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创新论文 >

长春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2 08:17

  本文关键词:长春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长春市 流动人口子女 教育


【摘要】:人口的迁移流动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一直存在的人口社会现象。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这一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迁移流动的现象也呈现出很多变化,,不仅流动的范围越来越广,流动的规模越来越大,而且还呈现出很多结构性的变化,包括流动人口从最初的“单个外出”发展为现在的“举家迁移”、流动时间从“短期滞留”逐渐变为“长期居住”,等等。流动人口举家迁移和长期居住的一个直接影响反映在子女受教育问题上。这一问题随着政府对流动人口执政观念由管理向服务的转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国内学术界对流动人口子女的受教育问题也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长春市是吉林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交通的中心,市人口数量占全省的27.5%,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39.9%,财政收入占全省的44.0%(2008年)。一直以来,长春市不仅吸引着省内人口的跨市迁入,同时也对外省的流动人口有着较强的吸引力,多年以来始终保持人口的净迁入。随着2009年国家颁布了《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将长吉图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吉林省的省会和长吉图中心的长春市将迎来一个更快的发展阶段,同时人口的迁移流动规模也将大幅增加,由此带来的公共服务的需求和压力也将相应增大。 鉴于以往关于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多集中于北京、上海和东部沿海城市等发达地区,为了积极应对流动人口大规模迁入给长春市公共服务带来的巨大挑战,为流动人口提供尽可能更好的公共服务,本文选择以长春市为区域研究对象,研究公共服务中的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为此,吉林省人口计生委和吉林大学合作成立课题组在长春市、吉林市、延边州三地进行了“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流入人口信息采集调查问卷”的调查。其中涉及长春市的有效样本数为448份,有关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的内容包括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及择校、是否受到与当地学生不同待遇和辍学情况等。 对调查结果分析显示,长春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具有五个基本特征:第一,多数流动人口的子女接受了学前教育,并更倾向于接受幼儿园或托儿所教育的方式;第二,流动人口往往倾向于子女接受流入地当地的义务教育,而这一特点在流动类型为省内跨市的流动人口中尤为突出;第三,流动人口较少选择为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择校,这一情况在收入较高的流动人口中有一定提高;第四,大部分流动人口认为其子女接受了与当地学生相同的教育待遇,而对于不同待遇之处,多数人更在意除“学校设施”、“师资力量”、“教学质量”等硬件元素之外诸如老师的提问、同学的融洽等软因素;第五,对于将“方便孩子入学”作为主要流动原因的流动人口来说,子女接受本地教育的比重远远高于平均水平,且择校比率较高。 进一步研究发现,长春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面临诸多问题,包括:第一,义务教育阶段辍学问题依然存在;第二,流动人口对子女教育问题重视程度不高;第三,对于已经开始义务教育而随父母流动的儿童来说,对新的学习环境的适应和学习内容、状态的衔接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第四,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度较低,对其子女所受教育能否发挥应有的效果具有明显的制约作用;第五,社会各界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质量的关注相对较少。长春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面临的困境,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政策因素的影响,其中既有政策本身不够健全方面的原因,也有政策落实方面的原因;二是社会经济环境因素的影响;三是流动人口及子女自身问题的影响。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认为,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应遵循从观念到行动、再到政策引导并及时监控反馈的思路。具体的对策建议为:第一,培养专门教师或志愿人员,为流动儿童在就学和环境适应方面提供专业的咨询和辅导;第二,构建流动儿童自身、所在家庭、就读学校和全社会的教育体系,发挥各自优势和作用以提高流动儿童就学的机会和学习质量;第三,着眼于长远研究流动人口相关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政策,进一步明确中央和流入地政府的责任;第四,完善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政策的监控、评估与问责机制。
【关键词】:长春市 流动人口子女 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521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1章 引言11-13
  • 第2章 基本理论与文献综述13-18
  • 2.1 相关概念界定13-14
  • 2.1.1 流动人口13
  • 2.1.2 流动人口子女13-14
  • 2.1.3 义务教育14
  • 2.2 基本理论14-15
  • 2.2.1 公共物品理论14-15
  • 2.2.2 人力资本理论15
  • 2.2.3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15
  • 2.3 文献综述与简要评价15-17
  • 2.4 论文结构17-18
  • 第3章 长春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基本情况18-32
  • 3.1 长春市流动人口基本特征18-22
  • 3.1.1 长春市为人口净流入地18-19
  • 3.1.2 净流入人口数量呈稳定变动态势19-21
  • 3.1.3 流动人口地区变动以省内流动为主21-22
  • 3.2 长春市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现状及其特点22-27
  • 3.2.1 流动人口子女重视学前教育23-24
  • 3.2.2 流动人口子女倾向接受义务教育24-25
  • 3.2.3 多数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不倾向择校25-26
  • 3.2.4 多数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受到公平待遇26-27
  • 3.2.5 以“方便孩子入学”为流动原因者子女择校比例相对较高27
  • 3.3 长春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27-32
  • 3.3.1 义务教育阶段辍学问题依然存在27-28
  • 3.3.2 流动人口对子女教育问题重视程度有待提高28-29
  • 3.3.3 部分流动人口子女面临学习环境适应困境29-30
  • 3.3.4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受流动人口城市社会融合程度较低影响30
  • 3.3.5 社会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质量问题关注有待提高30-32
  • 第4章 长春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32-39
  • 4.1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面临困境的政策原因32-35
  • 4.1.1 基本政策概述及简要评析32-33
  • 4.1.2 政策实施过程中面临的困境33-35
  • 4.2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非政策原因35-39
  • 4.2.1 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35-37
  • 4.2.2 流动人口及其子女自身面临的困境37-39
  • 第5章 解决长春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思路与对策39-43
  • 5.1 解决长春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基本思路39-41
  • 5.1.1 更新观念39-40
  • 5.1.2 加大对流动人口及子女的支持力度40
  • 5.1.3 重视配套制度改革40-41
  • 5.1.4 加强监督以确保政策有效实施41
  • 5.2 解决长春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41-43
  • 5.2.1 为流动人口子女适应学习环境提供专业咨询和辅导41
  • 5.2.2 构建全方位教育体系41-42
  • 5.2.3 进一步强化政府责任42
  • 5.2.4 完善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政策的监控、评估与问责机制42-43
  • 第6章 结论43-45
  • 参考文献45-4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华灵燕;;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背景分析[J];教学研究;2007年03期

2 王婷琳;;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08年05期

3 江雪芳;;宁波市外来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现状探析[J];基础教育;2009年04期

4 冯帮;;论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对社会稳定的影响[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5 王善坤;卢清波;范国平;;农民工城居子女教育问题刍议[J];现代教育科学;2006年02期

6 刘淑云;;浅谈进城务工经商人员子女思想品德现状及教育问题[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8年07期

7 冯帮;;论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8 黄志法,傅禄建;上海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调查研究报告[J];上海教育科研;1998年01期

9 张斌贤;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年04期

10 高丙红;;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福利问题浅析[J];商品与质量;2011年S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宏观背景研究——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视角[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王莹;黄亚武;;流动人口子女教学现状的实证研究——基于中部三省的调研分析[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王莹;;流动人口子女的就学形式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基于中部三省的调研分析[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张淑琼;;试论当前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A];“关注省情民意、促进社会和谐”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9年

5 张正江;;素质与教育问题的早期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6 梁国民;崔光彬;魏经国;宋立军;张纪;张孝勇;;放射诊断科工程技术人员继续教育问题的思考[A];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会第九届放射诊疗专业学会论文集[C];2005年

7 杜朝由;;浅谈老年人的教育问题[A];2005年“关注人口老龄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王永刚;;“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及思考[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年

9 李立;;科技馆中的教育问题[A];学习型社会与科技馆学术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3年

10 赵玮;;勿将留守儿童标签化为“问题儿童”——河南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晓东 作者单位:长春工业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积极应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N];中国人口报;2007年

2 王涤;全纳教育思想与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N];中国人口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王德先;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出路何在?[N];华夏时报;2001年

4 张进(江苏);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N];人民代表报;2003年

5 记者 冷启迪;中山先行先试创宝贵经验[N];中山日报;2010年

6 ;关注20万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N];陕西日报;2004年

7 贾勇宏 武汉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从公办到多元需求导向办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8 于忠宁;单靠地方政府难圆流动娃求学梦[N];工人日报;2010年

9 杨茂银;让流动儿童共享阳光雨露[N];贵阳日报;2006年

10 记者 侯莎莎;“全国流动人口子女示范家长学校”授牌[N];北京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洁;上海市郊公办学校学生来源的多样性对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徐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赵立波;人文发展与通识教育问题初探[D];复旦大学;2008年

4 张海波;教育问题的前提批判[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军;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政策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李小波;论教师的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陈小华;城市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政策博弈的利益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谢春风;我国教育行政决策的伦理困境与出路[D];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周潇;劳动力更替的低成本组织模式与阶级再生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10 邵宁;身份与排斥:中美非主流社会群体比较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华灵燕;现行义务教育体制下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2 王莹;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下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张宁;城市边缘区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现状的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4 吴晓燕;上海流动人口子女初中后教育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孙爽;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及政府对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 宋娟;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政策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程细平;我国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的政策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8 张洁;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利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9 张凌云;我国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的地方政府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10 冯绮云;我国目前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0775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0775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253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