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我认同、组织认同和自尊的关系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自我认同、组织认同和自尊的关系
【摘要】: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寻大学生自我认同、组织认同和自尊的关系。结果发现:大学生自我认同对班级认同、学校认同和自尊具有直接而显著的预测作用,因此,可通过增强大学生的自我认同感来提升其对班级、学校的认同程度以及自尊水平。
【作者单位】: 云南师范大学;楚雄师范学院;
【关键词】: 自我认同 组织认同 自尊 结构方程模型
【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010J005)
【分类号】:B844.2
【正文快照】: 一、研究前景认同(identity/identification)起源于哲学,表示两事物相同时“甲等于乙”的同一律公式〔1〕。随后“认同”在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和政治科学等社会科学领域受到重视。心理学领域内的“认同”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是指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感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郭金山;西方心理学自我同一性概念的解析[J];心理科学进展;2003年02期
2 叶景山;;大学生自我同一性、自尊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6年10期
3 安秋玲;王小慧;;班级内青少年非正式群体认同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侯晓红;从网络社会的去个性化现象看网络道德建设[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 孔祥娜;大学生自我认同感和疏离感的研究[J];河西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3 邹琼;佐斌;;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5年03期
4 汪新建,吕小康;时尚消费的文化心理机制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5 郭金山,车文博;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年02期
6 郭金山,车文博;自我同一性与相关概念的辨析[J];心理科学;2004年05期
7 马川;李晓文;;性别同一性的形成及研究角度发展[J];心理科学;2007年02期
8 周红梅;郭永玉;;自我同一性理论与经验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6年01期
9 米靖;周志刚;;论提升高职院校学生自我认同的教学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07年1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安秋玲;青少年非正式群体交往与自我同一性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李义天;当代美德伦理学研究:关于伦理多样性的论证与辩护[D];清华大学;2006年
3 潘孝富;生产型企业员工积极组织行为的实证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谈有花;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2 王兰锋;青少年学生自我同一性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3 王倩;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李艺敏;河南省大学生孤独感结构研究[D];河南大学;2004年
5 陈晶;11至20岁青少年的国家认同及其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6 陈卓然;大众传播媒介对中学生自我同一性影响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7 曹东燕;信息时代促进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形成的课程教学探索[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8 陈猛;互联网使用、自我认同与青少年心理健康[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9 孙大强;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存在焦虑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10 樊瑾;非赢利组织志愿者角色认同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孔祥娜;大学生自我认同感和疏离感的研究[J];河西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2 王道阳,黄胜山;大学生性别角色的社会心理学分析[J];交通高教研究;2003年04期
3 施晶晖;大学生自我认同危机析因[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4 刘在花,许燕;社会智力评估述评[J];上海教育科研;2003年11期
5 杨渝川,郑淑杰,郑日昌,陈欣银,何云峰;儿童对所属同伴团体的选择和适应[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年02期
6 王道阳,张更立,姚本先;大学生性别角色观的差异[J];心理学报;2005年05期
7 雷雳,陈猛;互联网使用与青少年自我认同的生态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2005年02期
8 张智勇,罗珊红;大学生SCL-90量表测查结果的比较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欧贤才;;网络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影响及其对策[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11年03期
2 陈学军;章倩;陈刚;;心理契约违背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上级支持的中介作用[J];人类工效学;2011年02期
3 杨婷婷;;走过青春的沼泽地——12355专家解析青少年心理个案[J];黄金时代(学生族);2009年12期
4 刘伟;;自我如何应对金融危机引发的心理问题[J];大众心理学;2009年05期
5 李洪娟;赵冰洁;洪显利;;关于大学生自我概念发展特征的调查研究[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6 雒力静;李春报;周爱保;杨娟;何随福;;团体绘画心理辅导在完善大学生自我概念中的作用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年04期
7 信中贵;孙晓青;;大学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调查研究[J];巢湖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8 熊庆秋;;团体辅导提升高师专科生心理弹性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年09期
9 黄先伟;何成森;马南振;杨阳;;留守初中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安徽医药;2011年07期
10 栾雯惠;;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健敏;王华;;所感知的组织外部形象与组织认同相关关系研究评述[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张妍;吕培瑶;刘志强;;职校学生自尊、自我认同感与归因方式的研究[A];首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刘永兴;樊金娥;;社会心理学视域下的自我认同问题研究[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柏乔阳;郑全全;;情绪性劳动影响因素探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张妍;张瑞娟;许芳;;职高生自尊、自我认同感与归因倾向的相关研究[A];首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黄薇;马红宇;;并购中组织认同的作用机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赵君;李焰;;叙事治疗述评[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年
8 王晓庄;白学军;;派遣制员工对雇用形式的认知与其工作态度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王旭丽;;加强人文关怀 促进人的心理和谐[A];坚持科学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全国社科院系统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第十二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吴明证;;自尊结构和个体心理调适的关系[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汪堂家;多义的“创伤”[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李岚;爱插话者多心理发展受挫[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7年
3 谭贵星;切莫让青少年远离主流社会[N];大众卫生报;2009年
4 李一茗;情绪宣泄有助抚平灾后心理创伤[N];中国社会报;2008年
5 崔晨光;克服退休后的恐慌[N];中国消费者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瑞君;不同情境中乐观偏差及其影响因素[D];西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猛;互联网使用、自我认同与青少年心理健康[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2 陈秀云;大学生个人生命意义量表编制及初步应用[D];浙江师范大学;2007年
3 杜翔;组织认同与生活满意度、绩效的关系:工作—家庭冲突的中介作用[D];河南大学;2012年
4 杜常贺;职场活力与创新行为:组织认同的中介作用[D];河南大学;2011年
5 罗慰心;IT企业80后员工组织认同及其相关因素的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6 黄英;大学生学校认同与学校情感承诺的交叉滞后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7 蒋丹;大学生自我认同与宿舍人际关系的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8 安洁;维、汉大学生民族认同、自我认同与自尊的关系[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9 王震;煤矿特种作业工人岗位安全胜任力模型构建及相关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10 陶丽;第三空间下青少年自我认同及与生命态度关联性的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0531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053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