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大学生抑郁现状、人群特征及干预效果
本文选题:大学生 + 抑郁 ; 参考:《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摘要】:通过对我国中西部10个省9641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在调查前一周约有24%的人存在抑郁症状。发生抑郁症状比例较高的人群特征是:学习上,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每学期旷课在20节以上,课后从不和老师沟通;人际行为上,几乎没有知心朋友,不向任何人倾诉,不向他人求助;很少或从不参加社团活动。开展综合干预项目的院校与非项目院校相比,大学生在生活压力方面得分没有显著差异,但项目院校学生获得的家庭以外的社会支持显著高于非项目院校。与非项目院校相比,项目院校学生发生抑郁的风险小33%。值得注意的是,助学贷款、贫困生补助金等经济帮助可以减缓部分学生因经济原因产生抑郁的可能。
[Abstract]: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among 9641 college students in 10 provinces of central and western China. It was found that about 24% of them had depression symptoms one week before the survey.The characteristics of people with high incidence of depression symptoms are: learning, not interested in their major, absenteeism in each semester in more than 20 sessions, never communicate with teachers after class, interpersonal behavior, almost no intimate friends, no one to talk to,Do not turn to others for help; have little or no participation in community activities.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scores of life stress between the college students who carried out the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 program and the non-project college students, but the social support outside the family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non-project college students.Compared with non-project colleges, the risk of depression was 33% lower.It is worth noting that financial assistance such as student loans and poor students' subsidies can alleviate the possibility of depression caused by economic problems among some students.
【作者单位】:
【分类号】:B84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林科;杨静;;生活应激诱发大学生抑郁症状及轻生意念预警模型[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年04期
2 虎晓岷,尹晓涛,王家同;自杀未遂者自杀行为的心理社会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5年16期
3 樊富珉,王建中;北京大学生心理素质及心理健康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年04期
4 陶沙;;乐观、悲观倾向与抑郁的关系及压力、性别的调节作用[J];心理学报;2006年06期
5 叶俊杰;;领悟社会支持、实际社会支持与大学生抑郁[J];心理科学;2006年05期
6 梁执群,卢莉,刘爱敏,刘续红;大学新生抑郁症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1999年06期
7 刘德华,邢玉梅,张克让,王芳芳,孙茂森;我国七大城市中学生情绪抑郁的现状[J];中国学校卫生;1995年05期
8 刘连龙;胡明利;;大学生的自杀观念及其影响因素调查[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9 骆宏,马剑虹;大学生抑郁症状、问题解决能力与压力感知的关系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年04期
10 张伟,唐牟尼,邱昌建,韩海英,戴静,卢江,吴赛,王双红,陈建民,郭林晋,丁玉琼,李胜先,刘协和;成都地区≥55岁人群抑郁障碍患病率调查[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4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冬梅,付云,仝晓燕,梅树珍,李智文;包头市老年人抑郁症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2 万正维;李敏;;师范专科生焦虑状况及其干预措施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02期
3 葛明贵;余益兵;邢彩霞;;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学习厌倦感与抑郁的关系[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4 何静;张俐;袁发焕;;血液透析患者抑郁的研究进展[J];重庆医学;2007年05期
5 杨群,王家同,王锐安,刘喜文,刘冬焕,郎红娟;军队院校地方计划生与地方大学生16PF测查结果比较[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5年11期
6 阮海荷,孙玉梅,孟春英;不同病房老年病人抑郁症状的比较与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00年04期
7 曾武;影响学习成绩的心理卫生因素[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8 王成奎,丁志卫;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现状与思考[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9 郑希付;罗品超;;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调查[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12期
10 王滔;张大均;陈建文;;我国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20年的回顾与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樊富珉;张翔;;大学生人际冲突原因及其应对方式的研究[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研究——第八届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2 朱莲花;赵美森;;大学生自杀心理分析及干预对策[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3 佘丹丹;宋少俊;;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成因分析[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张向阳;刘建伟;邹礼民;林壮国;王启源;;181例离退休干部抑郁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蔡圣刚;人格测量中的概率展开理论及其研究方法[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崔冬雪;游泳锻炼对实验性抑郁症大鼠神经内分泌及行为学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亓圣华;中学生羞耻感与身体锻炼之间的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王培席;医务场所暴力调查及理论模型研制[D];四川大学;2006年
5 魏义梅;大学生抑郁的心理社会机制及认知应对干预[D];吉林大学;2007年
6 张本;四川地区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阿片类药物依赖的随访综合评价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武;医学生心理健康对学习成绩影响的统计技术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02年
2 史俊芳;大学生抑郁症的流行病学调查及中医证候学分析[D];天津中医学院;2002年
3 李春光;军队医科大学不同培养类型本科学员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2003年
4 游洁;大学生归因风格、价值观和寻求社会支持与帮助的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5 章震宇;团体指导提升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初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王文;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与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7 张宁;西安地区硕士研究生应付方式、社会支持对其主观幸福感影响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8 亢莉;大学生抑郁与应激源、认知评价、人格特征及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9 徐晓超;合肥市城市社区老年抑郁症卫生服务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3年
10 王海军;情志表情研究领域新拓展[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倪晓慧,王家同,谭庆荣;抑郁症共病因素及其人格特征的相关与回归分析[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2 王欣,王向东,王海洋;不同年级大学生生活应激比较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1998年04期
3 刘连忠,肖水源;生活事件、社会支持与自杀未遂[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2年02期
4 李虹;大学校园压力的年级和性别差异比较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年02期
5 徐馨琦,方平,卫海燕;青少年抑郁研究理论及研究展望[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6 张月娟,阎克乐,王进礼;生活事件、负性自动思维及应对方式影响大学生抑郁的路径分析[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年01期
7 姜伏莲;地方高校新生UPI调查结果的比较与分析[J];心理科学;2004年02期
8 叶俊杰;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的影响因素研究[J];心理科学;2005年06期
9 刘玉新,张建卫,金盛华;社会支持与人格对大学生压力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5年01期
10 刘霞,陶沙;压力和应对策略在女性大学生负性情绪产生中的作用[J];心理学报;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桑志芹;谈文娟;郭晋玲;邓旭阳;杜文东;姜宪明;马向真;江鸿;朱逢久;吴继霞;孟庆恩;吴正国;周平;崔景贵;谢钢;夏纪林;周春开;周围;池忠军;;江苏省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初步分析[A];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会议优秀论文集[C];199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苗元江;王蓓;白苏妤;;江西省大学生幸福感状况调查[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2 梁丹;李丽涛;王芳;邸秀娟;;大学生社交网站使用特征及心理原因分析[J];社会心理科学;2011年07期
3 蔡雪;王超超;李伟琨;李秋涛;张苗苗;袁富菊;王,
本文编号:17419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1741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