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佳书堂:中国书院发展史的第一个里程碑
[Abstract]:Dongjia Scholarship i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early Chinese Academy of Classical Learning, which is the most detailed and reliable historical data found at present. It is the first milestone in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cademy of Classical Learning. From the case of Tung Jia Shu Tong, we can see that the College was developed to a certain extent in the printing press, the spread of books, the accumulation of possible circumstances, some local families in order to maintain family stability and promote family prosperity. The cultivation family imperial examination talented person but establishes one kind of brand-new culture education organization.
【作者单位】: 江西教育学院教育系
【基金】: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教育视角的赣文化精神研究》(05JY0514)
【分类号】:G52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邹春秀;略论罗隐的讽刺诗歌[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凌家民;略论唐代的科举、任官制度与书法艺术[J];北方论丛;2000年04期
3 张宝昆,谭开林;大规模教育考试控制社会流动功能研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4 罗立祝;科举应试资格政策的演变与特征[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4期
5 王庆伟,李莹,凌辉;论素质教育下的中小学体育教学理念[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6 龙彬;中国古代书院建筑初探[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7 谭甲文;;宋代书院的管理模式探析[J];池州师专学报;2006年04期
8 胡舒云;“九品官人法”性质辨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9 吴根洲;;科举制对中国私学的影响[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10 杨齐福;科举制度的废除与二十世纪初中国学术文化的转型[J];东方论坛;200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黄新宪;;清代闽南书院特色考略[A];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建荣;中国考试思想史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2 陈才智;元白诗派成立之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蒲蕊;学校的自主性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4 韩毅;宋代僧人与儒学研究[D];河北大学;2004年
5 李兵;书院与科举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6 郝黎;唐代官吏惩治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7 张靖;晚清选官制度变革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8 陈振中;论教育身份[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李强;庆历士风与文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马泓波;《宋会要辑稿·刑法》整理与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梅蕾;隋唐童蒙教育文献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彭旭;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与学历社会[D];厦门大学;2001年
3 向振湘;阳明心学与明代书院[D];湖南大学;2002年
4 刘世芹;语文教学中学生感悟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张莹;赣西传统文化与中学爱国主义教育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6 崔岩;论唐代科举制的匡时济俗功能[D];山西大学;2004年
7 周睿;一榻胡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斢[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张琦;齐已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9 熊英;优秀传统道德与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培育[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10 邓美娇;论中小学教师的创造性人格及其塑造[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三潭书院[J];学苑教育;2011年14期
2 ;昭明书院[J];学苑教育;2011年13期
3 卢川;;略论清代荆州的城市教育[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4 梁茂林;;张之洞与辛亥革命前的教育改革[J];生活教育;2011年15期
5 刘良华;;教师发展的制度规范与文化习俗——香港真道书院考察[J];上海教育科研;2011年08期
6 林芊;;辛亥革命前夕贵州现代教育体系雏形显现[J];当代贵州;2011年17期
7 张小坡;;均或不均:清末江南新式教育经费的城乡配置及其论争[J];史林;2011年03期
8 ;资讯[J];中国教师;2011年11期
9 袁灿兴;;张之洞与湖北教育改革[J];湖北招生考试;2011年24期
10 罗东海;;开近代教育团体研究之新风——纪念“申江雅集”百年[J];上海教育科研;1996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冰云;徐进;;黄庭坚与华林书院[A];中国书院论坛[3][C];2002年
2 邓洪波;;中国书院都是大学吗?[A];中国书院论坛[3][C];2002年
3 李才栋;;关于书院讲会的几个问题[A];中国书院论坛[3][C];2002年
4 王立赋;;吴嵩梁与鹅湖书院[A];中国书院论坛[3][C];2002年
5 刁山景;;理学名家与安福书院[A];中国书院论坛[3][C];2002年
6 吴海波;;两淮盐商与清代文教事业[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4)——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7 舒醒;;论书院师生关系[A];中国近现代史及史料征集研究(二)——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8 王殿卿;;书院再兴与中华文化复兴[A];国际儒学研究(第十七辑)[C];2010年
9 罗小琼;;晚清“士绅”推动下的兴学热潮[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10 朱文杰;;东林书院讲学性质转化考述[A];中国书院论坛[3][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福莲;杭州人的学养[N];浙江日报;2011年
2 通讯员 刘开桥 王琼珍 胡先洲;桃李满书院[N];孝感日报;2006年
3 文新华 记者 刘华蓉;宁波惠贞书院尊重学生一百条浓了师生情[N];中国教育报;2009年
4 ;私塾和书院都是很中国的东西[N];人民政协报;2004年
5 记者 周波;“国学”新校定名文翁书院[N];成都日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刘联;投入连年攀高 校舍越建越靓[N];珠海特区报;2010年
7 宇婷 袁轩;每年投入17亿元建一流校园[N];苏州日报;2011年
8 熊金福;“导师制”进入康桥书院[N];深圳商报;2003年
9 首席记者 吴晓松;南市区7000孩子就读云秀书院[N];昆明日报;2008年
10 唐永明 黄前生 龙子华 本报记者 邱存双;波澜壮阔的历程 翻天覆地的巨变[N];贵州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王洪瑞;清代河南学校教育发展的时空差异与成因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2 周惊涛;海洋史视野下明清闽台区域的教育发展与社会变迁[D];厦门大学;2008年
3 刘殊芳;清代台湾的闽南移民家族教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4 张小坡;清代江南公共教育资源筹措配置的历史地理学分析(1644-1911年)[D];复旦大学;2008年
5 黄庆法;台湾总督府的“对岸经营”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6 陈实;清代珠江三角洲教育状况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泓波;北宋书院考[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2 张显运;简论北宋时期的河南书院[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3 刘军;浅论武汉地区书院的变革与消亡[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4 林凌;古代书院教育对于现今课改的启示[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5 简虎;宋元之际江南书院社会教化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6 曹红德;明代山东基层教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相猛;明清时期地方书院教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8 刘春莲;白鹭洲书院大事叙录[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9 马世茹;明清书院教育管窥[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10 代静;武汉近代教育建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2678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2267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