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穷人问题的教育学思考
本文选题:穷人问题 + 教育学 ; 参考:《农业考古》2008年06期
【摘要】:当前我国社会阶层之间悬殊的贫富差距使得穷人问题日益凸显,这一问题的解决与否直接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穷人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在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由于社会生产不够发达,未能充分满足社会民众对物质与精神方面的多样化需求,同时保障民众权益的社会制度与政策不够健全和完善而产生的。解决穷人问题的教育途径是在坚持差异平等观的前提下,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建立并完善穷人教育利益表达机制,同时全民开展生死观教育,营造尊重生命的和谐氛围。
[Abstract]:At present, the gap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between the social strata in our country makes the problem of the poor increasingly prominent. The solution of this problem directly restricts the construction of a sound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our national economy and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problem of the poor is that during the transition from a highly centralized planned economy system to a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system, because of the underdevelopment of social production, The social system and policy of protecting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people are not perfect and perfect, which can not fully meet the diverse needs of the public in material and spiritual aspects. The educational approach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poor is to rationally allocate educational resources, establish and perfect the expression mechanism of the educational interests of the poor on the premise of adhering to the concept of difference and equality, at the same time, the whole people should carry out education on the concept of life and death, and create a harmonious atmosphere of respecting life and death.
【作者单位】: 宝鸡文理学院教育系;
【分类号】:G52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敖德玉;黄雪梅;周相勇;;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的影响——对农民外出打工现象的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3期
2 韩大元;;中国宪法文本上“农民”条款的规范分析——以农民报考国家公务员权利为例[J];北方法学;2007年01期
3 张林山;;城镇化和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梯度转移模式[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4 丁宪浩;;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分析[J];财经科学;2006年10期
5 于伟;秦玉友;;农民工教育培训状况及对策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6 龚维斌;;协调阶层关系 构建和谐社会[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7 李颖;周敏丹;;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式的思考[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8 陈文星;;论西方工资决定理论与我国次级劳动力市场工资决定机制的完善[J];改革与战略;2007年03期
9 李珂;;论劳动关系状况对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制约[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10 蓝其高;;职业学校开展农民工培训的思考与实践[J];广西农业机械化;2007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詹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中国农民工问题[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2 于桂兰;私营企业工人劳动力价值实现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3 胡俊波;禀赋、不确定性与转型期农村劳动力转移[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4 赵树坤;社会冲突与法律控制[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5 熊彩云;农民工定居转移问题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6 杨玉华;国际贸易的就业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7 黄水木;中国沿海发达地区城乡协调发展模式与调控机制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8 王志浩;中国农民工流动行为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9 贾晓华;中国农业劳动力非永久性乡城迁移的制度经济学分析[D];辽宁大学;2007年
10 龚晓宽;中国农村扶贫模式创新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丹;利益表达的法理基础及其制度构建[D];北方工业大学;2008年
2 孙玲;农民工的利益诉求与政府整合能力的提升[D];郑州大学;2006年
3 沈菊英;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政府作用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4 李静娟;农民工社会保障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李晓芳;最低工资制度对我国农民工就业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6 张学龙;“民工荒”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7 艾丽颖;农民工城市政治参与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8 廖艳;重庆市区农民工住房问题现状及对策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9 高立娜;论非政府组织在维护农民工权益中的作用[D];暨南大学;2006年
10 赵海涵;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教育基地建设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g,
本文编号:20941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2094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