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创新论文 >

教育的再生产:代际传承与变迁

发布时间:2018-03-06 11:00

  本文选题:教育再生产 切入点:代际传承 出处:《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2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文章利用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通过拟合对数线性模型及其扩展模型,对我国的教育代际流动表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我国教育再生产的模式主要表现为子代对父母中较高受教育程度的传承,此外,代际教育程度之间也存在对称性流动。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之间,教育代际传承效应的强度存在明显差异,同时,家庭社会资本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育代际关系的强弱。
[Abstract]:The Chinese 2006 general social survey data, by fitting the log linear model to Chinese education and 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 table were compared.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main performance of China's educational reproduction mode for the offspring of parents in the higher education degree of inheritance, in addition, there is also the symmetry of the flow the level of education.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there are obvious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regions, and the effect of the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education strength at the same time, family social capital and other factors also have influences on the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 education strength.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
【分类号】:G4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沈祖超;阎凤桥;;社会分层对于高等教育分层的影响——西安民办高校学生家庭背景的实证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2期

2 谢作栩;;高等教育大众化与缩小社会阶层高等教育差异的研究[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年04期

3 罗凯;周黎安;;子女出生顺序和性别差异对教育人力资本的影响——一个基于家庭经济学视角的分析[J];经济科学;2010年03期

4 刘精明;;高等教育扩展与入学机会差异:1978~2003[J];社会;2006年03期

5 张翼;中国人社会地位的获得——阶级继承和代内流动[J];社会学研究;2004年04期

6 余小波;当前我国社会分层与高等教育机会探析——对某所高校2000级学生的实证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2年02期

7 李春玲;社会政治变迁与教育机会不平等——家庭背景及制度因素对教育获得的影响(1940—2001)[J];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03期

8 李煜;;制度变迁与教育不平等的产生机制——中国城市子女的教育获得(1966—2003)[J];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钱雯;;生态论文艺学的社会生态维度[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2 张早林;;个人日常社会行为:韦伯社会理论的逻辑起点[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3 王超;高鲁南;;浅析工业革命未发生在中国的原因[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02期

4 沈祖超;阎凤桥;;社会分层对于高等教育分层的影响——西安民办高校学生家庭背景的实证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2期

5 沈文钦;;何谓“为学术而学术”——纯学术观的类型学考察[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年01期

6 袁振国;缩小差距——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7 张玉林,刘保军;中国的职业阶层与高等教育机会[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8 张学文;;大众化背景下大学使命的重新审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9 周化铁;;张元济的现代商业理性与士大夫精神[J];出版科学;2009年02期

10 董云川;张建新;;少数民族聚居省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探讨——云南高校实证调研报告[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贾雪丽;;论节俭与消费的和谐关系[A];第16回韩中伦理学国际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2 刘海峰;;高考改革:公平为首还是效率优先?[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变革时代的教育改革与教育研究:责任与未来”教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3 谢爱磊;;关系资源与优势地位的传递——一个解释农村居民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动力机制[A];“公平、质量、效率:农村教育政策的抉择”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史志高;;私密空间生产:手机短信社会影响研究的新路径[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8):传播媒介与社会空间论文集[C];2008年

5 李南海;;异化、吊诡、失范:经典社会学理论与现代性危机[A];福建省社会学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陈倩;王敦辉;;全球化视阈下的闽商文化自觉[A];福建省社会学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郭丛斌;丁小浩;;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中的行业代际效应及教育的作用[A];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北京大学论文集[C];2004年

8 李锋亮;侯龙龙;文东茅;;父母亲的教育背景对子女在高校中学习与社会活动的影响[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郭丛斌;闵维方;;家庭经济和文化资本对子女教育机会获得的影响[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10 吴宏超;;调节教育供求矛盾的新视角[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映芹;制度理性与福利公正[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尧新瑜;学校道德课程理解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杨兆山;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时代价值——科技革命视野中人的解放问题探索[D];清华大学;2004年

4 丁金泉;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付秀荣;和谐多样:当代中国的文化选择[D];吉林大学;2005年

6 张佑林;江浙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文化因素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7 鲍风雨;高等职业教育理论及辽宁省高职教育需求与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8 刘洪仁;我国农民分化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6年

9 徐长春;国际政治的逻辑[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10 吴玲;中国城市女性贫困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嘉楠;职业共同体视角下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刘玉桂;转型期保障高等教育公平的政府责任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陈艳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道德教育[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徐芳芳;明朝官方禳灾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梁宇;城市贫困人口的代内流动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6 张倩;女硕士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7 陈超;从工程规划选址和工程师价值观的视角看工程伦理学在我国的本土化[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8 朱亚;论出版经营活动中的信用问题[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9 邓光平;重庆高校低收入家庭学生受教育机会问题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10 童腮军;高考学生专业选择行为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龚继红;钟涨宝;;农村家庭子女数量对家庭教育投资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湖北省随州市农村家庭的调查[J];经济师;2006年08期

2 王香丽;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女性接受高等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04年01期

3 陈晓宇,闵维方;成本补偿对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的影响[J];教育与经济;1999年03期

4 丁小浩;中日高等教育成本补偿相关问题的比较研究[J];教育与经济;2002年02期

5 刘守义;任丽莉;韩惠鹏;;农村家庭子女性别结构对家庭教育投资行为影响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年35期

6 刘录护;;家庭子女教育消费:社会不平等机制的微观建构[J];辽宁教育研究;2007年02期

7 ;出生顺序与性别次序别性别比[J];人口与经济;1997年05期

8 李春玲;社会政治变迁与教育机会不平等——家庭背景及制度因素对教育获得的影响(1940-2001)(英文)[J];Social Sciences in China;2003年04期

9 张宛丽;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研究二十年[J];社会学研究;2000年01期

10 李强;政治分层与经济分层[J];社会学研究;1997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剑虹;;民营企业家的代际传承与区域教育现代化的策略调整——基于浙商的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03期

2 吕庆春;;社会转型期教育的阻隔、倾斜与缺失——基于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视角[J];教育导刊;2007年02期

3 吕庆春;伍爱华;;社会转型期教育的阻隔、倾斜、缺失与对策——基于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视角[J];辽宁教育研究;2007年04期

4 任其斌;;教师因无私而高尚[J];上海教育;2010年20期

5 董钰萍;崔晓文;秦金亮;;优势家庭流动儿童教育支持系统的个案研究[J];幼儿教育;2011年Z6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青田县教育局 徐汉平;孩子的“权力崇拜”现象当正视[N];丽水日报;2006年

2 邓海建;失衡的教育还要走向哪里[N];中国妇女报;2011年

3 本报评论员 祝乃娟;“赌博式教育”的悲剧[N];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

4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李怀玉;教育公正是社会公正的基础[N];社会科学报;2011年



本文编号:15745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5745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3ad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