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改课改论文 >

生命课堂研究综述

发布时间:2019-10-03 09:21
【摘要】:生命课堂的研究已经成为现今教育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但是人们对生命课堂的内涵、特性、实施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意义以及实施的具体策略等方面的认识仍然比较混乱,缺乏必要的系统性。鉴于此,本文对我国大陆有关生命课堂的研究做了系统的梳理和简要的概述。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基金】:安徽省淮北煤炭师范学院教研基金项目“公共教育学动态课程资源开发的模式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G424.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陈代坤;;追问课堂教学的生命意义[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2 甄丽娜;课堂教学呼唤生命的回归[J];教学研究;2004年03期

3 张美云;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生命教育[J];教学与管理;2003年02期

4 谢利民;课堂教学生命活力的焕发[J];课程.教材.教法;2001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素霞;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教育初探[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2 姜秀珠,闫海涛;新课程背景下的新型师生关系[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3 叶增编;;教学范式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4 邢雪燕;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环节[J];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5 钱静;;高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探究式互动教学初探[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6 杜世强;试论新课程改革时期教师角色的转换[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年04期

7 张敏;蔡明俐;;论现代课堂教学中的新型师生关系[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年04期

8 谭月娥;李景;;关注人的生命的教育是真正的教育[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9 刘英;;营造教学环境 激活生命课堂[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10 陈代坤;;追问课堂教学的生命意义[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德全;问题系统教学设计探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2 张希希;论有效的课堂交往[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3 何齐宗;走向审美人格[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4 刘新民;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交往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年

5 辛继湘;体验教学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姚远峰;寻求意义:现代教育之转型[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程广文;数学课程提问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尧新瑜;学校道德课程理解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彭泽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评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吴黛舒;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国“教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福明;河西地区中学教师素质问题调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2 熊毅;强化学生主体地位,,优化语文课堂教学[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3 薛桂琴;教学价值观念的走向:从工具化转向生命化[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4 景宁;信息技术激发中专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张红燕;思想品德课对健全人格培养的教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6 蒋开明;生命生成与多边互动[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7 薛春雷;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转化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8 巫肇卉;课堂中的知识建构:教师实践的检讨[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马翔中;科学课堂教学案例的分析与思考[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10 杨海燕;论大学生的生死教育[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王洪才;论教育学的三重视界[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2 刘世民;教育功能研究的取向和视角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02期

3 高清海;“人”的双重生命观:种生命与类生命[J];江海学刊;2001年01期

4 吴新武;生命教育理论的基本原理及其现实意义[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5 程红艳;教育的起点是人的生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08期

6 王鉴;课堂重构:从“知识课堂”到“生命课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01期

7 李政涛;教育学的生命之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09期

8 冯建军;;论教育学的生命立场[J];教育研究;2006年03期

9 南纪稳;;对教学本质研究的理性反思[J];上海教育科研;2007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夏晋祥;;构建“生命课堂”的策略[J];江西教育;2008年Z2期

2 邱新颖;赵风雨;;生命课堂的基本理念及实践样态[J];教学与管理;2007年06期

3 吴东醒,陈文冠;农林院校开展多媒体组合教学的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1999年09期

4 周立;邓小平学校管理思想研究[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5 林令华;西方德育教育方式及其借鉴意义[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6 黄圣周;教育理论和实践最主要的交接点——苏霍姆林斯基论教师热爱和研究儿童[J];咸宁师专学报;2001年04期

7 陈荟;“迷失”的教育话语[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年05期

8 郭俊汝,隋雪;青少年理想心理问题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9 白书婷;;国内外“学习者自主”研究探析(英文)[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10 张延榕;心理学在外语电教中的应用研究[J];闽江职业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杨光富;张宏菊;;赠地学院对美国农业的贡献[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0)——外国教师教育史、职业与成人教育史研究[C];2009年

2 续润华;;滕大春论外国教育史研究——纪念滕大春先生逝世五周年[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张大均;;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模式及其实施策略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方晓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的思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5 刘和润;;《发挥网络技术优势,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课题实验中期报告[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刘淑萍;;大学生和职业青年的人格特征的比较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董玉龙;;子课题总结报告② 学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研究总结报告[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四川卷)[C];2010年

8 张学敏;贺能坤;;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研究——对云南省边境民族地区的调查[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牛征;;天津教育发展水平的比较研究[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刘洪华 山东省临邑县第二中学;校长应该担忧什么[N];中国教育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郝爽;抓基础 打攻坚努力实现教育发展新突破[N];鹤壁日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王玲;打造教育基地 筑牢安全防线[N];威海日报;2010年

4 刘霞;追求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N];莱芜日报;2009年

5 李鸣 董桂凤 本报记者 闫雪峰;香坊 八大举措打造教育强区[N];黑龙江日报;2011年

6 本报通讯员 李广贤 陈成刚 任冬燕;“学科生命教育”之花绽放朝阳[N];长春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张树德;当代课程改革成功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燕良轼;教学的生命视野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王卫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刘向荣;科南特教育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5 李海英;协商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谦;株洲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7年

2 洪宇平;福建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与管理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3 翁静;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4 褚慧;榜样教育有效性问题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5 黄溅华;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肖丽群;江泽民教育思想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7年

7 刘雨生;詹姆斯·华特士生命教育理论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8 鲁春华;班主任权力失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邱书军;“山海”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10 别海峰;学校教育中成熟公民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5453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25453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64d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