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改课改论文 >

新课程改革中教师阻抗的文化检视

发布时间:2017-09-15 01:06

  本文关键词:新课程改革中教师阻抗的文化检视


  更多相关文章: 新课程 课程改革 教师阻抗 文化


【摘要】:社会的剧烈变革使得教育改革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潮流。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改革居于教育改革的核心地位。传统的教育改革模式由于排斥了教师的参与,而在改革的推行过程中将教师当作一个被动的执行者,结果以失败告终。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仅是变革教学内容和方法,也是变革人。课程改革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将教师从阻力状态转变为动力状态。 新课程的发展是一个文化创新的过程,更是一个新旧文化对立、冲突和融合的过程。因此,新课程发展必然受课程与教学传统的制约。新课程体系在目标、功能、内容、结构、实施、评价与管理等方面都有了重大改革。这一系列的改革,最终都要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从理想的课程到实践的课程其间有很大的转换,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看作为改革执行者的教师的改革态度与专业素质能否适应改革的要求。新课程要求教师切实转变态度、理念,建构全新的知识结构、价值观、思维方式及行为方式,成为新课程的研究者、实施者和开发者,教师受到的文化冲击之剧烈程度是前所未有的。 事实表明,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遇到重重阻力,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这主要是由于新课程实施后,许多教师面对新课程不能适应,但又不愿努力增强自身的专业素质,转换自己的角色,有的教师甚至抵制、拒绝改革的缘故。课程改革会威胁教师工作的常态和打破旧有的教学秩序的稳定。当教师觉得改革要求他们放弃这种常态和稳定时,他们会不甚愿意转而走向阻抗。这部分教师实际地构成了课程改革的负面力量。 影响教师阻抗课程改革的因素是及其复杂多样的,既有教育内部的因素,也有教育外部的因素。从文化的视角来看,现存的教师文化、课程文化、学校文化等等与课程改革所蕴藏的文化之间的不和谐,它真实和具体表现为在课程改革过程中,一些新思想、新措施与教师们早已习以为常的主导价值观和行为的相互对立和冲突。新课程的理念与教师在实践时对该理念的自我诠释之间,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不衔接现象”,甚至存在误读的可能。因此,关注现实中教师实施新课程的种种“滞障”,消除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阻抗,建立与健全吸纳教师参与的课程改革的决策与激励机制,将有助于新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鉴于此,本文试图通过对新课程改革情境下教师的应然状态与实然状况的考察,从文化的层面检视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挑战与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缺失,并从文化的视域进行反思,透析影响教师阻抗新课程的诸方面因素(工具理性主义课程文化观、教师的专业个人主义文化倾向、校园亚文化、传统文化心理及大众传媒与网络文化等的负面影响),最后从理念革新策略与行动操作策略两个纬度出发,提出消除教师阻抗的文化重建。在理念策略上,倡导素质教育所需要的“合作、对话、动态生成”的课程文化;在行动策略上,呼吁完善新课改相配套的制度文化保障体系,如构建新的教师教育制度,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实现教师的专业自主,确保教师的课程参与;形成发展性的教师评价体系,提升教师的主体意识;建立以学习为中心的校园文化制度;培育积极的社会运行机制,营造健康的人文环境,促使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新课程改革。
【关键词】:新课程 课程改革 教师阻抗 文化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G451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英文摘要4-6
  • 前言6-7
  • 一、 相关概念的界定:文化、课程文化、教师文化7-10
  • 二、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文化挑战10-23
  • (一)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文化理念11-13
  • (二) 教师参与新课程改革的文化缺位13-14
  • 1 教师课程意识的缺失14-18
  • 2 教师知识结构的陈旧18-20
  • 3 教师思维方式的僵化20
  • 4 教师教学行为的单向20-22
  • 5 教师改革态度的消极22-23
  • 三、 教师阻抗的文化析因23-35
  • (一) 工具理性主义课程文化观的制约24-26
  • (二) 教师保守的专业个人主义文化倾向26-27
  • (三) 传统文化心理结构的负向牵引27-30
  • (四) 校园文化建设的不良30-34
  • (五) 大众传媒及网络文化的冲击34-35
  • 四、 消除教师阻抗的文化重建策略35-45
  • (一)倡导合作、对话、生成的课程文化理念35-38
  • (二) 构建培育教师创新能力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38-41
  • (三) 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41-42
  • (四) 营造以学习为中心的校园文化42-43
  • (五) 培育积极的社会运行机制,创建健康的人文环境43-45
  • 附录45-48
  • 结束语48
  • 参考文献48-52
  • 后记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晓东;椒江“星级教师”制实践[J];中小学管理;1999年12期

2 ;差生是谁缔造的[J];基础教育;2005年11期

3 郭天华;也谈“教师跟班走”的利与弊[J];中小学管理;1999年12期

4 王松运;教师跟班走弊端多[J];中小学管理;1999年Z1期

5 王金华,黄兆林,王俊文;教师在他心中[J];中小学管理;1994年06期

6 卢干奇;配置教师的大趋势[J];中小学管理;1994年12期

7 叶宾;;教师的“苦”与“乐”[J];师道;2011年Z1期

8 吴章■;教师也应在观念上转轨[J];中小学管理;1997年04期

9 张克中;教师工具化批判[J];基础教育;2004年01期

10 丁秀勤;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几点思考[J];基础教育;2004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佳;谢晓华;刘浩涵;夏保佳;;储存后锂离子电池的功率性能研究[A];第二十八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王本仁;;双换能器法测定管内声阻抗[A];2004年全国物理声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余俊;高立状;尚守平;李忠;;饱和土中单桩扭转动力阻抗简化计算方法[A];第17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8年

4 杜强;王正敏;;成人颞骨标本植入REZ-1人工耳蜗电极后的阻抗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上)[C];2007年

5 田红艳;王省哲;周又和;;梯度吸波材料的电磁波吸收与反射以及温度应力分析[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朱汉清;吴正德;周平;;矩形波导中探针对驻波图形的影响[A];1993年全国微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1993年

7 平自红;;阵列互辐射及其控制的实验研究[A];水下声系统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袁喜洋;;精炼炉电极自动调节系统[A];2009年河北省冶金学会炼钢—连铸技术与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刘玉杰;王向阳;刘春营;;电离室故障诊断[A];全国第四届核反应堆用核仪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10 马军;;同心式导体低压电力电缆结构性能与推广应用[A];电缆工业循环经济与环保技术——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线电缆专业委员会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碧玛;推出第一代电阻抗乳腺肿瘤诊断仪[N];科技日报;2004年

2 临沂师范学院计算机系 管士亮 山东鲁南制药厂 宋环银;拉近人、机心理距离 增强CAI教学效果[N];中国计算机报;2000年

3 王冬容;电价传导的“阻抗”[N];华中电力报;2006年

4 ;阻抗联结器[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2年

5 ;阻抗联结器[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3年

6 庄力群;浅谈地线干扰及其抑制方法[N];电子报;2005年

7 德州仪器公司 Michael Vega;针对单节电池供电应用的电量监测技术(2)[N];电子报;2008年

8 合肥 钱志远;电流模放大电路剖析[N];电子报;2001年

9 ;你问我答[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5年

10 北京慧源心理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肖峰;自我改变的策略[N];中国医药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良惠;冠状动脉阻抗系统的建立及其在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的应用[D];复旦大学;2003年

2 孙宽宁;教师课程理解中的自我关怀[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郭朝红;影响教师政策的中介组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周润智;被规约的教师职业[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5 王延文;教师专业化的系统分析与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6 罗儒国;教师教学生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鲍道宏;教师课程理解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王利;学校课程领导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缪煜清;检测甲胎蛋白用新型生物传感器的制备和表征[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10 常亚慧;沉默的力量[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红英;新课程改革中教师阻抗的文化检视[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2 段旭;中学教师对新课程改革阻抗及其消解[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宋时春;静悄悄的革命:教师对课程的重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季祥国;浅论对教师合法权益的保护[D];苏州大学;2004年

5 樊华;教师对口语课堂参与的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6 李秋颖;教师成为研究者:现实与展望[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焦丽敏;论教师的情绪管理[D];湖南大学;2008年

8 吴璜;在研究中认识新的自我——关于“教师成为研究者”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姜淑颖;教师个性化教学的形成[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刘浩;关于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的若干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8533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8533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90f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