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改课改论文 >

渝东南少数民族青少年学生疏离感的调查研究

发布时间:2018-10-09 11:16
【摘要】: 疏离感是指个体与周围的人、社会、自然以及自己等各种关系网络之间,由于正常的关系发生疏远,甚至被客体支配、控制,从而使个体产生了社会孤立感、不可控制感、无意义感、压迫拘束感、自我疏离感等消极情感。疏离感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是疏离感的原始含义,主要是指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疏远、距离和不和谐等而产生的一些消极情感;第二层含义主要是指在疏离感原意上经过扩展和转化以后形成的含义,包括主体转让、异化、分离、让异己的力量统治、让别人支配等含义,其基础还是与客体之间的疏远和不和谐。 尽管国内外研究者关于疏离感已经进行了一些理论与实证研究,形成了较有价值的成果,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疏离感的研究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开展较多,在发展中国家如我国开展较少。不同文化背景与经济水平可能影响疏离感,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中国,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疏离感的现状如何? 第二,目前我国开展的疏离感的研究较少,且主要集中在整体疏离感的量表编制和初步的理论构建。如何在更大范围内调查疏离感的特点,这也是以往研究尚未很好解决的问题。 第三,以往关于疏离感的研究较多针对大学生群体,而对于生理与心理发展快速的中学生群体较少涉及。重要的是,从中学到与大学,无论是学校的地域分布还是学生的发展变化,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以中学生为主的青少年为调查对象可能获得更全面的调查结果。 第四,以往研究对象大多为汉族学生,以少数民族为对象进行的调查研究很少。因此,如何分析比较疏离感在不同民族间的差异的问题至今尚未解决。事实上,许多少数民族学生存在语言障碍,缺乏社交技巧,与其他学生之间在性格、风俗生活习惯上很不相同。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调查了解渝东南地区少数民族青少年学生的疏离感现状并对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同时针对渝东南少数民族青少年学生的疏离感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教育干预建议。因此,对疏离感的研究不仅能为情感的研究开拓新的研究角度,而且还能为心理学的应用研究提供实际的资料,这既保证了向社会输出的少数民族人才的素质,有利于促进重庆东南地区的政治文明和稳定,也将为促进民族大团结和融合做出重要贡献,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考察的变量首先是民族,这是重点考察的变量。一般说来,与汉族学生相比,少数民族青少年学生存在语言障碍,缺乏社交技巧,与其他学生之间在性格、风俗和生活习惯上很不相同,往往比汉族青少年学生更容易出现人际交往障碍,因此,他们产生社会孤立感、不可控制感、无意义感、压迫拘束感、自我疏离感等消极情感的可能性也会更大一些。其次,我们将考察地区变量,研究青少年的生活地区对其疏离感的影响。另外,人口学特征(如性别、年龄、家庭状况、学习经历等)也将作为本研究的考察的变量。 本研究使用的量表是对杨东等编制的《大学生疏离感量表》与《汉区少数民族学生文化疏离感量表》进行适当的改编后产生的,以适应渝东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学生。根据杨东等编制的《大学生疏离感量表》,本研究主要考察三个因素,第一个因素为“社会疏离感”,包括无意义感、自我疏离感、压迫拘束感和不可控制感,主要是个体与社会(精神文化层面)的相互作用中显露出来的疏离感;第二个因素为“人际疏离感”,包括孤独感、亲人疏离感和社会孤立感,主要是个体和他人(情感层面)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疏离感;第三个因素为“环境疏离感”,包括自然疏离感和生活环境疏离感,主要是个体与自己生活的自然和物质空间(物质层面)之间产生的疏离感。 另外,参照王亚鹏的民族认同感的研究编制民族认同感量表,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认同感进行测量。采用问卷法进行调查收集数据。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 本研究的被试主要是渝东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与中学生,也有一部分汉族学生。渝东南地区指的是渝东和渝南广阔的地区,渝东南地区少数民族青少年学生是指在这些地区的大学里接受中等教育或高等教育的少数民族学生,包括土家族、苗族、壮族等5个少数民族的学生,本研究除土家民族与苗族人数较多以外,壮族等其它3个少数民族人数都较少,因而就合称为其它少数民族。 研究结果表明:(1)在一阶因素中,社会疏离感得分最高,环境疏离感次之,人际疏离感最低。在二阶因素中,最高且超过中点分的为压迫疏离感、不可控制感和无意义感,都是社会疏离感的因素;最低的为自我疏离感,也为社会疏离感因素。 (2)主效应方面,年级在不可控制疏离感与民族认同感上存在显著的主效应,是否独生子女在无意义感、自然疏离与生活环境疏离感上也有显著的主效应。 (3)二维交互作用方面,亲人疏离感主要体现在民族与年级的交互作用上,生活环境疏离感主要体现在性别与独生在上有显著的交互作用,自我疏离感主要体现在年级与独生在上有显著的交互作用。三维交互作用方面,性别、民族与年级在生活环境疏离感上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性别、年级与独生在压迫拘束感上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B844.2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邵君;上海市中专新生疏离感的现状调查及团体干预[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媛;大学生疏离感的问卷编制及其与家庭功能、自我效能的关系[D];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

3 任晓静;护士工作疏离感的内容结构及相关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2591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22591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9c3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