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改课改论文 >

“机器人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发布时间:2016-11-09 10:58

  本文关键词:“机器人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龙源期刊网

“机器人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作者:韩建海 刘延斌 库祥臣

来源:《中国电力教育》2013年第08期

摘要:机器人技术是一门融合了机械、电子、传感器、计算机、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紧密结合工程实际,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评方式三方面提出了“机器人学”课程的具体改革方案,并在教学工作中进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机器人;课程建设;创新精神;工程实际

作者简介:韩建海(1961-),,男,河南偃师人,河南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刘延斌(1971-),男,吉林德惠人,河南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河南 洛阳 471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科技大学研究生教学改革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1YJG-00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8-0081-02

机器人技术集中了机械工程、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理论及人工智能等多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代表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最高成就,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最活跃的领域之

一。利用机器人技术提升我国工业发展水平,从制造业大国向强国转变,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工业机器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迎来了快速增长的发展时期,对工业机器人技术人才的需求也急剧增加。机械电子工程学科研究生开设“机器人学”这门课程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考虑到这门课程综合性和设计性强的特点,使学生在机电工程领域、理论与实践结合方面以及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方面起到很好的推进作用。[1-2]

“机器人学”课程是河南科技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科为研究生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已有十几年的开设历史,每年选修的学生逐年增加,已达20人左右。过去主要采取教师课堂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与工程实际结合不紧密,落后于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索能力的培养缺乏。这种情况显然不符合我国新时期对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要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结合河南科技大学的办学定位和硕士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就“机器人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评方式三个方面的改革方案和设想进行介绍,意在抛砖引玉,共同提高。

一、课程内容改革

课程改革的设计和内容要与学校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与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相匹配。根据河南科技大学属于地方院校的办学定位和硕士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了“机器人


  本文关键词:“机器人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88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1688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94e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