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问题在教育学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
[Abstract]:Only when the educational phenomenon or the existence of education is transformed into an educational problem can it become the object of pedagogical research, and the problem-oriented pedagogical research is helpful to break through the "system-based" research mode of problem-free consciousness. Strengthen the knowledge innovation ability of pedagogy research and enhance the value of pedagogy research.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
【分类号】:G4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黄顺基;问题、逻辑与理论创新[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2 杨小微;;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实践立场及其表现[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年04期
3 沈又红;话语真实:走向理性批判的门槛———兼论教育学话语失真及其改造[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09期
4 程亮;教育研究原创性缺乏:现象与原因[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1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启福;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与我国教育理念的转变[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2 潘德荣;诠释学:从主客体间性到主体间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3 彭启福;西方诠释学诠释重心的转换及其合理走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4 王列生;知识增长的四种方式[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5 白巍;;从西方几种艺术史研究方法看中国绘画史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6 张公善;海德格尔对当代美学本体的启示[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7 郑溟;对跨文化翻译的哲学诠释学反思——理解、译解与解释的动态效应[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8 胡江宁;现代阐释学与文学翻译实践的关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06期
9 冯艺远;;理解:开始与终结[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10 王长纯;文化自觉、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论纲)——比较教育和而不同发展的途径[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罗洪恩;;问题意识及体系精神的共生与互动——对档案学术评论理论研究的考察与思考[A];贵州省2007年档案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7年
2 陈家旭;;英汉语隐喻认知对比的哲学基础[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2 袁春晓;产业组织演化论[D];四川大学;2002年
3 赵卫国;海德格尔的时间性与时——间性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周颖;阅读之旅:从主体性到修辞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5 李小博;科学修辞学研究[D];山西大学;2004年
6 刘清华;教师知识的模型建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邓友超;论教育的理解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吴黛舒;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国“教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侯晶晶;内尔·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述评与启示[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10 曹建国;出土文献与先秦《诗》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季显;改编视野中安德列耶夫对师陀的影响[D];河南大学;2008年
2 徐仕敏;社会信息能力的作用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3 殷小平;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D];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2003年
4 李海青;批判的价值——休谟哲学的反形而上学倾向[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张爱华;语文教学与人文关怀[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潘军;湖北地区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3年
7 程秀芳;音乐解释学导言[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8 肖霞;生命最初的愉悦及其物化——论原始艺术的发生[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9 徐德华;教学研究起点的反思与重构[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10 曾晓东;电子游戏的美学思考[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刘铁芳;语言与教育[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02期
2 吴钢;论教育学的终结[J];教育研究;1995年07期
3 吴黛舒;教育理论原创的应有之意[J];教育研究;2002年07期
4 傅维利;教育研究原创性探析[J];教育研究;2003年07期
5 周浩波;论教育学的命运——与吴钢、郑金洲商榷[J];教育研究;1997年02期
6 王亚仑;试论原创──兼谈提高原创力问题[J];山东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7 吴海江;科学原创与科学积累[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兵;也谈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在北京市西城区丰盛街道调查所见[J];人口与经济;1980年03期
2 沈家鲜;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青少年的教育问题[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3 倪武林;少年期学生身心发展的一些特点与教育问题[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80年01期
4 ;力争八十年代我区教育事业有个大发展[J];宁夏教育;1980年01期
5 ;宁夏教育学会成立[J];宁夏教育;1980年01期
6 苏真;日本广岛大学大学教育研究中心[J];比较教育研究;1980年01期
7 李仲涟 ,刘绍莲 ,赵卓群 ,肖声馥;关于超常儿童王昂的调查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0年01期
8 崔柳舒;关于幼儿教育问题之浅见[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9 金德泉;日刊介绍日本教育存在的奇怪现象[J];国外社会科学;1980年10期
10 宫坂广作 ,辛华;对现代教育的批判性探讨[J];国外社会科学;1980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土地管理与科学组讨论情况汇报[A];中国土地学会1987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C];1987年
2 戴自俺;;我们今天还迫切需要陶行知——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A];太原市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88年
3 李惠民;李田定;;“生活教育”理论和教育改革[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首届二次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1989年
4 侯怀艮;;试论研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基本原则[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首届第三、四次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1992年
5 侯怀艮;;试论陶行知对中国教育问题的探索——从思维方式的角度研究[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首届第三、四次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1992年
6 王树青;;面向廿一世纪的过程控制教育[A];1998年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1998年
7 孙成志;;海船驾驶人员海浪素质教育问题的探讨[A];中国航海学会海洋船舶驾驶专业委员会海浪与船舶航行安全及防抗台风经验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8 梁梅芳;;健康教育在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应用[A];中华护理学会健康教育研讨会暨讲习班论文集[C];2000年
9 徐正初;张万苍;;社会转型期价值观的教育[A];社会转型与价值观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0年
10 屈建业;;对未成年人伤残鉴定和赔偿的思考[A];全国第六次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袁振国;教育政策研究的新视野[N];中国教育报;2000年
2 东民;现代女性不想早做妈妈[N];中国人口报;2000年
3 马淑琴;学重要讲话 重师德修养[N];中国石化报;2000年
4 记者 毕全忠 新华社记者 尹鸿祝;教育督导要针对社会关注的教育问题[N];新华每日电讯;2000年
5 李朝晖;关注儿童教育问题[N];新闻出版报;2000年
6 本报记者 王德先;打工子弟学校现状堪忧[N];华夏时报;2001年
7 本报记者 王德先;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出路何在?[N];华夏时报;2001年
8 胡玉顺;家庭教育父亲参与不够[N];中国妇女报;2002年
9 孙玲;教育——瑞典大选的热点话题[N];中国教育报;2002年
10 许嘉璐;教育结构体系:梳理教育问题的关键所在[N];中国教育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晓利;教育研究重心的转移[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邵燕楠;走向“情境”与“问题”[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李爱萍;美国“国际教育”:历史、理论与政策[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岳伟;批判与重构[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5 陶红;教育价值观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6 贺韧;儒家传统道德教育思想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李小波;论教师的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李敏;美国教育政策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张振改;教育政策的限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曾毅;20世纪中国语文教育批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翁可为;深圳市中小学独生子女人格现状及教育研究报告[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2 兰向春;中等专业学校数学教育问题及对策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3 刘剑虹;深圳市罗湖区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办学体制改革的策略框架[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4 龙岳华;教育的沉重——由“减负”所引发的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5 邓刚宏;论邓小平的教育思想[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6 陈艳;西部人力资源开发与教育投资探讨[D];西南财经大学;2001年
7 严桂泉;论信息时代青少年学生网络道德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8 曹儒;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与语文教学改革[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9 吴兰平;教育系统及教育评价的复杂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10 张庆;中学生学业不良的非智力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4834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2483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