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教育重心的下移与民间学校教育传播系统的新特征
本文选题:南宋 + 教育重心 ; 参考:《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摘要】:南宋民间学校教育传播的发展和兴起,是继春秋之后教育重心再次实现整体下移,推动教育传播主体转向平民化过渡,开创封建社会后期大众教化传播与"精英教育"传播互为层次、共同发展的教育转型时期。南宋民间学校教育传播系统在教育转型的过程中,承载时代变革继往开来的社会使命,其要素组成与社会化特征表现在高素质和职业化特色的教育传播者,教育传播信息开发的丰富多样化,印本书成为主要传播媒体以及受传者的普及化与公平性等几个方面。这些特征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民间学校教育传播高度灵活的发展自觉、丰富多彩的内在生机与引领时代教育潮流的创新形象。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and rise of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in folk schools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is that after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the focus of education once again realized the whole downward shift, and promoted the main body of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to the transition of populace. In the later period of feudal society, the mass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and the elite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were created. In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al transformation, the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system of folk schools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carried on the social mission of the times' reform and opening up to the future. Its essential elements and socialized characteristics were the educational communicators with high quality and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With the rich diversity of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information, the printing of this book has become the main media, as well as the popularization and fairness of the recipients. These characteristics fully demonstrate the highly flexible development consciousness, rich and colorful inner vitality and the innovative image of leading the educational trend of the times.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国传统教化的近代变迁与转型研究”(DAA060084)的成果之一
【分类号】:K245;G529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才训;;论李昌祺的庶吉士教育及其小说创作的炫才意识[J];蒲松龄研究;2009年04期
2 郭琳;五代十国的流民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3 李永贤;;论廖燕“愤气说”的内涵及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4 徐强;;“主宾之辨”与朱熹的认识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5 王国良;;朱熹理学的传播与徽州和谐社会的建构[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6 汪大白;;戴震《屈原赋注》思想内涵的自我超越——以《离骚》解说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7 查屏球;;名家选本的初始化效应——王安石《唐百家诗选》在宋代的流传与接受[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8 周茶仙;;朱熹乡村治理思想述论[J];安徽史学;2007年02期
9 丁雨晴;庄华峰;;略论传统社会保障中的以工代赈——以宋代长江下游圩区为中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10 张凤芝;;《招魂》中关于巫帝问答之辞臆说[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俊甲;;民间传说体现出的明末清初四川社会和张献忠——以历史学的观点考察传说[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2 高春花;;论耻感的道德价值——以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为例[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3 李建平;;明末清初北京社会的急剧变化[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下卷)[C];2007年
4 郭齐家;;略论宋代教育流派的勃兴及其教育思想的特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周兴涛;;宋代武学的教学管理[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6 殷杰;;新时代造化科普创作新机遇——现代化传播模式召唤科普创作新境界[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7 李志鸿;;试述朱熹的荒政思想和荒政实践[A];闽学与武夷山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朱承;;朱熹格物学说的倾向和矛盾[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高建立;;从心性论看朱熹对佛学思想的吸收与融会[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田智忠;;即气论仁——朱子仁学思想的精神特质[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建军;宋朝地方官员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陈玉忠;宋代刑事审判权制约机制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3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周燕来;南宋两淮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7 曹志红;老虎与人:中国虎地理分布和历史变迁的人文影响因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武波;元代法律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梅林;社会互动视角下的农村现代远程教育传播模式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任爽;多媒体环境下数学教师教学行为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诸葛瑞强;包拯司法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朱浩磊;查慎行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刘yN;北宋亭台楼阁记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域铖;宋诗对白居易诗的受容与超越[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历亚丽;陈师道散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包青山;士人精神与文化重构[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9 蒋宏;先秦情诗与古希腊情诗比较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10 桂珊;况周颐词作研究[D];安庆师范学院;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利萍;洞天清录的审美思想及其成因[J];艺术百家;1999年04期
2 陆建猷;;南宋四书学的经学文化述义[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3 张程;;临安忘却许多愁[J];国学;2010年02期
4 吴业国;张其凡;;南宋中兴的历史分析[J];浙江学刊;2010年02期
5 郭伟;;宋蒙(元)钓鱼城之战与襄樊之战比较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9期
6 张益桂;;南宋《桂州城图》简述[J];文物;1979年02期
7 张富祥;;《南宋馆阁录》及其《续录》[J];史学史研究;1987年04期
8 蔡东洲;;蒙军“假道灭金”研究四题[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2期
9 黄成;;从考古发现谈南宋白银流通的几个问题[J];中国钱币;1989年02期
10 徐达元;杜灵章;;信阳县出土南宋银铤[J];中国钱币;198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朱德明;;南宋时期建置浙江的中央及该省医学教育[A];颈腰椎椎管外软组织损伤针刀与手法治疗新进展——浙江省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分会首届学术讨论会暨2005年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资料汇编[C];2005年
2 朱德明;;南宋时期浙江慈善医疗机构考述[A];颈腰椎椎管外软组织损伤针刀与手法治疗新进展——浙江省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分会首届学术讨论会暨2005年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资料汇编[C];2005年
3 伍梅;;儿童本位:少儿电视剧“寓教于乐”的关键(摘要)[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卢晶;杭州 南宋德寿宫重见天日[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2 特派记者 程春红;南宋皇城遗址公园蓝图绘成[N];中国旅游报;2000年
3 杨清生;南宋两进士同时隐居马山中梅梁小隐和孙觌山庄[N];华东旅游报;2000年
4 四川大学中文系 祝尚书;论南宋的两件图书出版保护法规[N];人民政协报;2000年
5 本报记者 孙小羽;告别“南宋遗风”[N];计算机世界;2001年
6 邹琦新;以史为经 史中寓人[N];中国文化报;2002年
7 ;杭州老虎洞窑址:南宋修内司官窑[N];中国文物报;2001年
8 俞可定;南宋龙泉青瓷五弦纹瓶[N];中国社会报;2000年
9 董健丽;南宋龙泉窑鬲式炉与雍正民国仿品[N];中国商报;2002年
10 杨彬镛;宋代浙江的方志地图[N];中国测绘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志红;南宋名将韩世忠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2 陆建猷;《四书集注》与南宋四书学[D];西北大学;1999年
3 李辉;宋金交聘制度研究(1127-1234)[D];复旦大学;2005年
4 解旬灵;南宋四灵诗派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5 边媛;南宋民事诉讼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6 韩立平;南宋中兴诗坛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7 何玉红;南宋西北边防行政运行体制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8 单晓娜;理念与行止[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9 陈文龙;王契真《上清灵宝大法》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10 王菲菲;论南宋音乐文化的世俗化特征及其历史定位[D];上海音乐学院;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晶;南宋书院教学艺术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杨磊;论南宋学生干政活动[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3 韩喜芳;范成大民俗诗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李文涛;南宋时期温州农业与商品经济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5 颛静莉;真德秀政法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6 张建民;南宋太学生干政活动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7 庄战燕;论南宋都城临安文人群体的交游与唱和[D];浙江师范大学;2005年
8 万志强;南宋隐逸词简论[D];苏州大学;2006年
9 胡月明;从《名公书判清明集》看南宋的情理法[D];吉林大学;2007年
10 张树峰;南宋陶渊明批评[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9194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1919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