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洁癖与幻想乌托邦:课程知识选择的双重病症
本文关键词:精神洁癖与幻想乌托邦:课程知识选择的双重病症
【摘要】:课程改革在本质上是对课程知识选择的重新定义,即对新知识的诉求和对旧知识的扬弃,因此知识选择是课程运作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近年来,课程知识选择主要围绕着对"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诟病和"谁的知识最有价值"的褒扬两个议题延展开来。两个问题此消彼长的命运折射出课程研究向纵深发展,但对两个问题非此即彼的解读却也映像出课程知识选择已然患上"精神洁癖"和"幻想乌托邦"的双重病症。而知识性质的嬗变和转型,使得课程知识有了多元共生与和平相处的机遇。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关键词】: 精神洁癖 幻想乌托邦 课程知识选择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大学生学习拖延的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06JAXLX004)的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G423
【正文快照】: 一个时代社会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更直接地是通过课程知识的重新选择和组织来实现的,“课程问题首先是知识问题,知识选择是课程运作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1]作为课程容量有限性与人类文化知识的广博性之间矛盾的产物,“课程知识选择”是个古老的研究问题。这一问题在社会转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鲁洁;;教育的原点:育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4期
2 吴支奎;周兴国;;多样化:课程知识选择的理性路向[J];教育科学;2011年01期
3 朱文辉;;让生成性教学迈入纵深——基于“伪生成”和“乱生成”的批判[J];教育科学研究;2010年08期
4 方建锋;;略论教育改革中价值目标的背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年04期
5 蒋建华;;理解课程改革的知识政治学视点[J];课程·教材·教法;2011年10期
6 鞠玉翠;;论“人作为目的”的教育理想[J];南京社会科学;2011年02期
7 黄忠敬;;课程研究的文化学路向[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8 段鹏飞;刘泓侠;;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我国的实践和创新[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海均;文燕;田荣;;素质教育的概念厘清和内涵外延疏理[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2 王建军;普遍性与相互性——论康德的义务论与功利主义伦理学的分野[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3 李国庆;;从实用主义德育理论到品格教育——美国道德教育理论的演变[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4 牛习昌;杜莹;高瑞艳;;农民工问题与农村土地劳动生产率提高[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5期
5 陈爱民;刘宁宁;;后现代课程观的审视与反思[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6 宋远升;姜茂坤;;侦查行为伦理评价标准及其体系的构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7 于丽红;个性的解放与束缚[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8 丁英华;;法律视域外的公司犯罪治理路径[J];北方法学;2009年04期
9 王彦丽;元林;;信息技术现代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影响与解决路径[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10 魏建华;;偶然性与哲学问题的现代转向——以杜威偶然性思想为基础[J];北方论丛;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易全勇;辛竹叶;;课程知识选择与社会控制——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1949-1956)课程运营为个案[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黄旦;;新闻自由:新闻媒介职业化的政治基础——对西方新闻自由思想历史发展的再思考[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2年
3 臧海群;张国良;;受众研究跨学科的性质与方法——兼论建立跨学科研究的受众学[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4 张振助;;庚款留美学生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5 方晓东;;试论杜威的儿童发展观[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刘黎明;;杜威“生长目的”论与罗杰斯“自我实现目的”论之比较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邓素文;;从提问方式看近现代课程知识价值观的变迁[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9)——外国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8 姜云飞;;“人”的概念:来自女性主义的新解[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9 林航;;科学还是人文?——以亚里士多德为例[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10 欧阳谦;;当代西方应用哲学的新发展——关于“哲学咨询”的思想治疗之道[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静;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伦理沟通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李卫东;大学内部重点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萍;幼儿园课程实施现状与特征的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希艳;环境伦理学的美德伦理学视角[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娜;哲学语用学视域中的教育实践[D];南开大学;2010年
7 潘新丽;中国传统医德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雷冬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偏离与调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方成智;艰难的规整[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颜水生;论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转变[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云涛;学校教育中不当惩罚问题探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毕薇;传统德育的历史局限及转型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冯秋珍;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与教学智慧的相关性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姜义颖;休谟的技术观剖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石睿;探寻精神的归宿[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7 李道模;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阈下的科学发展观[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祖联;高考移民:基于教育公正的审视[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娟;多媒体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学科中的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阿艳芳;竞争与公平:优质高中教育机会差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红宇;新的知识观与课程观[J];比较教育研究;1995年04期
2 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3期
3 钟启泉;概念重建与我国课程创新——与《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作者商榷[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1期
4 刘硕;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正确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5 汪丁丁;;教育的问题[J];读书;2007年11期
6 阎光才;;迫不得已的荒谬?[J];读书;2008年07期
7 鲁洁;;超越性的存在——兼析病态适应的教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04期
8 鲁洁;;教育的原点:育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4期
9 邓晓芒;教育的艺术原理[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10 张建鲲,张广君;论走向生成性的教学——从教学实体论到教学关系论[J];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10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敏;;利益的博弈:理性视角下的“特岗计划”[J];现代教育管理;2011年01期
2 陆自荣;理性的两重性与教育取向的两重性[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3 薛秋生;胡小桃;;关于教育的目的观与过程观的思考——批判理论对“工具理性”的批判给我国教育的一些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10年06期
4 邓友超;考试理性:教育现场背后的无形之手[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年04期
5 程化琴;陈学飞;;有限理性的决策过程——《民办教育促进法(草案)》制定过程的实证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6 种海燕;叶黎明;;中国现代教育工具理性的反思[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年04期
7 彭燕;;浅谈现代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缺失——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视角的一个考察[J];军事交通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8 虞满华;;网络道德失范现象体现的道德倾向及其实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上半月);2008年S1期
9 陈亚萍;;论人的发展与教育的价值诉求[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年06期
10 袁小平;;学生评价的伦理视角[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陆自荣;王宏波;;理性的结构与教育模式的转换[A];2003年中国自然辩证法学术发展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张立新;王雅林;林涛;;教育与社会互动的机理释义及其调谐[A];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校长 王定新;走进人文的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5年
2 合肥工业大学人文学院 刘新芳;让科普成为“最佳二传手”[N];光明日报;2007年
3 张以瑾;阅读让教育“闹中趋静”[N];中国教育报;2007年
4 陈新汉;“转识成智”与哲学教学[N];光明日报;2004年
5 熊丙奇;灰色技能悄然传承 教育者不可不察[N];东方早报;2007年
6 田草雨;在“高端”流行的社会生存法则[N];长江日报;2007年
7 田华;莫让文本式管理束缚学校和教师[N];天津教育报;2010年
8 姜美玲;教师:革新的课程实践者[N];中国教育报;2004年
9 德国波鸿大学哲学系 Birgit Sandkaulen谢永康 译;教育:人类实践的根本性事务[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10 冯建军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特殊性中寻找中国教育转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何菊玲;教师教育范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2 王健;教学实践理性及其合理化[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3 赵翠兰;精神追寻:农民工子女的语言与自我认同[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生;当代教育中师生交往行为缺失与建构[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2 费妮娜;学校文化变革中的价值危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李燕;教学与生活[D];西南大学;2006年
4 李德林;教学理性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郑清瑞;生命教育:促进个体生命的整体生成[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6 赵云红;生命与焦虑[D];河南大学;2003年
7 邓素文;走进生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理性思考[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8 叶绪江;交往理性与学校组织范式的反思及建构[D];苏州大学;2003年
9 杨涛;论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科学精神的缺失及重建[D];河南大学;2004年
10 许金梅;教育理想:永恒的教育之魅[D];河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0262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02623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