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改课改论文 >

如何维护教育的通识教育本质

发布时间:2018-08-15 13:10
【摘要】:教育原本蕴含通识教育的本质,教育现代化使教育脱离了通识教育本质。当前通识教育面临的问题是:以为通识是被给定的,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无关,拟像在通识教育中一直是"在场"的"不在场"等等。维护教育的通识教育本质的理论假设是:人类文化是一个混沌现象,人是在自我选择中发展的,科学分化具有合理性,拟像时代与工业时代的教育是有本质差别的。为此,维护教育的通识教育本质的策略是:"培植土壤"比"种植树木"重要、"呈现经典"比"固定教材"重要、"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比"学科之间的联结课程"重要、"主动利用拟像"比"被动遭受拟像"重要。
[Abstract]:Education contains the essence of general education, and the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separates education from the essence of general education. At present, general education is faced with the following problems: to think that general knowledge is given, that the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has nothing to do with the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and that in general education there has always been an "alibi" of "presence" in general education, and so on. The theoretical assumption of preserving the essence of general education of education is that human culture is a chaotic phenomenon, that man develops in his own choice, that scientific differentiation is reasonable, and that there is essenti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imulative era and the industrial age. To that end, The strategies to maintain the essence of general education of education are: "cultivating soil" is more important than "planting trees", "presenting classic" is more important than "fixed teaching material", "basic theory course of each specialty" is more important than "connecting course" between disciplines. In 1997, "active use of simulacrum" was more important than "passive impersonation".
【作者单位】: 湖南大学;
【基金】:新世纪教学研究所“高等教育本科教学质量”研究项目(2007-02-26)
【分类号】:G40-0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宣勇;钱佩忠;;知识增长与学科发展的关系探析[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年01期

2 沈文钦;;自由教育与美好生活——施特劳斯学派自由教育观述评[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穆亚一;消费异化的产生与危害[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2 骆建建,聂家昕;符号消费理论研究——解析波德里亚的“消费社会”[J];北方论丛;2005年04期

3 黄艳兰;李敏刚;;消费语境下身体美学理论与实践的悖论[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4 俞海山,周亚越;论消费主义的危害与对策[J];商业研究;2003年08期

5 陈振旺;;符号消费社会的包装设计语义学探析[J];包装工程;2007年01期

6 李鹏;;消费价值体系与消费社会的产品设计[J];包装工程;2007年08期

7 李夫生;消费时代的泛文学化倾向及文学批评向度[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8 何林军;消费文化视野下的后现代主义[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6期

9 林莉;国内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兴起[J];当代传播;2003年05期

10 李冬;娄成武;;解析文化产业的形成与发展[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贺建平;;消费社会的炫耀性消费与广告的意义建构[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2 徐明宏;;夫妻同悦的理想与现实——论女性的性和家庭角色的转向[A];秩序与进步:社会建设、社会政策与和谐社会研究——浙江省社会学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李鹏;;消费价值体系与消费社会的产品设计[A];第十一届全国包装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永谋;福柯的主体解构之旅[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2 管宁;消费文化语境中的文学叙事[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3 刘勇;旧住宅区更新改造中居民意愿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4 程镇海;对全球化语境下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若干问题的思考[D];复旦大学;2007年

5 陈立旭;重估大众的文化创造力[D];复旦大学;2007年

6 刘胜枝;社会转型与女性杂志的变迁[D];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

7 吴学平;王尔德喜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8 李俏梅;中国当代文学的身体叙写(1949-2006)[D];中山大学;2007年

9 姚俭建;财富与身份:华村准中产阶层研究[D];上海大学;2007年

10 尤游;社会转型期大众传媒在农村社区的角色分析[D];上海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付勇;从小说到电视剧[D];暨南大学;2003年

2 沈君彬;居民住宅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演变研究[D];福州大学;2004年

3 车磊;高校学生炫耀消费调查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万劲;大学生消费文化现状及高校德育的导向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占建青;大众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哲学思维方式[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6 邵子华;论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特质、缺失及发展策略[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7 曾晓东;电子游戏的美学思考[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马爽;消费社会文化背景下我国快餐书研究[D];河北大学;2004年

9 刘颖;关于幸福问题的伦理思考[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10 张彦德;我国电视节目导向和受众心理互动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宣勇;论大学学科组织[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年05期

2 张广利;后现代主义与社会学研究方法[J];社会科学研究;2001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山西财经学院高等财经教育考察组 ,安徽财贸学院高等财经教育考察组;对香港高等财经教育的考察[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1982年03期

2 黄玺;;卢梭[J];小学教学研究;1982年04期

3 黄人颂;发展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 改革“填鸭”的教育模式[J];幼儿教育;1984年10期

4 黄人颂;;发展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 改革“填鸭”的教育模式[J];早期教育(教师版);1984年10期

5 柳平;美国关于闲暇教育的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1986年05期

6 熊明安;;梅贻琦教育思想初探[J];教育发展研究;1986年04期

7 余晓莹;;欺宾塞的科学教育思想[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年04期

8 陈列;大学知识价值观的历史演进[J];比较教育研究;1988年01期

9 Б·Т·利哈乔夫,韩骅;合作教育学的现实性与虚构[J];比较教育研究;1989年03期

10 丁晓杰;蔡元培研究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建国;赵惠君;;21世纪水利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A];中国水利学会一九九九年优秀论文集[C];1999年

2 黄慧英;;冯友兰《人生哲学》中“欲”与“好”的问题[A];“中国名辩学与方法论研讨会、道家与西方研讨会、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精选[C];1998年

3 殷永林;;新世纪世界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与对策[A];海峡两岸面向21世纪科技教育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4 吕文浩;;再论潘光旦的自由思想[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0年卷[C];2000年

5 吴军基;杨伟;张俊芳;郭新红;;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思考[A];第一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胡夏闽;何畏;;国际教育新理念及其对我国建设高等教育的若干启示[A];中国建设教育协会2002年立项研究课题论文集[C];2003年

7 李淑贞;;论社会转型期高校知识分子拒腐败作假,持人格自重[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8 汪兴堂;;论智慧开发的教育环境[A];全国第二届智慧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C];2004年

9 万朴;崔春龙;高德政;李虎杰;;多科类高校中的地质专业改革与人才培养[A];全国地质院校专业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田玲;;全球化背景下本科生人才市场需求特点及其对大学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关系的影响研究[A];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北京大学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徽 记者 赵建春;南京理工大学构建多级培养模式[N];中国教育报;2001年

2 记者 翟博;探培养人才理念 寻高等教育共识[N];中国教育报;2001年

3 杨敏;北师大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N];福建日报;2001年

4 北京大学校长 许智宏;二十一世纪大学的使命和作用[N];科学时报;2001年

5 清华大学教授 钱逊;论加强“做人”的教育[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6 任嘉尧;一代学人潘光旦[N];团结报;2001年

7 北京大学校长 许智宏;高等教育国际化不可逆转[N];北京日报;2002年

8 邱兆祥;应对WTO挑战加快高等金融教育改革[N];中国教育报;2002年

9 记者 刘继安 钟伟;北师大为学生量身定制优质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2年

10 记者 赵正元;“元培计划”培育创新人才[N];中国教育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高慎英;论学习方式的变革及其知识假设[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2 杨颉;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张金福;论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结合[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韩延伦;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李正;中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质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阳荣威;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调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李海芬;普通高等院校本科基础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戴联荣;大学生态:文化人格共生和建构[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9 曾誉铭;自由与德性[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光跃;重庆市中等职业教育结构适应性分析与对策[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2 李晗;走向自由[D];河南大学;2002年

3 王添淼;从学术讲座视角探索大学通识教育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4 罗逾兰;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中实施STS教育的实践与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5 余宇;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鲍传友;关于我国高校学分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3年

7 常宏;幼儿园幼儿自主活动的引导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刘玉容;《生命与化学》网络课程的设计[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9 谷建春;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的理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杨竞红;会通中西 传承创新——三、四十年代梅贻琦通才教育思想和实践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1843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21843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998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