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斯泰洛齐教育实验初探
本文关键词:裴斯泰洛齐教育实验初探
【摘要】:裴斯泰洛齐教育实验在外国教育实验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我国学界对它的研究又非常少,本文拟对其教育实验做一初步的探讨。
【作者单位】: 山西大同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关键词】: 裴斯泰洛齐 教育实验
【分类号】:G40-09
【正文快照】: 翻开外国近现代教育实验大事记,裴斯泰洛齐以其教育实验数量多、影响大而十分醒目。这个外国教育实验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其教育实验在教改实验如火如荼进行的今天更有研究、借鉴意义。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对其教育实验作一初浅的探讨。一、教育实验的目的、过程与结果通过研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安雪慧;教育实验研究二十年[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年03期
2 王小丁;两种模式的比较——裴斯泰洛齐的贫民教育与晏阳初的平民教育[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文芳;试论裴斯泰洛齐“一切为了孩子”的教育理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2 郑富兴;论裴斯泰洛齐的农村成人教育思想[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3 史贵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变革历史及其启示[J];大学物理;2001年02期
4 汤孟倩;中学生作文语病成因及对策[J];贵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5 曹红玲,吴丽兵;主体性道德教育和科学的灌输[J];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6 张二庆;耿彦君;;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发展述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03期
7 金岳祥;凯兴斯泰纳教育思想与实践述评[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01期
8 朱湘虹;高校扶贫助学工作的困惑与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04年01期
9 张忠华;20世纪教学方法改革发展的基本特征[J];教学与管理;2000年09期
10 丁海东;试论永恒主义的教育理念及其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J];教育导刊;2000年Z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玉文;;论教育实验对学校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作用及其限度和趋势[A];第四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章小谦;传承与嫁接:中国教育基本概念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换[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陈锋;狄尔泰教育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曹影;德育职能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张斌贤;社会转型与教育变革[D];北京师范大学;1995年
5 吴明海;继承与创新[D];北京师范大学;1999年
6 胡春光;学校生活中的规训与抗拒[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赵磊;公益信托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8 陈文华;老子思想的教育价值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黄黎明;知识教学的文化哲学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10 白立娟;论改造主观世界[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洪兵;论中小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刘璐;化学学科能力结构的初步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3 刘海君;关于教育主体性缺失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陈国铁;当前英国地方基础教育体系比较[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5 程从印;武警技术院校教学质量评价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4年
6 谢穑;语文教育中的合作教育[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何旭明;科学与人文[D];中南大学;2003年
8 黄玉萍;中日两国近代学制形成和发展的比较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9 许柳青;试论科南特的教师教育思想[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10 牛翠平;对儿童潜能开发热的现状调查及成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式颖;;一部系统研究外国教育实验发展史的力作——《外国教育实验史》评介[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年02期
2 铁皮鼓;;国民教育之父——裴斯泰洛齐[J];内蒙古教育;2009年19期
3 杨汉麟;龚兵;;外国近现代教育实验大事记(一)[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年03期
4 张倩;教育实验的应为与难为——由一则关于教育实验的报道所想到的[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3年11期
5 田贯;;教育实验的理论与实践学术讨论会综述[J];教育研究与实验;1988年04期
6 晓苇;;中国的教育实验工作者在想些什么——第三届全国教育实验学术讨论会综述[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1年04期
7 冯加根;;关于教育实验意识问题的初步探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4年04期
8 汪基德;杜晓利;;教育实验成败评价标准探讨[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年01期
9 蔡春;;教育实验中证伪合理性思考[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年01期
10 雷实;;炼石补天,反求诸己——60年来中国教育实验之发展变化[J];人民教育;2009年1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易红郡;;赫尔巴特的教育实验思想及实践述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内蒙古传美教育课题组;张岩静;;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报告[A];中国德育的重大改革: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十年报告[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文集(第五卷)][C];1998年
3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内蒙古课题组;张岩静;;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报告[A];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文集(第三卷)[C];1994年
4 王剑;周谷平;;陈鹤琴教育实验思想与实践[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曾继耘;;科学主义思潮影响西方教育实验发展的历史分析及其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钟文芳;;试论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的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徐学莹;;裴斯泰洛齐论智育及对现代教育的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李玉文;;论教育实验对学校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作用及其限度和趋势[A];第四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6年
9 滕大春;;从比较教育观点评费希特在教育史中的贡献[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李森;;西方关于人的学说与教学动力[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房超平;享受教育实验的幸福[N];中国教育报;2010年
2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 裴娣娜;与时俱进才能永葆教育实验的活力[N];中国教育报;2007年
3 记者 吴苡婷 通讯员 江蕾;好钢用在刀刃上[N];上海科技报;2007年
4 雪斌;泰安市教育局局长桑新华调研新道德教育实验[N];大众科技报;2007年
5 ;教育实验首先是教育思想实验[N];人民政协报;2006年
6 薛蕾;双语教育实验明年启动[N];无锡日报;2005年
7 顾晓萍;桥东区打造教育发展“四大亮点”[N];石家庄日报;2007年
8 徐雪娟;成为我市唯一省级教育实验地区[N];嘉兴日报;2007年
9 无锡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 陆卫东;努力建设教育强市 人人享有良好教育[N];无锡日报;2006年
10 ;上海徐汇教育阔步迈向现代化[N];光明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小丽;西方近现代兴趣教学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2 伍红林;合作教育研究中两类主体间关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李方安;论教师培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侯威;要素主义教育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戴军;教育理论研究的后现代思维倾向[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罗德红;教育学与心理学基础关系的探寻[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张东海;全人教育思潮与高等教育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赵可云;教育技术实验研究方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胡靖;走向交往实践[D];苏州大学;2010年
10 李福春;美国教育学演进史(1832-1957)[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云凤;裴斯泰洛齐与陶行知教育思想和实践及比较[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爱梅;裴斯泰洛齐和晏阳初乡村教育理论与实践之比较[D];河南大学;2007年
3 黎天宇;廖世承教育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吴值敬;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述评[D];扬州大学;2009年
5 赵成亮;1978年以来教育研究方法的演进与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荣志哲;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7 吴怡龙;五四前后西方学习心理的传入与中国教育科学化[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8 王玉超;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9 王文礼;“道法自然”与“以天性为师”[D];河南大学;2006年
10 黄宏才;小班化教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5641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564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