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学理论论文 >

藏汉双语教学两类模式下学生文化认同及智力发展水平的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9 16:33

  本文关键词:藏汉双语教学两类模式下学生文化认同及智力发展水平的对比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文化认同 藏汉双语教学 智力发展


【摘要】: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在其长期的形成和发展历程中创造了各自独特而宝贵的文化财富,这些独特的文化资源在推动整个国家的社会文化进步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随着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的迅速发展,各少数民族文化与主流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也变得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广泛、深入和频繁,汉族文化作为我国的主流文化和强势文化,已经全面渗透到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中并时刻影响着个体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于是,如何在适应主流文化的同时很好地保护和发展各少数民族文化就成了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一问题解决的程度不仅关系到少数民族个体生存质量的提升和少数民族文化的长远发展,还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文化繁荣,促使少数民族个体对本民族文化和主流汉族文化形成多元整合的认同是解决好这一问题的前提条件。由于个体生长于不同的文化模式使其在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加上主流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强烈冲击必然会影响个体对本民族文化和主流文化的认同方式,不同的文化认同方式又对个体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定向和调节作用,与个体个性品质的形成和社会化进程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双语教育不但是少数民族地区双语生活的需要和提高少数民族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更重要的是通过双语教育开展多元文化教育,形成对本民族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多元整合的认同,从而促进文化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在很好地保存和传承各少数民族文化的同时促进整个国家的文化繁荣和进步。个体在与强势文化的接触过程中形成不同的文化认同方式受到家庭条件、父母文化水平、家庭所在地和班级的双语模式等因素的影响,因为这些因素构成了儿童生活环境中的亚文化差异,其中语言作为文化作用与个体的媒介以及文化之间交流的工具,不同语言教学模式所造成的亚文化差异也对儿童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以及思维方式等产生了较大影响。由于健康的价值取向和良好的智力培养是儿童长远发展的两个基本要素,本研究以不同双语模式为主要依据,对当前藏汉双语教育环境下藏族中学生的文化认同以及智力发展现状进行考察,进而对如何使藏族儿童形成对本民族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多元整合认同,以及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生存技能和智力品质等问题进行尝试性的探索。 本研究以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藏族中学初中学生为考察对象,其中每个年级各选取一个一类模式(以藏为主)班级和一个二类模式(以汉为主)班级,并对学生在小学阶段所就读的双语模式做了匹配。具体采用了自制问卷和智力测验等方法对不同双语模式180名初中学生进行了调查,并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最后结合相关理论在分析了藏族中学生文化认同的影响因素和智力发展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文化认同、智力发展以及学业成就三个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进行了综合的分析讨论,试图从更加全面的角度把握现行的藏汉双语教育在促进藏族中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借鉴了前人对文化适应的分类,将藏族中学生的藏、汉族文化认同分为了“相对边缘”、“分离”、“相对同化”以及“整合”四种不同的认同类型。因为藏族中学生对藏族文化的认同水平普遍较高,很难选取绝对意义上的“边缘”和“同化”认同方式的学生,但为了使研究更具有针对性从而沿用了“相对同化”和“相对边缘”两个认同方式。 本研究的具体结论如下:首先,家庭所在地、不同双语模式、父母文化程度等社会文化环境因素对藏族中学生藏、汉族文化认同均有影响,其中藏族文化认同的变化较小,而不同双语模式学生的汉族文化认同表现出较大差异,二类模式学生汉族文化认同显著高于一类模式学生。其次,随着与汉族主流文化的更多接触,藏族中学生表现出对汉族文化更高的认同,而这种高认同受到了文化程度较高家长的支持。第三,虽然藏族中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在不同的双语模式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二类模式学生智力发展水平显著高于一类模式学生,但是通过进一步对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后发现,藏族中学生不同认同方式的选择与智力发展和学业成绩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被选取的六个班级中选择“相对同化”认同方式的学生在智力发展和数学及语文两科学业成绩上均高于选择其他认同方式的学生,可见这种影响对培养藏族儿童多元整合的文化认同观具有较大的消极作用,所以藏汉双语教育在促进学生建立多元积极的文化认同和促进智力发展等方面还需要进行更多的改进和探索。
【关键词】:文化认同 藏汉双语教学 智力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42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8
  • 1. 前言8-17
  • 1.1 问题的提出8-10
  • 1.2 文献综述与概念界定10-14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14-16
  • 1.4 研究的创新点16-17
  • 2. 研究方法与步骤17-20
  • 2.1 被试17
  • 2.2 研究工具17-19
  • 2.3 研究过程19-20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20-30
  • 3.1 藏族中学生文化认同及智力发展状况分析20-21
  • 3.2 家庭所在地对文化认同及智力发展的影响21-22
  • 3.3 不同双语模式对文化认同及智力发展的影响22-23
  • 3.4 父母文化程度对文化认同及智力发展的影响23-25
  • 3.5 性别与就读年级对文化认同及智力发展的影响25-26
  • 3.6 不同文化认同方式与学业成绩、智力发展的关系26-30
  • 4. 理论分析与综合讨论30-37
  • 4.1 社会文化环境因素制约学生的文化认同与智力发展30-33
  • 4.2 语言文化环境创设与学生文化认同的嬗变33-35
  • 4.3 不同双语模式影响学生智力发展水平35
  • 4.4 文化认同的方式、学业成就以及智力发展水平的关系模型35-37
  • 5. 结论37-40
  • 6. 参考文献40-43
  • 附录43-47
  • 后记4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先明;李尹蒂;;义和团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认同——“后义和团”的文本类型比较研究[J];人文杂志;2011年04期

2 詹华宁;;中西休闲体育的文化认同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3 武莉莉;祁应楠;;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精神层面的文化认同研究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9期

4 武也晶;陆青;;对中国电影文化传播的几点思考[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杨素萍;尚明翠;;广西汉、壮族大学生文化认同调查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张斌;;美国文化传播的优势及其影响[J];创新;2011年04期

7 刘莉萍;;乡村初任教师文化认同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1年24期

8 陈丽琼;;浅谈西方文化影响下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J];现代交际;2011年07期

9 曾楠;;历史与逻辑:当代文化认同的中国阐释[J];学术探索;2011年03期

10 王陶峰;;陈师曾文人画论的“现代”意义探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杝W 明;;全球化社会的新媒体与文化认同[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化、和谐社会与可选择的现代性:新媒体与社会发展”新闻传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2 邱翊;;文化认同与和谐青海[A];探索 创新 求实——青海省“十一五”时期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汇编(下)[C];2011年

3 郭芳;;文化认同与文化安全[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4 刘伯孳;;菲律宾华人文化认同与菲华社团[A];五缘文化力研究——福建省五缘文化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庄博然;;文化交往全球化中的文化认同问题研究[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葛祥邻;;炎黄文化的十大文化认同表现[A];炎帝·姜炎文化与民生[C];2009年

7 杨建义;;改革开放以来青年文化认同的发展演进[A];改革开放三十年与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发展研究报告——第四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8)[C];2008年

8 凌厚锋;;精神重建与文化认同[A];海峡两岸道德发展论[C];2008年

9 李春霞;;媒介讯息与彝族的文化认同[A];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丛(2009年刊)[C];2010年

10 吴龙;;全球化时代中国武术文化认同的思考[A];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政;文化认同[N];延边日报;2005年

2 朱贻庭 赵修义;文化认同与民族精神[N];学习时报;2008年

3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孙国东;民族想象与文化认同[N];人民政协报;2010年

4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兵宣文;充分发挥屯垦戍边促进中华文化认同的作用[N];光明日报;2010年

5 李伟 丁明俊;从文化认同到国家认同[N];民族日报;2010年

6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李耀宗;中秋性质与文化认同[N];中国民族报;2010年

7 贾玉新 中国跨文化交际学会会长、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动态跨文化认同成研究焦点[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河北科技大学 赵宗更 吴建玲;如何加强大学新校区校园文化认同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1年

9 窦开宇;谋文化认同 赢产业未来[N];中国医药报;2011年

10 记者袁国女;过年:中国人的亲情归宿和文化认同[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亚萍;20世纪中后期美国华文文学的主题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2 周德刚;经济交往中的文化认同[D];复旦大学;2004年

3 李凯;西藏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术语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孙万菊;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主权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5 周翔;现代台湾原住民文学与文化认同[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6 康海玲;马来西亚华语戏曲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7 林秀琴;寻根话语:民族文化认同和反思的现代性[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8 王成兵;当代认同危机的人学探索[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9 赵宴群;文化权利的确立与实现[D];复旦大学;2007年

10 俞楠;“文化认同”的政治建构:当代中国公共文化服务战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艳;民办学校文化认同的现状与问题[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傅梦萍;品牌日记[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3 周建琼;闽台传统节日民俗体育特征及文化认同研究[D];集美大学;2010年

4 韩辉;藏族大学生文化认同结构及与自我价值感的关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5 王东;文化认同的可能与现实[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6 旦智多杰;藏汉双语教学两类模式下学生文化认同及智力发展水平的对比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马军;体育全球化与文化认同[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乔晓华;初任非沪籍教师对学校教师文化的认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9 刘杏玲;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文化认同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10 李丽红;和而不同,一体多元[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6462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xuetheo/6462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fe5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