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创新论文 >

基于体感技术的亲子互动游戏设计与实现

发布时间:2018-03-06 07:41

  本文选题:亲子互动 切入点:体感技术 出处:《中国电化教育》2012年0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体感技术让用户以更为自然、更具直觉性的肢体动作对机器发出指令,机器通过某些特殊方式对用户的感官动作进行识别、解析,并按照预定感测模式,作出相应反馈。基于体感技术开发的亲子互动游戏,改变了亲子玩家与游戏之间互动方式,让用户甩掉鼠标和键盘玩游戏,通过语言和肢体等多种形式与游戏互动,实现肌体运动与精神娱乐的交织,孩子愉悦与家长愉悦的互染,扩增亲子玩家身体的互动与心理的互动分享的内涵、深度和层次,增加家庭凝聚力。体感外设KINECT以自然的人机交互方式深受亲子玩家青睐,主动追踪双人骨架系统有效支持亲子同时操作。文章首先介绍了体感技术并论证了其对亲子互动游戏有效支持,在此基础上详述了利用该技术进行亲子体感游戏设计的过程,最后展示了一个基于KINECT开发的亲子互动体感游戏应用案例,为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Abstract]:Somatosensory technology allows the user to issue instructions to the machine with more natural and intuitive body movements, which recognize, parse, and follow a predetermined sensing pattern in certain special ways. Make the corresponding feedback. The parent-child interactive game based on the body feeling technology has change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parent-child player and the game, let the user shake off the mouse and the keyboard to play the game, and interact with the game through language and body, etc. To achieve the interweaving of body movement and spiritual entertainmen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hildren's joy and parents' joy, and the expansion of the connotation, depth and level of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interaction and sharing of parent-child players, Increase family cohesion. Body feel peripherals KINECT is favored by parent-child players with natural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s the technology of body sense and demonstrates its effective support for parent-child interactive game. On this basis, the process of designing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game using this technique is described in detail. Finally, an application case of parent-child interactive somatosensory game based on KINECT is presented, which provides reference for related research.
【作者单位】: 浙江万里学院教务处;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
【基金】:2012年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富互联网时代改善亲子关系的互动体感游戏设计与应用研究”(课题编号:SCG112)研究成果
【分类号】:G43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谢言梅;;家庭教养方式及其与子女心理健康关系研究述评[J];大理学院学报;2006年11期

2 骆劲华;亲子游戏与亲子依恋的关系[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3 陈陈;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4 袁晓松;论亲子交往与交往中的人文关怀[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S1期

5 赵汗青;;家庭教养方式研究的发展进程[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6 孔海燕;青少年亲子冲突的研究现状[J];心理科学;2004年03期

7 冯维,于志涛;父母教养方式研究的新进展[J];中国特殊教育;2005年08期

8 刘宁,陈锡宽,闻增玉,高尔生,周本成,周小萍,武俊青;上海核心家庭亲子沟通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5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燕;亲子关系的教育哲学分析[D];苏州大学;2005年

2 许思安;汉族、壮族、蒙族、纳西族人格结构的比较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燕燕;亲子互动与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安伯欣;父母教养方式、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3 程洁;上海市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体系中的家长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赵汗青;犯罪青少年家庭教养方式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5 侯淑晶;高中生生活质量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5年

6 曾伟楠;抑郁障碍患者自我图式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6年

7 余仙平;基于家庭治疗的中学生网络成瘾矫治的实证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赵阿勐;父母效能成长团体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家长亲子沟通和教养态度的影响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9 唐莉;基于交往理论视角的当代家庭教育关系优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7年

10 崔凯;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成就动机及主观幸福感的影响[D];郑州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刘海飞;臧德彦;车建仁;;基于四叉树的LOD地形简化及几何变形纠正[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6年02期

2 陈雷;伊明;陈二雷;;基于包围盒的碰撞检测算法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07年14期

3 饶成;陈定方;李勋祥;;一种汽车驾驶模拟器中的实用景物优化方法[J];装备制造技术;2006年01期

4 李安定;陈定方;;汽车驾驶模拟器视景建模技术研究[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5 杨建国,王乘;基于MULTIGEN和VEGA的虚拟现实技术[J];计算机仿真;2003年11期

6 夏新华,李祥晨,潘志庚;自行车虚拟综合训练仿真器[J];计算机仿真;2005年04期

7 杨冰,鲁敏;基于景物特征的粒子系统建模技术[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0年05期

8 李营,黄海东,姚其昌,姚敏;六自由度驾驶模拟器视景仿真系统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05年03期

9 高欣,孙汉旭,贾庆轩,宋荆洲,赵峰;自行车仿真健身器的设计与实现[J];系统仿真学报;2005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飞;;亲子互动·满足需要·人格养成——关于家庭教育的人格心理学省思[J];江苏教育研究;2008年23期

2 胡莉芳;试比较学生互动、师生互动与亲子互动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J];青年探索;1998年05期

3 胡莉芳;试比较学生互动与师生互动 亲子互动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J];基础教育研究;1998年06期

4 刘志奎;原瑞红;;“小学亲子心理课堂”模式探微[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年08期

5 魏海玲;;巧互动保障好关系[J];少年儿童研究;2010年11期

6 张春媛;;爱,让我们走近——实验中学亲子心理辅导活动报告[J];天津教育;2006年03期

7 李燕燕;桑标;;亲子互动中游戏参与方式、情感交流和儿童心理理论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年01期

8 李彩云;残疾儿童的“幼年标志”及其对父母的影响[J];学前教育研究;2003年06期

9 郑淑杰,陈会昌,陈欣银;2岁儿童母子互动模式与4岁时儿童社会行为关系的追踪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4年12期

10 青蓝;沈骋宇;;4个技巧帮宝宝面对“坏”情绪[J];启蒙(3-7岁);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邓小青;;亲子互动与学习型家庭教育的策略[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2 张春媛;;爱,让我们走近——亲子心理辅导活动[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张玲玲;张文新;Jari-Erik Nurmi;;家庭系统与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于晶华;刘志宏;;家庭成员角色互动对独生子女心理发展的影响[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剑英邋张存山 张海臣;邯郸办起“隔辈亲”家长学校[N];农民日报;2007年

2 记者 刘苏;“72变”将提供72种职业体验[N];徐州日报;2010年

3 记者 马晓燕邋通讯员 陆忠勤;海盐家校共育不断翻新[N];嘉兴日报;2008年

4 记者 王龙玉 报道组 盛锋;化作春泥更护花[N];金华日报;2009年

5 刘洪兵 刘智峰 张玉湘;东营区感恩教育温暖八万父母心[N];东营日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魏颖;在教育合力上做足文章[N];天津教育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陈孝志 通讯员 周文龙;为了所有家长都放心[N];甘肃法制报;2009年

8 金柯;中小学寒假作业“大变脸”[N];解放日报;2004年

9 记者 赵静;我省成立流动人口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示范家长学校[N];青海日报;2007年

10 记者 林萍 通讯员 杜震 杨建军;西宁首家“流动人口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示范家长学校”在城东区挂牌[N];青海日报;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赵丽娟;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亲子互动网络课程开发[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2 金科;基于B/S模式的亲子互动游戏化学习社区的构建和应用[D];浙江师范大学;2007年

3 杨帆;中小学生自我意识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互关系[D];中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5739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5739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e18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