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创新论文 >

美国科学教材对“科学概念”的处理及其借鉴——以FOSS教材为例

发布时间:2017-10-16 17:01

  本文关键词:美国科学教材对“科学概念”的处理及其借鉴——以FOSS教材为例


  更多相关文章: 科学教材 科学概念 借鉴


【摘要】:"科学概念"是当今科学教育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美国FOSS教材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和《科学素养的基准》两大文件的指导下,宏观上以"理解性地学习科学概念"作为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具体构建了有层次的科学概念的内容体系,并通过观察和实验落实学生科学概念的获得,最后,以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表述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科学概念。以上这些,都值得我国在编写科学教材时借鉴。
【作者单位】: 湖南省第一师范学院教科系;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关键词】科学教材 科学概念 借鉴
【基金】: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国培的农村小学科学骨干教师培训模式的构建”(课题编号:XJK011BCG004)的成果之一
【分类号】:G571.2
【正文快照】: 科学概念(尤其是核心概念)一直是美国科学教育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美国科学教育界两大指导性文件《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和《科学素养的基准》都再三强调了对科学概念的学习和理解。《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把“统一的科学概念与过程”视为最重要的教学内容,[1]并且再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莉;丁邦平;;美国FOSS教材的编写特点[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1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查有梁;;三论新课程改革的“软着陆”[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李德龙;新时期初中阶段教育创新趋向[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3 王宏明;刘义;李长军;;高师物理探究式学习的研究[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4 唐田,刘恩山;对中、美初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中目标及内容的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01期

5 刘儒德,倪男奇;论学生的科学本质观[J];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08期

6 张红霞,郁波;国际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历史与现状[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8期

7 孙宏安;中美《科学课程(教育)标准》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10期

8 何善亮;;美国科学教育师资培训的研究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02期

9 袁维新;;国外关于科学本质教学的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9年01期

10 陈红君;蓝氵风;;物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新发;段戴平;;美国科学教师标准及其对我国科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A];第五届全国科学教育专业与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俞惊鸿;;以科技博客为平台,推进宝山青少年科学研究院的建设[A];整合科普资源 优化科教环境——第十五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辅导员论文征集活动论文汇编[C];2007年

3 吴强;刘明龙;;校外青少年科技教育区域化推进的构想与实践[A];责任·创新·发展——上海第十六届青少年科技辅导论文征集论文汇编[C];2008年

4 俞惊鸿;;青少年科学研究院活动与“科技新星”培养的实践探索[A];责任·创新·发展——上海第十六届青少年科技辅导论文征集论文汇编[C];2008年

5 陈[K莉;;幼儿科技探索活动生活化的研究[A];探索科技创新人才成才之路[C];2010年

6 何丽;;山西国有煤矿工人科学素质相关因素调查报告[A];2008(沈阳)国际安全科学与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雷绮虹;张志敏;;2007年全国科普日北京主会场活动评估主要结果对大型科普活动策划与设计的启示[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08《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论坛暨第十五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8年

8 许志峰;马雪梅;;试析当代美国人的科学观与科学素质观[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09《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论坛暨第十六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9年

9 任咏夏;;我国中小学校园自动气象站的建设研究[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10科普理论国际论坛暨第十七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李秀菊;;国外青少年科技竞赛研究综述[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10科普理论国际论坛暨第十七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雷冬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偏离与调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逸庶;高中物理科学探究活动实施现状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米广春;科学思维培养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耿淑玲;基于人文关怀的科学课程的构建[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妹芝;促进平等,,追求卓越[D];河北大学;2011年

6 孟献华;基于化学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永喜;基于物理虚拟实验室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蔡家定;循证学习技术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温州大学;2011年

3 徐杰;运用化学史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宁波大学;2011年

4 王纪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英语教学中的结合型评价调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朱冠章;利用科学史传达科学本质的高中物理教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李秋丽;基于探究性学习环境的初中生批判性思维的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张红兰;高中化学新课程探究性教学的研究与实践[D];苏州大学;2010年

8 黄言芳;初中生命科学教学中开展有效探究活动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温志英;发现法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10 武欣;基于PASCO平台的高中物理力学实验开发[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莉;丁邦平;;美国FOSS教材的编写特点[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1年06期

2 李翠艳;;现代国外师德规范及其借鉴[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27期

3 喻问琼;;日本防灾安全教育的经验和我国学校的安全教育[J];教育探索;2011年07期

4 娄先革;;多元文化背景下西方价值观教育的发展轨迹及对我国价值观教育的启示[J];文教资料;2011年17期

5 刘世斌;;儒家传统德育思想的当代借鉴[J];机械职业教育;2011年08期

6 张红;;做个有学习力的班主任[J];班主任;2011年07期

7 ;《江苏教育研究》2011·8A要目[J];江苏教育研究;2011年24期

8 谭帮换;胡绪;;试论探究教学的“学习环”模式[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年07期

9 许孟宇;;实验优化,课堂教学的催化剂[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16期

10 本刊评论员;;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J];探秘(科学课);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红波(作者单位:正阳教师进修学校);创造新型的教学文化[N];驻马店日报;2006年

2 杨桂青;捍卫好奇心和想象力[N];中国教育报;2007年

3 李茂;凯德的科学教学法[N];中国教师报;2007年

4 山东省潍坊盲校 王培峰;借鉴特殊教育理念 教育转化“问题学生”[N];中国教育报;2002年

5 本报记者 翟帆;借鉴各国发展经验 促进中国教育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2年

6 李茂 编译;教学录像揭示美国科学教育软肋[N];中国教师报;2006年

7 记者 苏军;中外教材形成“对流”[N];文汇报;2002年

8 杨翼罡;科学探究也要讲“效益”[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7年

9 ;新美两国开展教育合作[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10 任景业;尽快完善德育评估体系[N];光明日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艳梅;科学哲学视域下反映真实科学的理科教学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丹丹;中西德育方法比较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2 张彦云;美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研究及借鉴[D];河北大学;2005年

3 郑红莺;美国学校德育途径方法借鉴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4 龙文静;探究性学习环境的设计及其在科学概念学习中的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卢玉;通过技术学习科学的合理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陶成;博耶教育思想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7 刘韬容;科学问题情境下学生协调理论与证据的初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潘瑶珍;信息技术与初中科学教学整合策略的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9 罗碧芳;杜威“经验课程”述评[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10 何弦;基于网络的探究式学习活动设计[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0438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0438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dab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