港大学教育学院;
【分类号】:G420
【正文快照】: 现象图析学(phenomenography)是由瑞典哥德堡大学教育系一个研究小组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发展起来的。从语源学上讲,这个词是从希腊词汇“现象”(phainemenon)和“描述”(graphein)而来的。因此,现象图析学关注的是对现象的描述。现象图析学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描述经验现象的质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黄毅英;林智中;黄家鸣;罗浩源;孙旭花;;传统数学评价之“缺憾”——以一个租船问题为例[J];数学教育学报;2006年03期

2 高凌飚,王晶;教师的教学观——一个重要而崭新的研究领域[J];学科教育;2003年07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郑秋贤;“冲破坚冰”——三位浸入式教师成长的故事[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王栋;大学外语教师认知研究及其对教师发展的启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晶;物理教师教学观问卷的修订及实验区教师的教学观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陈冬梅;新课程国家实验区教师教学观调查及其结果的运用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盛湘君;[D];浙江大学;2004年

4 张丽冰;广州市中学英语教师教学观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刘宏刚;[D];西南石油学院;2005年

6 李丹;法律英语中商法英语篇章主位结构特点分析[D];大连海事大学;2006年

7 钟瑾;基于话语分析对幽默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6年

8 乔燕;广州某高校本科生英语语用失误的案例研究[D];广州大学;2006年

9 文辉;对西南师范大学英语专业一至三年级学生英文作文错误的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10 王莉莎;大学英语教师教学素质的现状调查及对教师发展的探索[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符礼科;;教室也是学生生活的地方[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11年Z4期

2 魏玉琴;;在研究个性差异基础上注重培养非智力因素[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3 ;内江市:注重“四自”能力培养[J];中国西部;2011年10期

4 张玲;;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问”趣[J];阅读与鉴赏(下旬);2011年08期

5 常晓森;;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师教学实践的基础[J];学周刊;2011年16期

6 曹运平;;浅析信息技术课如何利用好网络资源[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18期

7 王文亮;;教师应该提高自己那桶水的质量——浅谈教师的自我发展[J];学生之友(初中版);2011年07期

8 马骏;;学生学习力研究的现状与发展[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年08期

9 吴玮;吴正伟;;让学生带着自信成长[J];中学教育;2003年02期

10 李光武;;新形势下,我们如何加强学生德育工作[J];中国校外教育;2011年1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红英;;激发学生学习潜能的几点尝试[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2 于春华;;新课程中学生良好学习方式的实践探索[A];来自教育一线的报告——黑龙江省教育学会“十一五”优秀教育科研成果[C];2011年

3 秦启康;奚仲廉;;“开潜教育”的心理学研究[A];中国民办教育家优秀论文集[C];2006年

4 瀚青;;徐特立师道理论研究[A];纪念徐特立诞辰1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汤又宏;;低年级学生学习依赖心理的成因及对策研究[A];首届“健康杯”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暨颁奖大会论文集[C];2002年

6 丁相平;;启发式在孔子教学实践中的应用[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7 胡立华;;寓学于乐,乐中求知[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一)[C];2009年

8 叶静;;学生学业管理与评价的实践与研究[A];来自教育一线的报告——黑龙江省教育学会“十一五”优秀教育科研成果[C];2011年

9 陕西省榆林中学课题组;;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及指导[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四卷)[C];2005年

10 岑家术;;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五卷)[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冬梅;浅谈批评学生的艺术[N];伊犁日报(汉);2010年

2 吴越;学生热衷网络带给我们的启示[N];天津教育报;2011年

3 四川泸县四中 何丽;如何在课堂上提高学生的积极性[N];学知报;2011年

4 郭平;老师,请多给学生鼓励[N];天津教育报;2010年

5 谈永康;向学生学习[N];中国教师报;2005年

6 ;课堂拿什么让学生快乐[N];中国教师报;2011年

7 孔繁萍;浅谈寒假里学生的“五同”[N];钦州日报;2011年

8 ;如何对待课堂上的“先知学生”[N];中国教育报;2011年

9 刁文;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N];青海日报;2001年

10 潮州市金山实验学校 邱芳云;还课堂于学生[N];潮州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丹莎;师生课堂有效交往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2 柏宏权;适应性教学系统中个性化教学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3 吴国平;新课程行动中的教师成长[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张月娟;中学生学习能力倾向测验的初步编制[D];中南大学;2002年

5 严玉萍;中美教师评价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周琰;大学生认识信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熊建辉;教师专业标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张灵聪;初中生学习自我控制特点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9 王海澜;打开学生自我建构之门[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10 唐智松;网络文化中学生主体性的迷失与重塑[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倪嘉蔚;课堂教学公平状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蕾;建国初期学生共产主义道德品质之塑造[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赵晓丽;学生发问的生成性要素及其培育的教学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4 吴成业;教师的学生评价话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郑洁;“要素学校联盟”的理念与实践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艺耀;人性视野下学生全面发展观构建及其教学运作策略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1年

7 张伟;从“师本”到“生本”[D];河北大学;2009年

8 万方;跨文化交往中的冲突与融合[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9 王俪嘉;教师课堂理答方式对学生学业情绪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10 苗娜;课堂教学公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2896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12896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35f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