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学生道德认知发展阶段思维特征的探究
本文选题:青年学生 + 道德思维方式 ; 参考:《运城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摘要】:皮亚杰、科尔伯格等人关于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研究,不仅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儿童在道德领域内复杂的心理活动,而且他们所揭示的儿童道德发展在一定时期道德发展阶段性特征的规律,为我们了解青年学生道德思维的方式与特点提供许多颇有见识的观点,也为我们研究青年学生道德思维心理学提供了许多可用的方法、手段以及分析框架。
[Abstract]:Piaget, Kohlberg and others' studi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moral cognition not only enable u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complex psychological activities of children in the moral field. Moreover, the law of the stag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ral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in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 which they have revealed, provides us with many insightful views on the way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oral thinking of young students. It also provides us with many available methods, means and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the study of the psychology of moral thinking of young students.
【作者单位】: 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
【基金】:山西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项目(2007106)
【分类号】:G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刘兆伟;;论儒家思想与和谐社会[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雷,陈泷;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原则[J];安康师专学报;2004年04期
2 戚昕;;大学生对成年界定的认知评价[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3 王红;浅谈“皮格马利翁效应”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4 陈桂生;“德育目标”引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2期
5 单玉;政治教育:从灌输走向对话[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6 任月勤;;试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三个重要环节[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7 王向华;国际道德与公民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8 王红;;浅谈“皮格马利翁效应”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9 李丽红;;品德教育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体现[J];才智;2008年20期
10 李芸;;潜移默化 润物无声——融德育于数学课堂中[J];才智;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李虹;彭娟;谢迪;韩棹渭;;毕节地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A];学成于思 行成于思——2005年度毕节地区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课题集[C];2007年
2 吴健;;创设发展小学生诚实守信品格的校园文化[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3 王莉;;基于语料库的初中学生词语偏误现象考察[A];第四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德润;当代中国基础教育与文化传统关系再认识[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万恒;社会分层视野中职业教育价值的再审视[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赵富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4 卢艳红;论关注意义的道德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杨清明;高校德育主体和谐初论[D];西南大学;2008年
6 章羽;非理性在个体道德养成中的作用[D];复旦大学;2008年
7 王丽荣;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8 吴丹;蒋南翔德育思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9 王东;论诚信观的培养[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10 刘德林;学生怨恨及其教育干预[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炯;新疆区内初中班学生学习适应性调查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2 万杰;大学生人际信任、自我和谐与自我表露的关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3 程歆;青少年犯罪预防研究[D];燕山大学;2009年
4 侯晓晖;青少年的道德问题应对方式[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5 高玉华;1992年以来高中思想政治教材改革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6 宋文新;有效发挥课堂教学德育功能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张振中;大学生网络德育实效性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9年
8 孙凤杰;性别差异对朝、汉初中生英语学习影响的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08年
9 温玲;当代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变迁及未来取向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陈洁;扬州市农民工子女心理适应性调查[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秀云;必须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正确引导[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1995年05期
2 李彦春,赵建宇;进一步加强新时期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J];教书育人;2000年24期
3 韦美珠;青年学生的读书与养成教育[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4 赵丽杰;论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学生的道德建设[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S1期
5 刘延陵;新形势下青年学生的价值观[J];思想政治课教学;1996年01期
6 凌燕;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疏导;2000年03期
7 杨秀华,王晓滨,万恒义,赵立强;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探讨[J];中国培训;1997年06期
8 隋志成;浅谈新时期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S1期
9 王元元;发挥高校优势 加强青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10 普建国;青年学生应当塑造文明形象[J];经济与管理;199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单建;曹俊霞;;用爱心塑造青年学生的美好心灵[A];山东省医学伦理学学会第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林钟敏;王蔚;;大学生对常见行为的道德判断[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3 席蔚菁;;盲人青年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施教原则[A];中国盲人按摩学会医院管理工作委员会及教育分会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2年
4 王燕;;针对当前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开展学校思想政治教育[A];教研撷华——青海师大附中建校45周年论文集[C];1999年
5 蔡立峰;;新时期青年学生必须弘扬艰苦奋斗精神[A];迈向新世纪[C];1999年
6 闫加民;;青年学生心理咨询637例分析[A];首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郑日昌;李文姝;刘视湘;;中学生道德判断量表的编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梁月娟;;重视青年学生的精神卫生教育[A];全国精神科护理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0年
9 黄联继;易建平;;1014例青年学生痤疮的诱发、加重等相关因素分析[A];2003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10 丁万敬;丁志杰;;青年学生乳腺结核一例报告[A];结核与肺部疾病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罗连军;让青年学生跟党员干部一起受教育[N];青海日报;2009年
2 中国科学院院士 朱清时;青年学生怎样把握成功机遇[N];光明日报;2005年
3 通讯员 张章;黄冈师院关工委组织青年学生代表赴武汉参观实践[N];黄冈日报;2009年
4 黄梅县教研室 柳三星;青年学生如何走上健康成长之路[N];黄冈日报;2008年
5 通讯员 刘海军 记者 潘一峰;杭州市第十一次学生代表大会隆重开幕[N];杭州日报;2009年
6 朱小卫 齐琦 罗静;青年学生应是“世界公民”[N];科学时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王拉田;团结青年学生再谱华章[N];宝鸡日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周楠 实习生 章斐寅;今天,如何面对人文经典?[N];解放日报;2009年
9 周贤志 蒋琼华;我市两万青年学生举行集体宣誓仪式[N];永州日报;2007年
10 王正付;驻澳门部队 组织第五届澳门青年学生军事夏令营活动[N];战士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刘庆华;经济伦理学引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2 马如俊;论杜威的自然主义伦理学[D];复旦大学;2006年
3 陈郭华;价值判断是不可证实的吗?[D];复旦大学;2006年
4 陈海静;审美自由论[D];复旦大学;2003年
5 李耀臻;论大学生道德选择教育[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6 黄富峰;论道德思维[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志华;现阶段青年学生道德人格教育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2 宋波;新时期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与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龚世星;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高校德育创新的启示[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4 徐伟;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及其与道德判断的相关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5 丁东宇;中国传统道德思维方式内在构成及转换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6 刘海英;全球化态势下我国青年学生国家意识培育探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7 王蔚;大学生对日常行为的道德归因[D];厦门大学;2002年
8 周舟;青年学生儿童化倾向的心理机制及其社会动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9 彭蕾;中小学生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的发展现状及二者的相关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王严;当前青年学生群体政治心理的分析及引导[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9341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1934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