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改课改论文 >

从“差异”走向“承认”的多元文化教育

发布时间:2017-09-28 12:22

  本文关键词:从“差异”走向“承认”的多元文化教育


  更多相关文章: 多元文化主义 多元文化教育 差异 承认 国家认同


【摘要】:兴起于美国的多元文化教育思潮,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已从少数民族、弱势群体的抗争,发展为系统的、制度化的教育理论与政策。多元文化主义从追求差异到差异平等再到文化之间相互承认,走过了一条复杂曲折的道路。这一过程伴随着美国社会政治、经济、人口结构的历史演变,也是与自由主义、社群主义、后现代主义以及全球化等一系列社会思潮的博弈过程。我们应该在不同的政治和历史环境中把握多元文化主义,准确地理解多元文化教育理论的实质以及面临的困境,研究这一理论的普遍价值和社会文化的局限性,分析这一理论对建构我国民族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意义和价值。
【作者单位】: 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关键词】多元文化主义 多元文化教育 差异 承认 国家认同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学一般课题“发达国家促进民族教育均衡发展相关政策研究”(课题批准号:BMA080055)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G40
【正文快照】: 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多元文化教育思潮,经过近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已经从少数族群、弱势群体的街头抗争,发展为系统的、制度化的教育理论与政策。目前,多元文化教育已成为美国制定公共教育政策的理论依据,也是各级各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以移民为少数族群的西方国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婷;经济全球化对文化的影响[J];安徽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2 李佑新;现代性问题与中国现代性的建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3 王婷;社会公正和新型公共领域的建构[J];北方论丛;2005年02期

4 谷鹏飞;全球化语境下审美文化的悖论及价值选择[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5 郭玉锦,王欢;网上公共领域[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6 孙晶;文化帝国主义与文化霸权思想考察[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7 苏翠萍,王彦志;变革中的世界与21世纪的中国法[J];长白学刊;2001年04期

8 相秀丽;现代化:从熟人社会到生人社会[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0年05期

9 邹诗鹏;文化研究与意识形态——评文化研究中的中立立场[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1年05期

10 潘顺;从人权视角谈中国法制现代化的理念支撑[J];巢湖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德全英;民族区域自治权[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2 刘陆天;中国现代化中的政府与政治发展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3 孙相东;地缘政治学的性质:一种多维视角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4 王宝莅;断了线的等价交换?!——合同的伦理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5 白华山;工商界·市政府·市党部[D];复旦大学;2003年

6 胡位钧;现代国家中的政治沟通[D];复旦大学;2003年

7 赵永红;服务选区与代表国家[D];复旦大学;2003年

8 熊在高;当代境遇中的价值论研究与现代性问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9 吴玉荣;互联网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10 陈学东;近代科学学科规训制度的生成与演化[D];山西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良杰;个人与历史——十七年长篇小说一个角度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2 易小斌;后殖民理论语境下的中国当代文论建设[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卢山冰;网络、网络主体与网络外部性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4 祝影;文化视野中的城乡发展观[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5 马路阳;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研究[D];郑州大学;2002年

6 张攀;网络时代的文学[D];苏州大学;2002年

7 佘俊臣;论惩罚性法律责任的合理性[D];苏州大学;2002年

8 张宏辉;道与逻各斯:文化异质及其现代性与诗性阐释[D];四川大学;2002年

9 于柏华;构建中国的法治本土化根基[D];黑龙江大学;2002年

10 严波;大众文化:重建中国文艺学的新思路[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芳;;析美国多元分化教育的课程理论[J];语文学刊;2010年13期

2 冯广兰;孙龙存;;美国多元文化教育思潮探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5期

3 何小勇;罗飞;;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分析[J];教育评论;2010年03期

4 柴宝勇;朱其剑;;超越与反思:当代西方多元文化主义的教育观述评[J];理论与改革;2007年04期

5 荣司平;;论多元文化教育的基本理念[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6 罗东山;加拿大的多元文化教育[J];民族工作;1997年08期

7 万明钢;;从“差异”走向“承认”的多元文化教育[J];教育研究;2008年11期

8 张学强;;多元文化教育的实质与民族地区教师的文化品性[J];民族教育研究;2009年03期

9 李勉;;新加坡多元文化教育述评[J];世界民族;2007年05期

10 叶小红;论多元文化教育的内涵和价值[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施雨丹;;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世界中的教育回应[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白亮;;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的回顾与反思[A];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韩永红;;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多元文化教育[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滕志妍;;民族地区地方课程与多元文化课程的迷误[A];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王文婷;高成;;“李约瑟问题”对科学教育改革的启示[A];第五届全国科学教育专业与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祁进玉;;教育人类学研究:中国经验30年(1978~2008)[A];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7 余影丽;;关于教育人类学学科发展的若干思考——从教育人类学与人类学、教育学、民族教育学的关系分析[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张德胜;王采薇;戴世良;;大学生对于同志的态度量表编制及其信效度分析[A];全国教育与心理统计与测量学术年会暨第八届海峡两岸心理与教育测验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9 李丽洁;;天津市义务教育国际化发展路径研究[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中)[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海波;美国中小学教师的多元文化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0年

2 马效义;以色列:四类学校体现多元文化教育[N];中国民族报;2007年

3 徐扬;加拿大:多元文化教育寻求多民族共存[N];中国民族报;2007年

4 张媛芬;多元文化视角的澳门土生葡人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6年

5 陈时见 朱利霞;一元还是多元?[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6 本报记者 李茂;美国教师如何应对恐怖袭击[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7 郑新蓉;清醒认识今天的教师角色与使命[N];中国教育报;2010年

8 本报驻联合国记者 丁刚;发展中文教育 弘扬华夏文化[N];人民日报;2002年

9 本报记者丁刚;发展中文教育 弘扬中华文化[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10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研究室 陈卫和;“蒲公英行动” 持续进行的意义[N];美术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靳淑梅;教育公平视角下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吕耀中;英国学校多元文化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欧群慧;云南省黎明市孟波镇中学多元文化教师民族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4 刘茜;多元文化课程的建构与发展[D];西南大学;2007年

5 李纯;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6 黎义明;澳门回归初期特区政府修改教育制度之管理路向研究[D];西南大学;2005年

7 范微微;多元文化社会中的国家认同:20世纪70年代以来加拿大公民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庞超;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瑞典基础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9 王文岚;社会科课程中的公民教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10 张洁;上海市郊公办学校学生来源的多样性对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臧琰琰;美国多元文化教师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陈艳宇;多元文化教育的历史发展与价值取向[D];西南大学;2006年

3 刘智力;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4 田景红;加拿大多元文化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5 杨昌江;民族地区多元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6 陈月明丹;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下的校本课程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吕田田;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学校道德教育[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聂燕;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校长角色与学校文化建设[D];广西民族大学;2009年

9 易晓琳;中美少数族群学生学业成就归因理论比较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牟欣欣;课堂教学过程中多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9358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9358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099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