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科举制的废止与中国传统教育文化的命运
本文选题:科举制 切入点:传统教育文化 出处:《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年12期
【摘要】:作为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在清末遭遇最终废止的命运,反映了当时不断激进的改革思想对清廷新政的左右,表现出明显的先破后立的急功近利的心态;它的废止在开启中国现代教育新篇章的同时,也对中国传统教育文化的未来命运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科举制的废除,削弱了经学教育的地位,破坏了官员选拔的有效机制,使传统的儒家经典的教育内容和它的传达载体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严重影响了儒家价值观的传承。
[Abstract]:As the system of selecting officials in feudal society,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encountered the fate of final abolitio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which reflected that the radical reform thought at that time had influenced the Qing government's new policy, and showed an obvious mentality of quick achievement and instant benefit. Its abolition not only opens a new chapter of modern education in China, but also has a far-reaching impact on the future fat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education culture. This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abolition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which weakened the status of Confucian classics education. It destroyed the effective mechanism of official selection, caused the traditional Confucian classic education content and its carrier to suffer a devastating blow, seriously affected the Confucian values inheritance.
【作者单位】: 南京邮电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基金】: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骨干教师资助科研项目“中国教育的传统与现代转型研究”(编号:TJ207019)的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G529;D69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斌;陈九如;;改良派的分化与戊戌变法的失败[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2 石文玉;;超然于新旧之间的一次思想努力——张之洞《劝学篇》的写作背景研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3 张宝昆,谭开林;大规模教育考试控制社会流动功能研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4 王庆伟,李莹,凌辉;论素质教育下的中小学体育教学理念[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5 刘会新;武东生;;士、道统与政统——从教化的视角看古代儒士的历史作用[J];长白学刊;2008年03期
6 马良玉;;晚清今文经学与经世学风[J];中国城市经济;2012年02期
7 黄庆林;北洋政府时期文化发展原因探析[J];船山学刊;2003年02期
8 张劲松;;东佳书堂:中国书院发展史的第一个里程碑[J];船山学刊;2008年02期
9 张亚群;;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外来性与本土化[J];大连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10 胡舒云;“九品官人法”性质辨析[J];东北师大学报;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张劲松;;陈崇与东佳书堂关系的再认识——基于谱牒与地方志的分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2 黄书光;;儒家德育范式的理论建构[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曦临;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分类体系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2 祁晓庆;敦煌归义军社会教育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3 王安华;学而优则“仕”[D];复旦大学;2011年
4 王希鹏;文化哲学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5 李秀原;民国宪政体制的选择与变迁[D];吉林大学;2011年
6 孙颖;从自在到自觉[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陈光春;制度生成与实践失范[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8 田建荣;中国考试思想史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9 干春松;制度化儒家的解体(1895-1919)[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10 曹全来;国际化与本土化[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官文娟;明代建阳书坊的科考用书[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文波;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大学英语课程政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马云鹏;民国初期青少年社会教育研究(1912-1927)[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瑞;清末哈尔滨区域传统学务向近代新式教育转型的研究(1861-1911)[D];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10年
5 樊艺红;武举制人才与当代武术专业人才选拔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6 赵甜;论资产证券化对金融稳定性影响[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7 路莉莉;隋代科举制度考论[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8 陈祥龙;科举制度废止的历史考察与反思[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红敏;中国传统家训探析[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徐海峰;清代山东义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齐福;;科举制度废除后私塾与塾师命运散论[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2 王丽君;科举制度的重要特征及其起源标志探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3 张发胜;;略论科举制度之历史作用[J];研究生法学;2001年01期
4 任溶;中国科举制度兴起的行政逻辑[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09期
5 傅国涌;科举废除与知识分子的进步[J];中国社会导刊;2005年18期
6 楼志文;;古代科举制度对新闻传播业的作用[J];东南传播;2007年07期
7 刘宏章;;科举制度的合理因素及其借鉴意义[J];新学术;2008年02期
8 盛研;;唐朝科举制度的完善[J];兰台世界;2009年17期
9 李克玉;;科举制度合理内核初探[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10期
10 塔娜;;越南科举制的产生和发展[J];东南亚纵横;198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惠恕;;借鉴古代科举制度对于当前政治体制改革具有现实意义[A];新四军研究(第二辑)[C];2010年
2 孟凯;;从科举制度到公务员考试看中国的官本位思想[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3 曾凡炎;;梁启超对科举制度的反思[A];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9年
4 周孚政;;对明朝科举制的重新认识[A];孔学研究(第二辑)[C];1995年
5 黄明光;;古代科举制度下社会自学的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6 王燕梅;;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命运[A];在党的旗帜下——青海省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70周年文集(上)[C];1991年
7 王熹;;明代朝野对科举制度的评论[A];明史研究第7辑——谢国桢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专辑[C];2001年
8 柴一知;;邓小平理论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理论[A];邓小平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全国邓小平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1998年
9 陈志云;;科举制度与两宋赣文化[A];江西省抚州市社科联论文集(2002-2003)教育文化类[C];2003年
10 刘绍春;;晚清科举制改革探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怀礼;把握自己的命运[N];大众科技报;2002年
2 蓝姝;恒信证券命运悬念[N];经济观察报;2004年
3 ;八名建筑民工改变一条法规命运[N];建筑时报;2004年
4 王宪平;老板,,别把组织命运“系”在自己身上[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孙鹏;深度决定命运[N];国际商报;2005年
6 浓度;黑鹰 命运如此多舛[N];北京科技报;2004年
7 黄恒根;表现活跃难改下跌命运[N];中华工商时报;2000年
8 吴锡平;文学在新世纪的命运[N];光明日报;2002年
9 本报特派报道组;命运主宰凭筋骨[N];科技日报;2005年
10 张秀冰;网站的命运[N];山西科技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俞钢;唐代文言小说与科举制度[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2 邓建国;科举制度的伦理审视[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3 黄明光;明代科举制度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4 李灿;民主的命运:专制抑或自由[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5 李延仓;道体的失落与重建[D];山东大学;2005年
6 高福顺;辽朝科举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彭红卫;唐代律赋的演进及其特征考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8 薛晓阳;希望与命运[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9 陈文;科举在越南的移植与本土化[D];暨南大学;2006年
10 吴铮强;宋代科举与乡村社会[D];浙江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祥龙;科举制度废止的历史考察与反思[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2 路莉莉;隋代科举制度考论[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3 林明;科举制度对海南古代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D];海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惠;科举制度的兴衰及其对我国高考改革的启示[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姜振华;越南阮朝科举制度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6 王俊;存在话语与历史回归[D];江西师范大学;2002年
7 吴伟;科举制与北宋士人阶层关系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8 黄氏银;论越南李朝儒学教育[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9 刘久顺;天花藏主人才子佳人小说与科举制度[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10 朱松峰;无尽的命运之思[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6762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1676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