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改课改论文 >

课程的时代状况与问题

发布时间:2018-08-26 12:41
【摘要】:课程作为核心手段与途径在学校教育发展过程中具有决定性意义。教育理论、教育实践的发展与改革,无不主要指向对课程的探究与定位,以课程变革为主旋律。然而,课程的存在状况却令人担忧。历史发展表明,课程领域存在的问题突出地表现为理论的外化与冲突、实践的封闭与单向度、改革的失败与钟摆现象等方面的问题。不解决这些问题,课程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就难以摆脱困境,课程改革就难以取得实效与成功。
[Abstract]:As the core means and approaches, curriculum plays a decisive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 education. The development and reform of educational theory and educational practice mainly point to the exploration and orientation of curriculum, with curriculum reform as the main melody. However, the existence of the curriculum is worrying.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shows that the problems in the field of curriculum are the externalization and conflict of theory, the closed and unidirectional degree of practice, the failure of reform and the phenomenon of pendulum. If these problems are not solved, the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 theory and practice will be difficult to get rid of the predicament, and the curriculum reform will be difficult to obtain actual effect and success.
【作者单位】: 渤海大学;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课程改革:方法的检视与超越”(项目编号:BHA060036)
【分类号】:G42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义成;生态·能量·中国地域文化[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江国华;;论宪法能力[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3 张筱兑;;关陇民俗文化圈的提出及其在民俗学上的意义[J];甘肃高师学报;2009年06期

4 夏明;李家和;;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的财务管理学科新体系[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5 胡义成;生态和能量系统:中国地域文化研究的又一新基础——论中国地域文化研究对西方文化学最新成果的批判借鉴[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6 胡义成,傅明;中国地域文化:作为“集体潜意识”系统[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7 冯惠玲;陈心林;;文化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辩证[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8 胡义成;地域文化相异的根因在地域生态—能量系统不同[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9 陶昒;;文化遗留与战国监察制度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10 鲁枢元;略论黄河史研究──关于黄河文化生态的思考[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民办教育研究专号);200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邢莉;;蒙古族那达慕的人文精神[A];论草原文化(第六辑)[C];2009年

2 王棣华;;论企业柔性财务管理[A];中国会计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3 王棣华;;企业柔性财务管理几个理论问题[A];第七届全国财务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佩臣;民族院校办学特色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刘学武;生态移民中政府权威与民间社会运作体系的互动[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梁若冰;毒品文化批判[D];黑龙江大学;2011年

4 田彤;转型期文化学的批判[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5 彭文钊;俄语语言世界图景的文化释义性研究:理论与方法[D];黑龙江大学;2002年

6 王鸣明;布依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7 薛文礼;中国传统药业史论[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6年

8 冯青来;文化与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孙国玺;多变异拟子—基因共同进化算法的理论及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6年

10 阎高伟;基于知识的多智能体思维进化算法及其工程应用[D];太原理工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骆海邦;小岗村经济制度变迁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2 索龙高娃;文学人类学方法论辨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3 缪自锋;裕固族文化仪式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范颖;社会文化的网络解构及其意义[D];吉林大学;2005年

5 夏青;芳草在沼泽中—论迟子建小说创作的古典主义倾向[D];山东大学;2005年

6 彭婵;新时期大众传媒对利川市土家族婚丧民俗文化变迁的影响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7 邢惠芬;基于QFD的外包软件质量保证模型与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8 阴澍宇;中国当代文化整合的理论探讨[D];黑龙江大学;2006年

9 王静;马克思“人的价值”思想探析[D];新疆大学;2007年

10 陈晨;黑白的对峙与和谐之间[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贵民;林克松;;认识论视野中课程理论与课程实践的关系[J];当代教育科学;2010年23期

2 郝德永;;课程的时代状况与问题[J];辽宁教育研究;2008年12期

3 黄东民;王静;赵继忠;;课程改革的层次性分析:文化—制度—实践[J];当代教育科学;2011年07期

4 高会宗;世纪初的中国课改:成果、问题与对策——来自一线的报告[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19期

5 杨启亮;教学实践与课程理论的“对话”[J];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01期

6 吴黛舒;;课程改革以来的“教学”研究——以杨启亮先生的教学研究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16期

7 刘静;朱成科;;走向实践的课程艺术——施瓦布“实践”课程模式述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08期

8 王建华;;基于能力本位的《工程测量》课程改革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8年05期

9 王婷;;课程创生性变异的内涵、功用与实现条件[J];教育科学研究;2010年11期

10 王芳;柳克;;连接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桥梁——课程叙事研究[J];滁州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义军;梁映;;高职空调工程技术应用实务课程改革与实践[A];制冷空调学科发展与教学研究——第六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与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林李云;;课程改革下的中学化学教学[A];第四届全国中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三)[C];2004年

3 吴慧媛;;《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A];2005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05年

4 孟雪征;曹相生;;给水排水工程“水工艺设备基础”课程改革[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第12卷)[C];2010年

5 赵金平;;关于高中阶段开发校本课程的思考[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6 邓晖;郭祥瑞;;土木工程专业《测量学》课程改革探讨[A];广东省测绘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5年

7 贺玲芳;;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初探[A];第五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1)[C];2008年

8 刘海元;;美国体育课程模式的介绍及给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启示[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9 董节英;;建国初期高等学校的课程改革[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10 孟黎清;;充分发挥教师在材料力学课程改革中的主动性[A];世纪之交的力学教学——教学经验与教学改革交流会论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版撰文 温卉;把握课程改革重点 构建校本研修体系[N];天津教育报;2008年

2 城区教育局教研室主任、长子门小学校长 李全昌;关于课程改革的十点思考[N];长治日报;2005年

3 宋晓梦;一位教师眼中的课程改革[N];光明日报;2004年

4 市教委副主任 黄永刚;深化课程改革 推进素质教育[N];天津教育报;2009年

5 莫荣标 韦纯剑;深化课程改革 传承民族文化[N];贵州民族报;2008年

6 叶小华 城区凤山中学;因应课程改革,,改进作文教学[N];汕尾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李炳亭 褚清源;传统课堂的现代救赎[N];中国教师报;2010年

8 王学东;课程改革中的校本课程开发[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4年

9 本报记者 清泉;开发区课程改革初见效[N];海峡时报;2003年

10 李植 李燕;课程改革中 重建教研文化[N];中国教育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雷冬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偏离与调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何珊云;民间公益组织与课程改革治理机制创新[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李泽宇;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适切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赵炳辉;新课改视域下教师课程意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伍家文;我国新时期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6 彭泽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评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李朝辉;从管理走向领导[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金玉梅;社会批判课程理论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9 姚志敏;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课程执行力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海燕;地域文化与课程[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奇;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中的武警初级指挥院校课程改革[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2 曾友良;高师院校数学专业数学教育类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3 刘艳伟;中学物理教师课程反思能力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董荃芬;济南初中生物地方课程设计[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陈忠良;高师物理教育专业《中学物理教学法》课程改革的初步探索[D];苏州大学;2002年

6 王丽;高中生物课程改革与试验修订本(必修)特点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吕杰昕;课程场域中的权力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何笛;音乐新课标的改革与实施[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9 吴敏;基础教育中历史双语教学的探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10 刘思胜;小学课程改革中若干问题的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2048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22048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63e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