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创新论文 >

清末:中国比较教育发端期

发布时间:2018-04-05 16:23

  本文选题:中国 切入点:清末 出处:《比较教育研究》2012年04期


【摘要】:中国比较教育发端于清朝末期。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吴汝纶。他受清政府之命赴日本进行了3个多月的教育考察,有明确借鉴日本经验改革本国教育的目的,他通过各种形式的调研,获取了翔实的日本教育资料,形成了自己教育改革的主张。这些资料与主张促进了当时及民国初期的教育改革。这充分体现了发端期的中国比较教育研究所具有的前沿性,这一时期的比较教育研究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并给而后的比较教育研究者留下了正反两个方面的宝贵遗产。
[Abstract]:Chinese comparative education originated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The main representative of this period is Wu Rulun.He was ordered by the Qing government to go to Japan for more than three months of educational inspection, with the purpose of clearly learning from Japan's experience to reform his own education. Through various forms of research, he obtained full and solid Japanese educational materials.He formed his own idea of educational reform.These materials and ideas promoted the educational reform at that time and in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This fully reflects the vanguard of the Chinese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in its infancy. The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search in this period has its own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has left a valuable legacy of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aspects to the later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searchers.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7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和而不同取向的比较教育方法论探索”(课题批准号:DDA070174)的阶段成果之一
【分类号】:G40-059.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顾明远;关于比较教育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振方;;《胭脂》《折狱》虚实辨析——兼谈《聊斋志异》中的真人假事小说[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2 邹宗良;解新颜;;“姑奶奶”、“关圣帝君”与“金龙四大王”——再论《醒世姻缘传》康熙年间成书说之不能成立[J];蒲松龄研究;2010年04期

3 陈郑;;清初赋税事件对蒲松龄生活与作品的影响[J];蒲松龄研究;2011年01期

4 牛贯杰;;晚清清军马队营制的演变[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5 白文刚,冀满红;皖北乡土因素与淮系集团的发展[J];安徽史学;2004年04期

6 曾光光;;戴名世与桐城派关系辨析[J];安徽史学;2008年05期

7 于志勇;;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历史文化期的气候变迁与沙化[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2期

8 周晓光;清代徽商与茶叶贸易[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9 章永俊;论方以智《通雅》的学术通变思想[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10 陈九如;刘铭传与台湾铁路近代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蒲霞;;论清代前期淮河流域航运的管理[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0年年会暨全国第五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0年

2 穆从贺;;冯煦与淮河流域洪涝灾害治理[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0年年会暨全国第五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0年

3 周中明;;论姚鼐对封建官吏形象的描写[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王雪源;;薛凤祚研究刍议[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5 杨增强;;碑志所见明清时期商洛的地方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4)——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6 黄权;;论苏元春的爱国主义精神[A];苏元春与壮族边疆开发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7 杨爱国;;黄易对金石学的贡献[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蔡东洲;唐金文;;张鹏翮出任河东盐运使考论[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二辑)[C];2007年

9 王伟勇;;冯煦《论词绝句》论南宋词探析[A];第四届宋代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陈绛;;《落花》诗所见陈宝琛的晚年心迹[A];近代中国(第十二辑)[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苇杭;先秦两汉尧文化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潘崇;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戴天放;鄱阳湖流域农业环境变迁与生态农业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黄伟;高乐待与中国[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统形象的建立[D];南开大学;2010年

7 赵海霞;清代新疆民族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8 陈茗;海疆文学书写与图像[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英杰;北京清代南苑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10 袁瑾;绍兴舜王巡会会货表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悦;清后期四份嫁妆清单中的服饰研究[D];东华大学;2009年

2 卢燕君;近代漳州基督教会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邓万学;清末滇东名士何桂珍理学经世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4 崔蕾;满族舒穆禄氏研究与资料整理[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赵治花;明清时期赣东北的社会动乱与族群关系[D];南昌大学;2010年

6 郑周;清代江南水上游事活动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7 闫宗淼;清朝回疆民族政策—伯克制度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8 郭海伟;章学诚历史哲学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0年

9 曾寒冰;龚景瀚诗文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何歆;黎平侗族服饰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欢迎订阅2012年《中国教育学刊》[J];中国教育学刊;2011年10期

2 ;中国教育电子公司[J];中小学管理;1995年11期

3 ;《中国教育报》发文称爱读书才是真正的教师[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年19期

4 朱曼华;;谈说中国教育的“不是”[J];留学生;2010年Z1期

5 高峰;九问中国教育[J];基础教育;2004年04期

6 王开东;;教育的三个阴差阳错[J];教师博览;2011年09期

7 张庆岭;为中国教育把脉(四题)[J];基础教育;2003年S1期

8 吴振利;;论比较教育研究的批判意味[J];学术论坛;2011年05期

9 代晓琴;;浅论科学主义思潮对我国近现代教育的影响[J];经营管理者;2011年15期

10 梁国祥;;为何中国教育一“减负”上帝便发笑?[J];基础教育;2007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岳韬;;雏议中国民办教育的生命线及未来[A];中国民办教育家优秀论文集[C];2006年

2 王绯烨;;教育券的理想蓝图与实践困境[A];第19届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论文集[C];2009年

3 曹婕;;浅析“城市取向”的农村教育的负面影响[A];“和谐发展与贵州小康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谭永凤;;转变教育理念 打造贵州教育特色[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何灵;;成都民办学校的简单回顾和发展趋势[A];中国民办教育大典[C];2010年

6 吴远楠;;中国私学与民办教育[A];中国民办教育家优秀论文集[C];2006年

7 方建锋;;未来15年中国民办教育发展展望[A];中国民办教育大典[C];2010年

8 岳韬;;雏议中国民办教育的生命线及未来[A];中国民办教育大典[C];2010年

9 吴远楠;;中国私学与民办教育[A];中国民办教育大典[C];2010年

10 薛宝库;;民办学校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和对策[A];中国民办教育大典[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靳晓燕 苏雁;“规划纲要”:中国教育从这里“再出发”[N];光明日报;2009年

2 张磊;准格尔旗 两位校长获中国教育大奖[N];内蒙古日报(汉);2009年

3 本报记者 姜泓冰 吴焰 陈星星;1问 中国教育如何摆脱“危机”[N];人民日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朱虹 张意轩 陈星星;五问中国教育[N];人民日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文艺橙;郝平委员:中国教育“走出去、引进来”正逢其时[N];光明日报;2010年

6 ;中国足球比中国教育希望要大些[N];南方周末;2010年

7 本报记者 郑立华;给中国教育开100份诊断报告[N];中国商报;2010年

8 里昂·威尔斯;美国“偷学”中国教育[N];世界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倪光辉;这五年,中国教育步履坚定影响深远[N];人民日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姜泓冰;国际标准“体检”中国教育[N];人民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平海;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章小谦;传承与嫁接:中国教育基本概念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换[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邵晓枫;百年来中国师生关系思想史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4 吴玉伦;清末实业教育制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黄健江;20世纪末中国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史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6 王彦力;走向“对话”[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7 王彩霞;二十世纪中国学校校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何善亮;有效教学批判[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9 杨素萍;比较教育的范式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10 李秉中;教育均衡发展的制度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红利;“癸卯学制”述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2 王为民;中英教育督导制度发展比较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3 张毅;中国自由教育思想的历史追寻[D];湖南农业大学;2007年

4 刘伟;清末四川留日学生与四川教育近代化[D];西南大学;2008年

5 吴建章;试论同文三馆洋教习与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关系[D];东华大学;2005年

6 曾爽;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7 陈欣;清末教会女校的创兴及其影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8 黄敏;教师个人课程观的形成[D];河南大学;2007年

9 田雯;多元智力理论及其对我国教育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秦莉;中国与新加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德育比较[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7155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7155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3ec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