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性心理干预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改善效果
本文关键词:发展性心理干预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改善效果
【摘要】:目的:验证发展性心理干预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改善效果,为高校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培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全校公共选修课课程类别一致同一时间上课的两个班,干预班实施发展性心理干预方案,每周1次,每次3学时,连续进行10周;对照班不做干预。采用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危机量表(AE-ICS)、自我同一性状态客观化测量量表(EOM-EIS-2)、自我同一性地位量表(EISM S)进行干预前后评估。结果:干预班AEICS总分干预前后变化大于对照班[(-7.9±13.1)vs.(0.8±11.2),P0.01];干预班EOM-EIS-2总体扩散和获得得分前后变化大于对照班[(-1.9±6.9)vs.(3.3±8.2),(5.5±7.3)vs.(-0.3±7.2);P0.01],而总体延缓和早闭得分的变化与对照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班EISM S现在的自我投入和将来自我投入愿望得分的前后变化大于对照班[(1.2±2.8)vs.(-0.2±2.9),(0.3±2.5)vs.(-0.9±2.7);P0.01],而过去危机得分的变化与对照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提示,发展性心理干预能有效促进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确立。
【作者单位】: 浙江理工大学心理系;
【基金】:浙江教育科学规划项目(SCG52) 浙江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资助(浙教办高教[2010]183号)
【分类号】:B844.2
【正文快照】: 在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中提出,自我同一性确立与混乱是青少年必经的危机[1]。有研究表明,自我同一性影响青少年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自我同一性确立的个体社会性发展得更好[2-3]。许多学者一致认为18~21岁是个体自我同一性确立的重要时期,大学生正处于这一重要时期[4]。大学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爽;王瑶;;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年02期
2 吴婷婷;杨一平;;生涯发展辅导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影响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05年Z1期
3 陈波;;刍议当代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危机——以学校干预为研究视角[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4 叶景山;;大学生自我同一性、自尊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6年10期
5 郭金山,车文博;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年02期
6 张日f;同一性与青年期同一性地位的研究——同一性地位的构成及其自我测定[J];心理科学;2000年04期
7 李亚真;叶一舵;潘贤权;;大学生生涯成熟状况及与自我同一性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08年02期
8 金河岩;朴华英;;家庭功能与初中生自我同一性的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09年04期
9 周红梅;郭永玉;;自我同一性理论与经验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6年01期
10 裴利华;李芳;谭志平;;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干预效果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8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戚昕;;大学生对成年界定的认知评价[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2 周红梅;;大学生具体领域自我同一性发展状况研究——以菏泽学院为主案例[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3 高虎龙;;大学新生与毕业生人格特征比较研究[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4 周科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解决的有效途径分析[J];才智;2009年20期
5 赵蕊;;大学生人际团体辅导研究述评[J];才智;2011年03期
6 孙倩倩;;高中寄宿生孤独感与家庭功能的关系研究[J];才智;2012年02期
7 潘素芳;;论社会工作者解决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角色[J];长白学刊;2011年03期
8 王书;;当代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研究概述[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年03期
9 曹巧君;朱运清;;浅淡社团活动对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以艾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为视角[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10 谢闻麒;杨绿;;浅析当前硕士研究生的自我同一性状态[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鹏;;大学生的学习压力与考试作弊[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2 许天维;周世纲;李军;;高校心理咨询与德育融合的必要性分析[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玉芳;提升护生职业认同、职业自我效能的自我教育模式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2 柏杨;军医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模式构建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0年
3 高丽;中小学生自我调节特点及对学校适应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苏雪云;超常高中生自我意识及其对情绪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安秋玲;青少年非正式群体交往与自我同一性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王树青;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形成的个体因素与家庭因素[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7 李义天;当代美德伦理学研究:关于伦理多样性的论证与辩护[D];清华大学;2006年
8 周永康;大学生角色认同实证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9 梁晓燕;网络社会支持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10 万增奎;道德同一性的心理发展与建构[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泓;聋人大学生身份认同与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周春燕;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形成原因及教育对策[D];苏州大学;2010年
3 王奕威;应激中介因素与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彭春梅;福州市硕士研究生择偶焦虑及其与一般自我效能感、自我同一性地位的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饶晓;90后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自我同一性和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郭秋月;初中生生活事件、归因方式与英语学习态度之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蒋丹;大学生自我认同与宿舍人际关系的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8 曾艳;母亲工作家庭冲突、心理健康与幼儿焦虑的关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涛;研究型大学教学质量内部监控体系的构建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王艳;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生专业认同度调查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日f;关于青年期心理特征的中日比较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01期
2 丛晓波,田录梅,张向葵;自尊:心理健康的核心——兼谈自尊的教育意境[J];东北师大学报;2005年01期
3 叶景山;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年05期
4 张改叶;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训练的团体辅导活动设计与实施[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年04期
5 袁乐;周炜炜;戴敏秀;;国内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比较研究和思考[J];中国建设教育;2007年10期
6 郑炎山;;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初探[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7 李焰;赵君;;大学生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年S1期
8 韩晓峰;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心理健康水平关系的研究[J];人口学刊;2004年01期
9 张鑫;李昌庆;傅金芝;;自我同一性理论及其应用[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10 胡海青;庄凡;;团体心理辅导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年5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兰锋;青少年学生自我同一性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2 李亚真;大学生生涯发展的相关因素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3 杨畅;现代社会中自我认同的危机与重建[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经兰;王丽霞;;大学生元情绪与自我同一性关系的探讨[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2 杨新惠;石国兴;;民办高校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特点[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9期
3 袁亚兵;;大学生自我同一性、核心自我评价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0年Z2期
4 张乾一;;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特点[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30期
5 王树青;石猛;陈会昌;;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与“大五”人格、因果取向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年05期
6 李霈;;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亲密感相关研究——以福州市四所高校抽样问卷为例[J];莆田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7 董刚;;国内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研究述评[J];人民论坛;2010年14期
8 凌辉;张建人;黄续;熊恋;;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年05期
9 段园晖;;绍荣其人(小说)[J];写作;1996年12期
10 ;吉林省第二届大学生戏剧节成功举行[J];戏剧之家;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彦春;;高校图书馆人文素质教育新探[A];广西图书馆学会2009年年会暨第27次科学讨论会论文集[C];2009年
2 刘希庆;;大学生网络心理咨询留言分析[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年
3 王玉;;试析心理量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中的应用状况[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年
4 徐辉;;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为必修课的思考[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年
5 陈其华;;性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A];中华中医药学会艾滋病分会第七次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董海婧;褚宇帆;;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迟立忠;周湘文;;大中学生身体自尊的发展特点及其与整体自尊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杨凯;张烨君;;当代大学生诚信人格特质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罗佳;姚本先;;当代大学生形象的心理学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吴佳时;李健宁;;大学生无气力现象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楚天欧亚职业学院 熊端练 徐普查 沈丹;把握大学生心理特点 提高管理和教育质量[N];黄冈日报;2005年
2 闻白;大学生卖鸡蛋的启示[N];人民日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李青山 实习生 顾艳伟;南宁大学生有车族浮出水面[N];中国消费者报;2005年
4 王海燕 通讯员 王秋凤;首批123名大学生赴京郊支教[N];北京日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裴睿 张全能;进京当保姆 最大收获是学会忍耐[N];成都日报;2006年
6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扎实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N];中国教育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蒋夫尔;广阔农村任大学生充分施展才华[N];中国教育报;2007年
8 宋波;召开大学生见面座谈会[N];中国矿业报;2006年
9 何怀宏;善始还须善终[N];中国人口报;2006年
10 ;支教毕业生享受“大学生村官”待遇[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金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论[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2 刘莉;当代中国大学生道德学习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段立新;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4 李忠军;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与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朱燕;美国大学生学术不端的防治研究[D];北京大学;2008年
6 王贤卿;网络传播环境下的道德建设[D];复旦大学;2005年
7 魏饴;大学素质教育与教育回归人本[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梅松丽;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朱艳新;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结构、特点及有效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10 许瑞芳;社会变革中的中国高校德育转型研究(1978-2005)[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成义;大学生焦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胡凛;大学生自杀倾向的心理预防和干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3 王卫一;大学生职业自我概念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4 糜志雄;大学生学业生涯设计因素结构探究[D];苏州大学;2004年
5 赵静;信息商及其测度——以300名大学生测试为例[D];四川大学;2004年
6 余锡祥;江西省大学生压力反应特征的实证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7 门苗;论大学生政治文明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高迎浩;大学生愤怒情绪及其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9 阳柳青;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10 孙竟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2509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250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