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抑郁症状与人格特征及社会支持关系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抑郁症状与人格特征及社会支持关系 出处:《中国公共卫生》2012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大学生抑郁症状与人格特征及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1 100名大学生进行分层整群抽样调查,并分析大学生抑郁症状与人格特征及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结果新乡市大学生总的抑郁情绪检出率为81.04%;家庭内支持、朋友支持、其他支持及领悟社会支持和抑郁呈负相关(r=-0.163、-0.202、-0.214、-0.219,P=0.000);EPQ中的神经质、精神质对抑郁具有正预测作用(r=0.398、0.247),内外向、掩饰性对抑郁具有负预测作用(r=-0.172、-0.120);PSSS各个维度与人格特质中的内外向(E)、掩饰性(L)呈正相关,与神经质(N)、精神质(P)呈负相关。结论大学生抑郁情绪与社会支持、人格特征密切相关,社会支持状况与人格特征有关。
【作者单位】: 新乡医学院心理学系;
【基金】: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1-QN-208)
【分类号】:B844.2
【正文快照】: 抑郁症是一个全球性的临床和社会问题,男性发病风险约7%~15%,女性高达10%~30%[1],国内青少年抑郁障碍不断增长[2],有研究显示,大学生中抑郁情绪发生率为32.10%[3]。抑郁症成为当下大学生心理的隐形杀手。大学生的抑郁情绪受其人格特征、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等因素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张泽武;吴赤蓬;刘国宁;范存欣;王惠苏;;暨南大学488名医学生抑郁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6年06期
2 许毅,蔡巍,胡健波,石其昌,李鲁;文化程度及生活地域对常见精神疾病知晓率及就医方式的影响[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5年04期
3 谢钰涵;陈有国;苏丹;杨珍;;重庆市大学生抑郁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J];高校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5年02期
4 叶俊杰;;领悟社会支持、实际社会支持与大学生抑郁[J];心理科学;2006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许毅,胡少华;精神卫生:我国公共卫生事业面临的严峻挑战[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5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魏义梅;大学生抑郁的心理社会机制及认知应对干预[D];吉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金圣华;肥胖女大学生的抑郁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2 接雅俐;国内外精神障碍研究状况的文献计量学分析(1996~2005年)[D];南京医科大学;2007年
3 王昊;湘雅医学院2005级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学习成绩的影响[D];中南大学;2007年
4 方小年;某高校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中南大学;2007年
5 刘倩倩;青年自我评价的教育策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孝红;关于大学新生抑郁心理的调查分析[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 钟先阳,许军,张玉亮,李大平;南海某部守岛官兵自测健康的调查分析[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3年09期
3 阳德华;大学生抑郁和人格关系初探[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年03期
4 沈克祥;任彬;;330名大学新生考期焦虑、抑郁状况及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年05期
5 杨世昌,张亚林;儿童虐待与精神卫生[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4年04期
6 肖征;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与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7 张连云;;大学生抑郁产生的相关因素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8 陈笑丽;付彩云;;大学生抑郁心理的矫治及调适[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09期
9 杜保国,李玉玺,杜小对;10~12岁儿童性格及抑郁状况调查分析[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3年03期
10 梁忠新,王启源,张向阳;影响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测健康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4年18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荣先;;大学生就诊心理特征及应对措施[J];大众心理学;2003年12期
2 齐原;;大学生情绪调节的现状研究[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14期
3 高燕;赵乃迪;苏展;;大学生恋爱心理的调查[J];大众心理学;2009年02期
4 谢彦彦;;高职学生网络心理初探[J];才智;2011年17期
5 郭瞻予;;大学生自主性研究历史与现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郭中然;;大学新生的心理调适[J];大众心理学;2003年11期
7 朱博;;浅析影响大学生心理卫生及心理健康的因素[J];才智;2011年23期
8 张小丽;;大学生焦虑水平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27期
9 罗晴;樊珂;;大学生自尊水平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10 苏丽;;大学生挫折心理探析[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陆德宝;肖刚;沈树梅;;北京市顺义区农业人口抑郁障碍状况调查[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2 唐登华;;抑郁障碍的整体干预[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苏林雁;王凯;朱焱;罗学荣;杨志伟;;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的中国城市常模[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4 刘希庆;;大学生网络心理咨询留言分析[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年
5 陈其华;;性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A];中华中医药学会艾滋病分会第七次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董海婧;褚宇帆;;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迟立忠;周湘文;;大中学生身体自尊的发展特点及其与整体自尊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丁秀玲;韩力争;冯玉州;;大学生的人格描述与心理健康教育[A];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会议优秀论文集[C];1999年
9 江雅;黄希庭;;大学生自我价值感和焦虑相关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杨心德;蔡李平;张莉;;大学生日常生活事件压力指数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韩明华;抑郁障碍要及早治疗[N];保健时报;2004年
2 桑红;大学生保持心理健康的常用办法[N];四平日报;2006年
3 周慧虹;就业大学生别被心理不适应难倒[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4 蔡曙光;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与预防[N];光明日报;2006年
5 记者 苏雁邋通讯员 陆炜;专家呼吁尽快拆除心理“一米线”[N];光明日报;2007年
6 记者 李宁;性功能障碍也将被调查[N];中国人口报;2003年
7 本报记者 朱伟光邋通讯员 张世英;关注大学生抗挫折教育[N];光明日报;2008年
8 实习生 周晨昕 记者 姜澎;两个好消息 不要一块说[N];文汇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杨岩泽 实习生 白宇飞;众多压力困扰高校学子[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7年
10 陶有庆 申淑芬;浙江:四成老人心理感觉孤独[N];中国老年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梅松丽;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2 朱艳新;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结构、特点及有效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3 李佳川;体育锻炼对降低大学生自卑感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曾晓强;大学生父母依恋及其对学校适应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9年
5 李力红;大学生言语、表象认知风格个体在记忆系统中信息表征偏好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6 李j;身体锻炼对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马嵘;不同运动方式和情境对大学生社会性体格焦虑影响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高宏杰;15FQ~+量表中文版的修订及初步应用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9 魏义梅;大学生抑郁的心理社会机制及认知应对干预[D];吉林大学;2007年
10 张爱宁;观影疗心[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成义;大学生焦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胡凛;大学生自杀倾向的心理预防和干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3 高迎浩;大学生愤怒情绪及其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4 阳柳青;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孙竟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6 杨雪龙;大学生自杀风险因素评估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7 石晓勇;大学生性别角色态度与成就动机的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8 杨琳娜;大学生自我和谐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9 冯红霞;体育院校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特点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08年
10 杨仕进;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3307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330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