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改课改论文 >

微型学习——非正式学习的实用模式

发布时间:2018-03-28 01:36

  本文选题:微型学习 切入点:非正式学习 出处:《中国电化教育》2008年02期


【摘要】:基于新的媒介生态环境应运而生的微型学习,适应了学习者呼唤更丰富的非正式学习体验的需求。本文通过文献分析的方式,对微型学习的形成背景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微型学习的概念以及实现微型学习的设计原则。
[Abstract]:Micro learning, which is based on the new media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eets the needs of learners calling for a richer informal learning experience. In this paper, the background of micro learning is analyzed by means of literature analysis. On this basis, the concept of micro learning and the design principles of micro learning are analyzed.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分类号】:G43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佑镁;祝智庭;;从联结主义到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的新取向[J];中国电化教育;2006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定新;;媒介素养与领导水平研究[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1期

2 蒋原伦;;网络聊天的语用和文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3 徐洁;电子期刊的长期存储和利用[J];图书与情报;2005年05期

4 张邦卫;图像增殖:语言的式微与图像的狂欢——数字化时代审美文化的范式转型[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5 胡年春;技术和工具—新环境的创造者——麦克卢汉媒介文化研究新论[J];当代传播;2002年05期

6 贺善侃;;虚拟主体性:主体性发展的新阶段[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7 许家竹;数字化生存与文学创作[J];东方论坛;2003年02期

8 张仙;黎加厚;;基于Blog的教育叙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调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03期

9 叶秀娟;信息伦理学:应用伦理学研究的新领域[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3年01期

10 吴玉杰;;大众传媒与文学批评的非学理性倾向[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李明伟;;“传播技术决定论”辨析[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2 张冠文;;信息时代青少年媒介媒介素养教育研究[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共德;互联网精神交往形态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2 张健康;媒介生态的失衡与调适[D];浙江大学;2006年

3 李永平;包公文学及其传播[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4 刘石;我国传媒体育信息教育功能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5 吴战杰;统一信息论视域中的学习及学习技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李洁;传播技术与共同体:文化的视角[D];复旦大学;2007年

7 程镇海;对全球化语境下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若干问题的思考[D];复旦大学;2007年

8 尹晓丽;儒家文化传统与中国电影民族品性的构成[D];复旦大学;2007年

9 潘虹;传播学视野下中小学学校品牌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10 刘玲;拉康理论视野中后现代社会的欲望问题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茂;打在文明门面上的烙印:广告,人类的乌托邦抑或灾难[D];重庆师范大学;2003年

2 赵飞羽;区域旅游形象的传播学特征及其传播初步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刘大年;e时代的先知[D];河南大学;2004年

4 曾晓东;电子游戏的美学思考[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吴苑;网络文学:媒介与文化间的行走[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6 黄小琴;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娱乐化模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7 陈立;网络学习环境下的学习方式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8 苏宏伟;“十四大”以来的典型报道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9 吕玉辉;大众传播在豫西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作用[D];河海大学;2005年

10 廖诗艳;文化哲学视野里的当代学习环境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邓铸;文化分裂及对当代认知研究范型的反思[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要悟;李定仁;;要素主义教育理论再评[J];外国教育研究;1989年02期

2 王亚民;加拿大社区职业技术学院的特点[J];鹭江职业大学学报;1993年Z1期

3 徐平利;学会学习:在职学习的内核[J];北京成人教育;1996年04期

4 陈乃林,孙孔懿;终身学习论略[J];江苏高教;1997年06期

5 杜虹;隐蔽课程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之管见[J];山东教育科研;1997年03期

6 高文;情境认知中情境与内容的作用——试论情境认知的理论基础与学习环境的设计之一[J];全球教育展望;1997年04期

7 熊雷;学习化社会的特点及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1998年12期

8 熊雷;论学习化社会的基本内涵和本质特性[J];中国成人教育;1998年12期

9 卡尔·史密斯.,林英;合作学习:工程学课上有效的协作[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10 刘嘉菊;从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看英语语感的培养[J];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师范大学 黄晓红;终身学习——大学面临的新挑战[N];科学时报;2000年

2 王萍霞;e-Learning:非正式的更有前途[N];计算机世界;2003年

3 ;社区教育该注意些什么[N];科学时报;2003年

4 托马斯·斯图亚特(Thomas Steward);管理道德影响员工选择[N];中国证券报;2004年

5 李 茂 编译;理默的10条暑假建议[N];中国教师报;2005年

6 衣新;鼓励“非正式学习”[N];中国邮政报;2005年

7 《哈佛商业评论》总编辑 托马斯·斯图亚特(Thomas Steward);高管要关注企业道德[N];国际金融报;2005年

8 张力;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发展与改革的政策取向[N];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

9 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 杨俊锋 王以宁;移动教育比较研究[N];中国计算机报;2006年

10 ;说给父母们的十条建议[N];抚顺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方明;缄默知识面面观[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余小艳;基于e-Learning的企业培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6742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16742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32f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