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底层叙事的教育社会学意义
本文关键词:儿童底层叙事的教育社会学意义
更多相关文章: 儿童底层叙事 “山彦学校” 叙事思维 教育社会学
【摘要】:在诗化的语言背后,"儿童底层叙事"所承载的内容意蕴深远。面对当下课堂教学中盛行的"虚假生成"的现象,对《山彦学校》的深度解读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在此等解读的背后,嵌入中国教育境遇中的"儿童叙事思维模式"的形成和固化值得教育者们认真地反思——为什么我们会树立这样一种儿童教育观,它的存在意味着什么?不同于教育理想主义者们的本质主义追问,教育社会学的眼光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扇理解儿童教育的视窗,这或许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去发掘"儿童底层叙事"的教育意蕴。
【作者单位】: 江西蓝天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
【关键词】: 儿童底层叙事 “山彦学校” 叙事思维 教育社会学
【分类号】:G40
【正文快照】: “底层”不仅仅是一个空间概念,在社会学中它同阶层、等级、身份等有着莫大的关联。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底层”的诠释为“社会、组织等最低阶层”,[1]基本上是符合社会学的界定的。而与之相关的“底层叙事”的概念,更多地出现在文学写作和研究的语境中。它所指涉的事物源于作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贺晓星;;《山彦学校》的故事——生活缀方运动的教育社会学意义[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年03期
2 境野健儿;;日本“社区与教育协会”的“原型体验”教育模式[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06期
3 徐永;;考试的价值取向与教育公平研究——一种“文化再生产”的视角[J];教育与考试;2010年01期
4 徐永;;中国应试教育的文化批判[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5 朱俊华;崔学森;;教育需要创造感动[J];文化学刊;2010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童琳玲;;电视谈话节目中的权势现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4期
2 陆丹丹;;性别话语建构下的女大学生就业观[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9期
3 贺明华;;群体性事件深度报道话语分析——以瓮安6·28事件深度报道为例[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杜莹杰;;后现代语境中视觉文化的审美现代性[J];北方论丛;2010年02期
5 骆峰;;论当代教育话语模式及其发展趋向[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6 骆峰;论权势话语与语言规范[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7 谌启标;尼尔·波兹曼学校批判与学校重构理论[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4期
8 吴晓玲;;古典自然法:解读洛克与卢梭儿童教育思想的语脉[J];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05期
9 贺圣遂;;为出版插上飞翔的翅膀——论技术在出版变迁中的作用[J];编辑学刊;2009年02期
10 刘汝兰;;少儿期刊与儿童信息素养[J];编辑之友;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陈红兵;陈玉海;;解析新卢德主义对电视的声讨[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2 谭琳;;从氏族公共财产到“儿童的世纪”——儿童生存状况的历史演变[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3 路俊卫;秦志希;;由新闻学关键词的演进看新时期新闻观念的嬗变[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徐桂权;;舆论空间的分化与重构——当前中国媒介、言论与利益表达的社会逻辑[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吴志文;;讲坛神话与消费盛宴——“后讲坛时代”的消费文化观照[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沈东;;转型期中国电视节目议事框架的形成机制——以中央电视台《当代工人》为例[A];媒介公共服务理论与实践[C];2007年
7 龙小伟;;新农村建设中的“知识贫困”难题及其破解——以高校研究生智力支农扶农为例的探讨[A];走进新农村——西南大学研究生《含弘论丛》[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洪长安;环境问题的社会建构过程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2 胡全柱;拾荒者的身份建构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3 邱仁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论探要[D];上海大学;2010年
4 林少真;话语建构视角下的新型毒品吸食行为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5 张清;法官庭审话语的实证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6 赵洪芳;法庭话语、权力与策略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7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何镇飚;媒介安全论:大众传媒与非传统安全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9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黄达安;超越工作至上的世界[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英文;微博客创作的审美解读[D];中南大学;2011年
2 单颖文;艺术制度在中国的发展与思考[D];复旦大学;2011年
3 韩振;中国新现实主义电影中的权力呈现[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4 李自会;2000年以来个旧市矿业开发下彝族地方性知识的断裂与扭曲[D];云南大学;2011年
5 庄会晓;从全民传播的发展趋势分析话语权转移[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6 王军林;西北民歌“花儿”的审美文化阐释[D];湖北民族学院;2011年
7 张改玲;网络社区公众话语表达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8 杨迪;审美视域中的影像记忆[D];湘潭大学;2011年
9 梁瞻;未成年学生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10 师树磊;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人之谜”[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启明;宋真宗《劝学诗》新论[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2期
2 境野健儿;;日本“社区与教育协会”的“原型体验”教育模式[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06期
3 中野光;战后日本的生活教育——历史和课题[J];日本问题研究;2003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有;教育社会学简介[J];比较教育研究;1982年01期
2 楚江亭;教育社会学研究与发展的困境及应重视的问题[J];当代教育论坛;2003年01期
3 厉以贤;试谈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02期
4 吴康宁;对我国教育社会学发展的思考[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10期
5 韦禾;教育社会学[J];中国远程教育;1991年07期
6 尤江斌;论“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汉文版);1997年02期
7 李长伟,杨昌勇;20世纪中国大陆教育社会学的回顾[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03期
8 王有亮;试论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及学科地位[J];前沿;1995年05期
9 吴康宁;简论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10 钱民辉;对国外教育社会学知识体系的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吴涛;;网络教育的教育社会学批判[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闫引堂;;曼海姆教育社会学思想述评[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四)[C];2009年
3 闫引堂;;曼海姆教育社会学思想述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杨昌勇 胡振京;中国教育社会学恢复重建的奠基之作[N];中华读书报;2008年
2 马宏萍;中小学图书馆发展举步维艰[N];中国妇女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翠兰;精神追寻:农民工子女的语言与自我认同[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艳华;借新声于异邦[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胡振京;教育正负功能观的社会学分析[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3 徐瑞;学生越轨行为的成因及防范[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4 李屏;“学生弱势群体”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张洁;美国闲暇教育的发展及启示[D];河北大学;2000年
6 王等等;教育功能观的社会学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7 闫效鹏;美国教育权利社会保障研究[D];河北大学;2003年
8 薛国凤;当代西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研究[D];河北大学;2003年
9 王利云;文化视域下的中国教育公平问题研究[D];山西大学;2009年
10 艾军婷;美国家庭学校教育的社会学分析[D];云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0298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029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