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改课改论文 >

意义世界形成的特点及其对道德教育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8-03-08 07:06

  本文选题:意义世界 切入点:形成特点 出处:《教育科学》2008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社会实践活动是意义世界创生的现实基础,意义世界的形成一般根源于人类生活的内在矛盾,意义只有在理解的过程中产生,意义世界的形成是以人类的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为前提的,其形成过程是一个人的主体性及价值标准不断彰显、提升的辩证发展的过程。意义世界形成的一般特点给道德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启示,即道德教育应该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道德教育无论如何都不能远离生活;道德教育要关注青少年学生道德敏感性的培养;创设真实的道德冲突是促进学生道德成长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坚持一元价值导向的引领始终是道德教育的主旋律;道德教育的成功进行呼唤教育者的教育智慧。
[Abstract]:Social practice is the realistic foundation of the creation of the world of meaning. The formation of the world of meaning is generally rooted in the inherent contradictions of human life, and the meaning comes into being only in the process of understanding. The formation of the world of meaning is based on the object consciousness and self-consciousness of human beings, and its forming process is that the subjectivity and value standard of a person are constantly displayed.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world of meaning have brought great enlightenment to moral education, that is, moral education should be based on understanding, moral education can not be far from life in any case; Moral education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moral sensitivity of young students, create a real moral conflict is a very effective way to promote the moral growth of students, adhere to the guidance of univariate value is always the main theme of moral education; The success of moral education calls for the educator's educational wisdom.
【作者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教科院;
【基金】:东北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校内青年基金项目“道德教育中意义引领的缺失与重构”(项目编号111493094)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G41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鲁洁;走向世界历史的人——论人的转型与教育[J];教育研究;1999年11期

2 鲁洁;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的基础——道德教育当代转型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0年07期

3 傅维利;真实的道德冲突与学生的道德成长[J];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4 刘铁芳;人、世界、教育: 意义的失落与追寻[J];教育研究;1997年08期

5 吴卫东;论生活的意义世界——生存智慧说之二[J];兰州铁道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6 袁祖社;“生存合理性”的人文价值意蕴——“意义世界”之真蕴探究[J];求实;2004年02期

7 张莉;榜样和移情对幼儿分享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子超;;双重孤独之后的幻影——谈《聊斋志异》中的狐鬼恋[J];蒲松龄研究;2006年04期

2 赵洋;;羌族释比羊皮鼓舞的美学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3 张富文;;马克思人本思想探析——以《共产党宣言》为中心的考察[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4 赵曦;赵洋;;羌藏文化对话发展中的羌族释比文化——论中西多元文化对话中的羌族释比文化(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5 谭可;;坚持以人为本 提高管理效能[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6 张舜清;;论儒家“生”之伦理的理论渊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7 董龙昌;;苏格拉底“美在效用说”新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8 蔡庸礼;;写作文化精神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2期

9 王晓岗;;审美意识形态论是第一原理吗——对文学理论教学的一个想法[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10 杨增和;论佛教对日本物语文学思维图式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蒋磊;;独立院校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探究[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2 白冬;;初中历史学科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评价体系的探索[A];来自教育一线的报告——黑龙江省教育学会“十一五”优秀教育科研成果[C];2011年

3 吴永远;;中小学校长职业幸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浙江省平阳县为个案[A];教育领导研究(第二辑)[C];2012年

4 郭芬;;浅析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A];云南省高职高专教育分会第七次全体理事会暨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王涛;肖平;;人性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6 陈胜祥;;中国农民土地所有权幻觉探析[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刘伟民;吕国光;;《西部贫困山区中小学县级骨干教师学术能力的培养研究》[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8 左明旭;;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9 鲁曼俐;;高校外语教师的自我认同危机[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10 艾翔;;换个符号,美在人间天堂——浅析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视觉符号[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谢云才;文本意义的诠释与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赵风云;英语师范生学科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向海英;学前教育课程创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于兴国;转型期中国教师教育政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丽影;幼儿教师课程权力个案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贾丽颖;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文化的重新理解与建构[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红梅;新课程标准下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素质结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许锦绒;辽宁省县级职教中心专任教师校本培训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满玉;沈阳市沈河区初中生命教育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本富;学习型学校组织文化对教师专业发展影响的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谢丽丽;当代大学生和谐心态培育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祝孚;传统鱼纹图案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9 赵爱玲;混龄教育对3岁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10 秦峗;“来访者中心”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进[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介厚;世纪之交的哲学盛会——第二十届世界哲学大会侧记[J];国外社会科学;1998年06期

2 周强,杨梓;榜样影响儿童利他行为发展的实验研究[J];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3 刘放桐;西方哲学近现代转型与道德和价值观念的变更──对个体本位和个人主义的超越[J];天津社会科学;1998年04期

4 李朝东;语言论转向与哲学解释学[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5 郑健成 ,潘洁 ,李伯黍;儿童利他行为发展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0年02期

6 张莉;榜样和移情对幼儿分享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年01期

7 岑国桢,刘京海;5——11岁儿童分享观念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通讯;1988年02期

8 何中华;回到自身:世纪之交的哲学重建[J];学术月刊;1995年10期

9 李德顺;普遍价值及其客观基础[J];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06期

10 任平;走向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J];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敏;;拯救意义世界[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2 黄建军;;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2006年03期

3 卢艳红;;规范约束与意义引领的有效整合——当下学校德育的理性选择[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7年10期

4 薛为昶;陈琳;;论道德教育及其文化意义[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5 刘济良;;生命体验:道德教育的意蕴所在[J];教育研究;2006年01期

6 张夫伟;;工具理性视域中的道德教育[J];教育导刊;2007年11期

7 翟惠婷;;浅谈道德教育中的情感体验[J];许昌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8 许敏;;“经济本体论”与我国道德教育的危机[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9 娄立志;张夫伟;;工具理性僭越的代价——工具化的道德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年23期

10 卢艳红;;从哲学的意义世界到道德教育的意义世界[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3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云明;;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五大误区[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2 赵玉桂;;小学生的道德教育应多采用榜样示范法[A];萃英集——青海省教育委员会、青海省教育学会优秀教育论文集[C];2000年

3 崔梅;;儒家道德教育的现代意义[A];孔学研究(第七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七次暨海峡两岸第五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4 廖永德;;“三结合”条件下学校道德教育的调整与革新[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C];2005年

5 刘翠英;;教师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心理与道德教育影响浅析[A];全国德育教学研究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许荣;;重视传统文化的道德教育价值[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7 徐晓清;;道德教育一中学历史教学必须再度引起重视的问题[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C];2005年

8 闻素霞;乔亲才;;耻感对道德自我发展的影响[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9 葛振国;;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辩证思考[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10 洪燕;;论羞耻感产生的心理结构及其对道德教育的现代意义[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徐京利;加强道德教育 促进新农村建设[N];联合日报;2006年

2 何向东;13名少女被摧残 引发道德教育困惑[N];中国教师报;2003年

3 于正江邋张晓义;要坚持不懈开展道德教育[N];承德日报;2007年

4 何树彬;在对话与沟通中成长[N];文汇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王有佳;“五德教育”聚人心[N];人民日报;2006年

6 张瑞;让法律教育与道德教育并行[N];人民日报;2010年

7 刘宇男;盐亭瓜农受损事件水落石出[N];四川日报;2005年

8 王立斌;优秀儿童文艺作品对道德教育的作用[N];中国文化报;2004年

9 张登贤;成年人是道德教育的重中之重[N];西安日报;2006年

10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李满意;在审美中进行道德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唐汉卫;生活:道德教育的基础[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董海霞;文化视域下的道德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严从根;在正当与有效之间—社会转型期的道德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周围;积极道德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鹏;诗在道德教育中的价值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魏筠;生活意义: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寻求[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卢艳红;论关注意义的道德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许桂清;美国道德教育理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10 李建国;教化与超越:中国道德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嬗变[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邵广侠;回归生活:道德教育的复兴之路[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2 蒋恩世;论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兰小凯;中美高校道德教育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4 韩月秋;论儒家文化中的道德教育[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5 易丹妮;生活德育的思考[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6 田军;高中世界文化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问题[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7 王萍;中国传统道德与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8 张洪高;关怀学派道德教育思想述评[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陈玉玲;雅克·马里坦的道德教育哲学述评[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10 张等菊;道德教育:生态学视界的研究及其合理性论证[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5828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15828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d70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