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改课改论文 >

早期经验对青少年内隐自尊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1-04 05:16

  本文关键词:早期经验对青少年内隐自尊的影响 出处:《心理科学》2008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内隐自尊 外显自尊 早期经验


【摘要】:本研究以内隐联想测验(IAT)为内隐自尊测量工具,以172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针对来自家庭方面的早期经验对青少年内隐自尊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父母婚姻状况与青少年的内隐自尊存在显著相关,来自离异家庭的个体内隐自尊显著低于来自完整家庭的个体;(2)父母婚姻状况对青少年的外显自尊没有影响,个体可能通过形成积极的外显自我评价对父母离异带来的负性经验进行补偿;(3)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母亲的偏爱对个体的内隐自尊有提升和促进作用,提示积极的教养方式可以促进青少年内隐自尊的发展;(4)父母的拒绝与否认、过分干涉与过度保护,母亲的惩罚与严厉与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分离状况相关显著,提示消极的教养方式是影响青少年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一致性的因素。
[Abstract]:In this study, 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TT) was used to measure implicit self-esteem. 172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ere selected as subjects. The effects of early family experience on implicit self-esteem of adolescents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rital status of parents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implicit self-esteem of adolescents. The implicit self-esteem of individuals from divorced families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individuals from complete families. (2) the marital status of parents has no effect on adolescents' explicit self-esteem, and individuals may compensate for the negative experience brought by parents' divorce by forming positive explicit self-evaluation; (3) parents' emotional warmth and understanding, mother's preference can improve and promote individual implicit self-esteem, which suggests that positive rearing style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dolescents' implicit self-esteem; (4) parents' refusal and denial, excessive interference and over-protection, mother's punishment and severity we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the separation of implicit and explicit self-esteem. It is suggested that negative rearing style is the factor that influences the consistency of implicit self-esteem and explicit self-esteem.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系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基金】: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青少年内隐自尊和心理调适关系研究”(B07057)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06JZD0039)资助
【分类号】:B844.2
【正文快照】: 1引言内隐自尊是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而产生的自动化的、无意识的整体性自我评价[1],是个体对他人给予的评价反馈进行内化的结果。因此,和外显自尊一样,人们的内隐自我评价也可能是通过与重要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2-4],人们根据他人如何看待自己来形成自我感觉(Cooley,1902;Me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艳艳;景一博;;艺术类高中生外显自尊、内隐自尊与学业成败归因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年07期

2 罗贻雪;余毅震;杨奕;孙艳;;中学生攻击性行为与外显自尊的相关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1年08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程绍珍;葛操;潘玲;;大学生内隐自尊、外显自尊及其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许绍康;王玉杰;;贫困大学生的自尊及其与抱负水平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张丽华;韩慧敏;;初中生考试焦虑水平与内隐自尊、外显自尊关系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赵莹;胡艳军;吕勇;;大学生学业成败归因特点与自尊的相关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戴春林;;自尊结构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郭爽;;大学生自尊结构与应对方式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陈进;杨福义;;早期经验对青少年内隐自尊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林丰勋;沈钏;;大学生的自尊结构及自尊特点研究[A];全国教育与心理统计与测量学术年会暨第八届海峡两岸心理与教育测验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9 罗华;施春华;陈友庆;;大学生内隐攻击性与内隐利他性关系研究[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林;青少年自尊结构、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建峰;大学生外显自尊、内隐自尊与印象管理的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2 李宽;违纪大学生与一般大学生的内隐自尊、外显自尊和心理防御机制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比较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3 高郑玉;归因诱导对不同焦虑水平中学生的自尊影响[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4 何茜;听力障碍中学生自尊的特点及其与记忆偏好的关系[D];河南大学;2010年

5 邓小平;自尊双重两因素结构特性与功能的实验研究[D];宁波大学;2009年

6 潘玲;大学生内隐自尊、外显自尊及其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7 李雅琼;大学生的内隐自尊、外显自尊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研究[D];广州大学;2008年

8 孙艳玲;青少年负面身体自我对其自尊与学业成绩影响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9 徐全;高校组织气氛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内隐自尊的关系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1年

10 黄艳艳;大学生内隐自尊、外显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3772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13772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b12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