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教育起点及其功能
本文选题:马克思主义 切入点:教育 出处:《社会科学家》2008年02期
【摘要】: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教育首先源于个人的需要,其出发点是单个的、具体的人。这决定了教育具有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功能,特别是在传承人类文化的过程中,能够发挥其培养人的创新能力的作用。也决定了教育有促进人、社会、自然等和谐统一的功能。不过,教育还可能发挥消极性的作用,阻碍、摧残人的发展,进而危及人、社会、自然、科技等的和谐发展。
[Abstract]: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m originates from the individual's needs, and its starting point is a single, concrete person. This determines that education has the function of promoting the all-round and free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especially in the process of passing on human culture. It also determines that education has the function of promoting harmony and unity among people, society, nature, etc. However, education may also play a negative role in hindering, destroying and endangering people's development.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society, na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作者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
【基金】:“全国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资助金项目”成果之一(项目编号:JJWYYB2006100)
【分类号】:G40
【共引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立国;东北滑雪产业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蔺淑英;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与创造性运用(1919-1949)[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孙佳;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刘博;脱贫经济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付琼;中国经济崛起中的人民币汇率制度[D];吉林大学;2011年
6 孙兴杰;帝国·霸权·区域:权力边界与东方问题的演进[D];吉林大学;2011年
7 邵南征;社会道德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许华;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9 施向峰;现代政治道德的内在理路[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10 田志文;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中的政治价值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玲;环境人权:伦理学维度的审视[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小倩;社会转型期公民道德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D];河南中医学院;2010年
3 马爱花;株洲芦淞商业区环境导向标识系统设计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4 孙琦;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缪赤彤;网络交往与人的全面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冀雪;沪深股市财富效应与消费需求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7 杨月华;天津文化产业中的相声演出市场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0年
8 李世云;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价值及其实现[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娅楠;生态危机理论视阈下的山西“生态兴省”战略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10 陈旭;可持续发展矛盾分析与消解[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臧立;;科学发展观的一个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环境思想探微[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2 刘思华;;关于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的两个基本理论问题[J];学术论坛;2006年05期
3 朱建堂;;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生态伦理思想论析[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4 陈文远;;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学术交流;2008年10期
5 杨智平;;浅谈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及现实意义[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12期
6 李耀建;;关于“劳动创造了美”的问题——与蔡仪同志商榷[J];学术月刊;1981年03期
7 李向晖;;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生态文明[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年04期
8 刘炼良;;试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方向[J];考试周刊;2011年25期
9 王晓雨;;基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中国经济发展路径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1年13期
10 刘思华;;马克思广义生产力理论探索(下)[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虞蛟;;浅论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A];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讨会文章选编[C];2007年
2 赵德虎;熊廷权;;毕节试验区建立的理论基础[A];毕节试验区研究——毕节地区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课题集[C];2008年
3 刘仁胜;;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概述[A];第五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王善超;;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再认识[A];人的基本理论研究——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基本观点研究”子课题研究[C];2007年
5 孔祥利;;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产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及其现代意义[A];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二届(2008)学术年会“陕西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专题交流论文选编[C];2008年
6 顾晓英;;弘扬延安精神 增强“问题意识”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A];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 划清“四个重大界限”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方诗铭;刘修明;;“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坚持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开拓者郭沫若的正确道路[A];郭沫若研究第一辑[C];1985年
8 姜佑福;;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质”看当代中国“理论创新”的主题[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9 董瑞华;;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10 黄书进;史国枫;;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实践探索与创新发展[A];新中国人学理路——第十一届全国人学研讨会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梁云;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发展[N];学习时报;2006年
2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 潘岳;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指导 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N];光明日报;2006年
3 李九成;应追求马克思主义逻辑原点上的和谐[N];中国安全生产报;2007年
4 张艳国;解读“和谐社会”[N];湖北日报;2005年
5 潘岳;对和谐社会的几点思考[N];学习时报;2006年
6 曹宣;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N];潮州日报;2007年
7 赵家祥;“四个分清”的前提[N];学习时报;2008年
8 潘岳;和谐社会与环境友好型社会(上)[N];中国环境报;2006年
9 王拴乾;马克思主义的光辉篇章[N];新疆日报(汉);2001年
10 穆吐;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学的新探索[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富文;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2 陈爱萍;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童贤成;论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整体性[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魏连;胡绳与马克思主义[D];山东大学;2011年
5 李兴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演进规律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6 杨茜;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的先进文化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7 李庆喜;胡绳哲学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8 张志勇;人与制度的哲学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9 余一凡;从马克思到列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确立[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杨宏伟;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与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卓;论人与自然的“伙伴”关系[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2 陈炜;推动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漳州师范学院;2010年
3 郭栋;在新的历史时期确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确方向研究[D];中北大学;2010年
4 杨宇晓;刘少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南华大学;2011年
5 付璐;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说视域下我国科学发展的实践探析[D];大庆石油学院;2010年
6 詹乐;我国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7 李双套;伊格尔顿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以及启示[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8 曹俊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的丰富和发展[D];西华大学;2011年
9 宿秀平;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10 舒平洋;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视野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6629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1662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