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理论及其对中国道德教育的启示
本文关键词: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理论及其对中国道德教育的启示
【摘要】:科尔伯格在其道德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建立的道德教育理论遵循了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教育学的实践检验和哲学的反思三位一体研究思路的循环,在美国当代道德教育领域中产生了巨大影响。他创建了以发展为目的,通过道德讨论和公正团体法,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提高,并最终实现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的统一的道德教育体系,对中国道德教育尚存的问题以及中国道德教育的发展都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关键词】: 科尔伯格 道德发展 道德教育 中国道德教育
【分类号】:G41
【正文快照】: 一、科尔伯格的道德教育理论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1927—1987)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道德哲学家和教育家。他指出:“我的道德研究是从皮亚杰的阶段概念和他认为儿童是一个哲学家的看法出发的。”[1]在此基础上,科尔伯格建立了自己的道德发展理论,其道德教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雪飞;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理论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启示[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2 孔瑞婷;科尔伯格理论对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3 周作宇;道德教育:理论及其问题[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1期
4 唐爱民;终身德育:一种教育哲学的思考[J];成人教育;2005年01期
5 赵后起;试论隐蔽课程在高校德育中的作用及开发和设计[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6 赵雪江;;论道德教育因材施教的历史演进[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7 石英姿;论道德教育中培养道德智慧的重要性[J];丹东师专学报;2003年02期
8 陈华桂;浅谈高校德育方法创新的思路[J];道德与文明;2004年02期
9 李红,章光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德育工作[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10 黄书光;转型期中国儿童人格教育的文化审视[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景贵;解读心理教育:多学科的视野[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2 唐汉卫;生活:道德教育的基础[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王文岚;社会科课程中的公民教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刘顺厚;研究生德育绩效及其评价[D];复旦大学;2004年
5 胡钦太;网络教育中道德自主学习体系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刘黔敏;德育学科课程:从理念到运行[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7 孙其华;创新精神培养与学校道德教育改革[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8 彭柏林;道德需要论[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9 唐爱民;道德教育范畴论审理[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赵雪江;道德教育因材施教的聚材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文结;论影响学校德育教育的潜在课程[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2 朱亚;论出版经营活动中的信用问题[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3 相振银;班级“公正团体”道德教育策略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蒋红斌;论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的培养[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5 张家铣;从规范世界到意义世界[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顾习龙;后现代主义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启示[D];苏州大学;2004年
7 刘亭亭;小学隐性道德教育课程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8 郭哲男;初中生德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岳滢;德育社会生态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
10 杨丽霞;论心理健康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的优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增岗;;从大学生道德发展谈朋辈心理辅导[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年08期
2 喻学林;;论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人的“不道德遭遇”及制度育德[J];教育科学研究;2011年09期
3 娄先革;;多元文化背景下西方价值观教育的发展轨迹及对我国价值观教育的启示[J];文教资料;2011年17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郑日昌;李文姝;刘视湘;;中学生道德判断量表的编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张吉连;;榜样对中学生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影响的试验研究[A];中国心理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及建会60周年学术会议(全国第四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上)[C];1981年
3 杨韶刚;;青少年道德判断能力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刘次林;“三维”德目教育“解冻”智慧与情感[N];中国教育报;2007年
2 刘云杉;“The Educated Person”or“The Educated Male”?[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3 见习记者 林琳;教育科研喜获“开门红”[N];自贡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冉玉霞;学校教育中的惩罚与学生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雪霞;西方道德教育模式的比较:正义与关怀[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林;科尔伯格德育观的再思考[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刘晶;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3 陈红;从“新苏格拉底法”到“新柏拉图法”[D];武汉大学;2005年
4 石晓雪;科尔伯格道德教育实践论对青少年德育的启示[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杨红波;论我国学校德育的目标指向[D];复旦大学;2009年
6 刘紫瑛;学生的惩罚认知及其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汤英华;利他情感德育的基础与实践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蒋奕雯;3-8年级学生“诚信”概念理解及其情境反应的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蒋萍;社会公德思维探索[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章乐;论道德内化的类型[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8122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812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