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主体关系下的师生互动交往模式透视
本文选题:师生互动 切入点:主体关系 出处:《教学与管理》2012年27期
【摘要】:正从本质上说,任何教学过程都是师生共同参与建构知识和能力的过程。教师与学生作为教学双方,在存在意义上是相依关系,在情感意义上是相融关系,在人格意义上是相等关系,在发展意义上是相长关系,这就决定教学过程不能是教师或学生的单极表演,而应是教与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过
[Abstract]:In essence, any teaching process is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and ability. Teachers and students as the teaching of both sides, in the presence of sense of dependence in emotional sense is the harmonious relation, in the sense of personality is equal, in the development of sense of constructive relationship, which determines the teaching the process is not single performance of teachers or students, but should be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mutual penetration, mutual promotion and mutual transformation.
【作者单位】: 河南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分类号】:G45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俭民;;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对重构师生交往关系的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07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冰;哲学解释学视域中的德育理解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2 刘凌;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张志松;网络环境下的教育取向问题——以人为本的回归[J];中国远程教育;2005年07期
2 刘平秀;新世纪德育人性化的走向[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3 张江英;思想政治课教学呼唤生命色彩[J];教学与管理;2005年19期
4 吴康宁;学生仅仅是“受教育者”吗?——兼谈师生关系观的转换[J];教育研究;2003年04期
5 丁静;关于师生冲突中教师行为的案例研究[J];教育研究;2004年05期
6 颜晓丽;网络环境下学生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J];教育探索;2003年06期
7 丛立新;平等与主导:师生关系的两个视角[J];教育学报;2005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强;张新亮;杨丽梅;;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提问的质量[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年17期
2 赵海利;钟晓敏;;辩论式教学:师生互动的新模式[J];中国电力教育;2011年20期
3 李宏昌;杨秀莲;;对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师生互动问题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1年08期
4 路陶生;代爱英;郭树榜;刘明哲;司景方;侯锋伟;崔琳琳;;多媒体课件在社区医学教学中的应用[J];健康研究;2011年03期
5 唐绪龙;;不同学段师生互动的特点[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1年03期
6 左璜;黄甫全;;课堂互动研究的主题、方法与趋势[J];外国教育研究;2011年05期
7 沈波;;抓住瞬间的教育契机[J];大众心理学;2003年05期
8 路达;;浅谈教师职业道德融入课堂师生互动中的重要性[J];华章;2011年13期
9 连承波;渠芳;;严中有宽雕玉器 行端表正绽新花——论教师的人格魅力在野外地质实习中的影响[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年09期
10 张军;;谈多媒体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作用[J];甘肃教育;2011年1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罗芳;;心理游戏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设计思路和操作[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2 余宪;;现代教育技术与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晏刚;吴业正;厉彦忠;候予;鱼剑琳;;网络教学中“师生互动”教学方式浅析[A];制冷空调学科教学研究进展——第四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与教学研讨会[C];2006年
4 宋庆发;;春天的落叶让人迷离——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倾向[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5 徐瑞泰;;“一节好课”必备的“三大要素”[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6 李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的初探[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7 黄庆坤;向兰花;;如何在民办学校构建一堂好课[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8 张素明;;加强校本教研促进学校发展[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年
9 江伟奎;;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模式[A];首届“健康杯”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暨颁奖大会论文集[C];2002年
10 朱利娜;樊琪;;大学师生课堂互动观的实证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临泽县平川学区 曹玉萍;师生互动是探究性教学的桥梁[N];张掖日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曾晓伟;香港绵阳两地师生互动交流深情联谊[N];绵阳日报;2010年
3 顾月萍;互动的课堂才有生机[N];江苏教育报;2010年
4 翰林小学 肖世香;浅谈提问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N];广安日报;2008年
5 杨喜忠(作者单位:秦安县五营学区);课堂有效交往与教学质量[N];甘肃日报;2006年
6 特约通讯员 邹明华;学生为本 师生互动[N];美术报;2002年
7 江苏省灌南高级中学 张桂青;新课标下信息技术实践与探索[N];中国教师报;2007年
8 李树峰;怎样构建一个好课堂[N];中国教育报;2006年
9 李茂;主题四:师生互动与沟通(4)[N];中国教师报;2008年
10 镇江市第九中学 殷海燕;努力创设有效教学的“动感地带”[N];江苏教育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丹莎;师生课堂有效交往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邹琴;课堂师生互动的有效性探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2 李秀萍;变革中的课堂师生互动存在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3 吴安艳;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互动研究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叶筱斐;“双主体”的最佳结合——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5 王晓梅;课程改革中的课堂师生互动[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6 冉玉霞;师生互动中的教师公正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7年
7 赵彦敏;基于学校网站的高校师生互动平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滕秀芹;课堂师生互动的现场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9 王学伟;课堂教学中师生冲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程巍;课堂师生互动的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7036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703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