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间性教育:理论形态、践行困境和模式抉择
本文关键词:主体间性教育:理论形态、践行困境和模式抉择
【摘要】:不同理论形态中的主体间性的内涵是不一样的。交往实践论形态的主体间性思想是比较合理的思想,其他形态的主体间性思想都有不可克服的困境,而且以它们为指导的教育实践也有一系列的问题。交往实践论形态的主体间性思想所理解的交往模式不仅仅包括"主—客—主"模式,还包括"主—主"模式和"主—客"模式,忽视或简单整合其他模式都是不妥当的。在现今,主体间性教育应以培养世界历史性个人为目的,因而其主要模式应是"主—客—主"模式,但也不能简单地拒斥"主—主"模式和"主—客"模式。
【作者单位】: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教育系
【关键词】: 主体间性 理论形态 践行困境 模式
【分类号】:G40
【正文快照】: 一、理论形态主体间性教育在现今虽日益受到重视,但是我们对主体间性的理解却是含混的。为了避免由于对主体间性理解的不同而导致的不在同一层面上的无意义的相互辩论和指责,我们有必要先澄清一下不同理论形态下的主体间性的内涵。1.认识论形态的主体间性思想。主体间性首先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奔;交往与文化[J];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善斌;论惩罚性赔偿制度[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2 周云,彭光芒;人际传播中的信息交换与利益实现[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3 张传开,余在海;交往范畴和交往实践观研究之评说[J];巢湖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4 刘军;人际关系与企业的组建[J];财经问题研究;1999年04期
5 程关松;;论法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6 王萍霞;走向主体间性的高校德育——高校交往德育模式初探[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7 赵友元;转换教育思维 重读“教育规律”[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8 李咏吟;;道德归类分析与生命价值体认[J];东疆学刊;2006年02期
9 孟庆瑜;分配关系的法律调整论纲[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10 龙亚君;新课程与教师观念和角色的转变[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5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晓萍;学前教育回归生活课程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2 刘新民;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交往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年
3 程广文;数学课程提问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李福华;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胡忠雄;正其谊以谋其利[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熊在高;当代境遇中的价值论研究与现代性问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7 尧新瑜;学校道德课程理解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张建;立美教育认识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9 李伟言;当代中国德育价值取向转型的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崔国富;学习型社会建设与教育的使命[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军;虚拟哲学探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2 王长倩;交往行动理论视野下的师专学生管理[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3 佘丽;多向交往的德育价值解读及其构建[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4 赵文静;试论责任与责任教育[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郑春梅;主体性体育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6 王华;马克思实践观的人文关怀[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7 阎亚军;生活知识观及其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黄菲;试论语文教学的人本化、生活化与交际化[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9 王世凤;小学德育新课程生活化取向解读[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10 柳德玉;论教师经历与专业成长[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申卫革;李国庆;;主体间性视界中的教师角色[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03期
2 柳礼泉;张红明;;革命传统教育主体间性转向问题的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3 彭国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转向对教师专业化的启示[J];九江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4 郑引;;主体间性视野下师生自我价值的彰显[J];文教资料;2009年06期
5 李辉;李彦丽;;主体间性视野下的对话式师生关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年03期
6 冯美玲;王晖;;道德教育的唯美选择:走向主体间性[J];江苏教育研究;2009年25期
7 张翠萍;张程彬;;浅论师生关系[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年07期
8 郑宇红;主体性教育的新视角:教师的主体性[J];理论观察;2005年04期
9 申卫革;;主体间性视界中的教师角色[J];教育导刊;2006年04期
10 曹向利;;主体性与主体间性——教育理论的继承与创新[J];科教文汇(上半月);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朱金陵;朱华山;冯用军;;基于主体间性视角的大学生评价中的心理学转向策略研究[A];全国教育与心理统计与测量学术年会暨第八届海峡两岸心理与教育测验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伍红林;调准我们教育学的焦距和色温[N];中国教育报;2007年
2 安徽省滁州职业技术学院职教研究所 张健;知识的道德:教师的职业把持[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7年
3 冯建军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特殊性中寻找中国教育转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爱菊;走向主体间性的生存——教学冲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静;走向主体间性的道德教育[D];河南大学;2004年
2 王宗奕;交往教学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侯元丽;课堂有效互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朱雁;论主体性教育视野中的师生关系[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5 张方政;交往行为理论的德育意义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杜志强;论主体间性课程[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7 胡文慧;儒家教育思想中的主体间性思想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8 纪玮玮;从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鲁彬;对话是一群人的狂欢—主体间性视角下的课堂教学中的对话[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10 沙琦;教育交往[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9538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953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