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外显自尊、攻击性与网络行为关系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外显自尊、攻击性与网络行为关系
更多相关文章: 网络行为 外显自尊 攻击性 大学生 自尊水平 性别差异 文明行为 问题行为 攻击行为 调查问卷
【摘要】:[目的]了解大学生外显自尊、攻击性等维度与网络行为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对安徽黄山学院382名大学生进行攻击性问卷(The Aggression Questionnaire)、Rosenberg自尊量表(Rosenberg Self-es-teem Scale,SES)、网络行为调查问卷等的调查分析。[结果]样本总体的自尊与攻击性水平呈非常显著负相关(P㩳0.01),攻击性部分维度存在非常显著性别差异(P㩳0.01)。约9%的大学生存在一定的网络不文明行为,问题行为组的攻击性水平显著高于文明组(P㩳0.05),外显自尊水平则显著低于文明组(P㩳0.05)。[结论]大学生的外显自尊、攻击性水平对网络不文明行为有重要影响。
【作者单位】: 安徽省黄山学院教育系;
【关键词】: 网络行为 外显自尊 攻击性 大学生 自尊水平 性别差异 文明行为 问题行为 攻击行为 调查问卷
【基金】: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F05-06D73)
【分类号】:B844.2
【正文快照】: 上网已成为大学生课外生活的一部分,如何提高大学生网络文明程度,引导其正确使用网络是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话题,而对网络使用者心理机制的研究则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着重选择了两个重要的心理维度:外显自尊与攻击性。自尊是个体对自我所持有的一种情感性评价[1],它是心理学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良锋;张顺;孙业桓;张秀军;朱晖;施超;孙成松;;安徽省某农村地区中学生自尊现况及其影响因素[J];现代预防医学;2007年01期
2 李丽英;邱红洁;;影响职业女性工作倦怠的因素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7年23期
3 李金波;许百华;左伍衡;;影响工作倦怠形成的组织情境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年02期
4 周帆 ,王登峰;外显和内隐自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汲慧丽;;论抑郁与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关系[J];安康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2 罗璇;;影响工作倦怠的组织情境因素与高校师资队伍建设[J];毕节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3 陈谢辉;徐萍;;保险公司员工工作倦怠的成因及其干预对策研究[J];保险研究;2007年11期
4 黄磊;祝方才;;大学新生焦虑心理透视及其对策[J];管理观察;2009年07期
5 彭玉;岳彩镇;苟娜;江伟;石波;;西部某高职院校学生自尊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9年02期
6 韦克平;;论大学生的自尊水平和心理健康发展[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7 娄玉霞;杨敬;;女性护士工作倦怠原因及心理防御[J];衡水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8 张丽华;韩慧敏;;自尊结构研究新趋向——自尊的双重结构模型[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9 张丽华;张索玲;侯文婷;;青少年自尊发展特点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10 陈晓;赵玲;;护理人员组织承诺相关变量研究现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佳川;体育锻炼对降低大学生自卑感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黄任之;青少年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外部特点和内隐特征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3 田录梅;自尊的认知加工偏好及其对情感反应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徐维东;内隐幸福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杨福义;内隐自尊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卜德镇;农村初中学生考试作弊现象的叙事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09年
2 傅成仕;农村初中生欺负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自尊的关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3 徐芳;导游人员社会支持与工作倦怠的相关性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08年
4 李雅琼;大学生的内隐自尊、外显自尊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研究[D];广州大学;2008年
5 张文仙;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差异影响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6 朱丽琴;中学物理学业不良学生的自尊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发展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7 任亮宝;抑郁、自尊与自我价值保护策略的关系[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张虹;工作家庭冲突、社会支持与公务员工作倦怠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9 王晓霞;转制科研单位工作倦怠实证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年
10 张杰;农村“留守初中生”自尊等心理因素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耀武,李宝芬;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自尊的相关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 王建平,马林芳;男女大学生自尊获得方式及其受损后应对方式的比较研究[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3 彭欣,马绍斌 ,范存欣 ,武晓艳;大学生自尊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年01期
4 范兴华,方晓义;友伴的社会支持与大学生自尊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年05期
5 张丽华;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发展研究综述[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03期
6 钱铭怡,肖广兰;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自我效能、自尊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1998年06期
7 蔡华俭,杨治良;内隐自尊的稳定性——成败操纵对内隐自尊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3年03期
8 俞国良,金东贤;婚姻关系、亲子关系对3~6岁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3年04期
9 蔡华俭;内隐自尊效应及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3年06期
10 徐富明,朱从书,黄文锋;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自尊和控制点的关系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5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仕勇;大学生网络行为特征及成因[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09期
2 谭福强;大学生网络行为分析与对策[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3 盛红勇;大学生依赖性网络行为的心理学分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4 史克学,张喜琴;大学生网络行为与网络成瘾的调查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5 李红革;当代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与意识分析——来自湖南五所高校的统计调查报告[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6 杨丽萍;大学生网络行为调查分析[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6期
7 ;使自己成为珍珠[J];世界教育信息;2004年11期
8 罗庆学 ,余涛;当代大学生周末生活纪实[J];心理世界;1995年01期
9 程新平;论大学生问题行为及其预防与矫正[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10 ;大学生该不该享受宾馆式服务?[J];教书育人;2005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景瑞;;对大学生谈恋爱现象的分析[A];迈向新世纪[C];1999年
2 孙树勇;;大学生印象整饰动机及策略的调查[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3 许若兰;;大学生情绪管理和情绪教育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全国第七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暨专业委员会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1年
4 孙志新;;反馈大学生阅读信息 关注大学生阅读生活[A];图书馆理论与实践[C];2002年
5 徐先金;;怎样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A];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会议优秀论文集[C];1999年
6 秦云峰;;大学生的性爱观[A];江苏省性学会第三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7 赵崇莲;;大学生情绪教育刻不容缓[A];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会议优秀论文集[C];1999年
8 王起香;王敏;唐倩;;大学生失恋心理分析及其解脱方法[A];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会议优秀论文集[C];1999年
9 林钟敏;;大学生对学习的责任判断[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10 孙建平;;浅谈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及对策[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全国第七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暨专业委员会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科学院院士 戴汝为;关注网络行为的规范和道德问题[N];光明日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张雪峰 实习生 陈丽;暑期大学生:欲做家教也不易[N];重庆日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孙忠法 仲筏;大学生让心理在七月毕业[N];中国人事报;2005年
4 谢晶晶 林以勤;“是是非非”话打工[N];常州日报;2005年
5 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沈国桢;“厉行节约”:大学生应尽之责[N];光明日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杨连成;三个大学生与一座海岛[N];光明日报;2005年
7 本报评论员 郭振清;让大学生的成才之路更加宽广[N];工人日报;2005年
8 杨牧龙;瑶家的大学生计划[N];广西日报;2005年
9 侯岩 李振兴;大学生高消费聚焦[N];河北经济日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屈芳 通讯员 王宾齐 孙淑娥;大学生,,走出就业“沼泽地”[N];河南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贤卿;网络传播环境下的道德建设[D];复旦大学;2005年
2 张林;青少年自尊结构、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3 许瑞芳;社会变革中的中国高校德育转型研究(1978-2005)[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华桦;上海大学生基督徒的身份认同及成因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蔡华俭;内隐自尊的作用机制及特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6 莫力科;大学生信息能力建设模式与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7 杨福义;内隐自尊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尹博;运用跨理论模型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改变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李力红;大学生言语、表象认知风格个体在记忆系统中信息表征偏好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10 王浩;地方大学生军事择业心理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商锦发;大学生择业求职道德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2 张树启;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思[D];黑龙江大学;2006年
3 陈小异;大学生人际容纳的初步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4 管宪平;论我国大学生的诚信及其建构[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5 王利华;全球化进程中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6 赵树涛;大学生底线伦理素质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7 陈素红;“两课”教学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8 袁冬华;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对自我妨碍的影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9 付春江;轻度抑郁者内隐自尊、外显自尊的实验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10 笪学军;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5223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522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