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创新论文 >

从顶岗实习支教看高师“教学法”课程改革

发布时间:2018-04-05 23:25

  本文选题:新课标 切入点:顶岗实习支教 出处:《教育与职业》2012年24期


【摘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是对义务教育阶段各门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根本性要求,由此也对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等诸多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顶岗实习支教"工程的推广为高等师范院校学生提供了教学实践的大好机会。但是,顶岗实习支教工作反映出来的种种问题表明,作为肩负着培养、训练合格中小学师资重任的"教学法"课程应加快改革的步伐,尽快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的需要。
[Abstract]:"Full-time compulsory Education Curriculum Standard" is a fundamental requirement for each curriculum standard in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stage.Curriculum system and practice teaching and many other aspects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The extension of the project provides a great opportunity for normal college students to practice teaching.However, all kinds of problems reflected in the practice and supporting teaching work show that the "teaching method" course, which shoulders the responsibility of cultivating and training qualified teacher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should speed up the pace of reform and adapt to the needs of the new curriculum of basic education as soon as possible.
【作者单位】: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外语系;
【分类号】:G424.1-4;G652.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施克灿;国际教师专业标准的三种模式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12期

2 彭健民;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教育类课程设置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3 吴念;论素质教育与高校英语教师的创新[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4 陈列;论大学教学名师[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5 胡绪阳;;德性人生:教育的生命视点[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年02期

6 林奇青;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教师教育改革[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年04期

7 吴志华,柳海民;论教师专业能力的养成及高师教育课程的有效教学途径[J];教师教育研究;2004年03期

8 荀渊;教师教育一体化改革的回顾与反思[J];教师教育研究;2004年04期

9 王宪平,唐玉光;教师资格制度与教师教育制度关系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04年05期

10 钟海青;广西小学教师教育发展的困惑与对策[J];教师教育研究;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孟庆甲;;智慧学生,需要怎样的教师智慧——对小学数学课堂中智慧引领的反思与实践[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2006年

2 孟瑜;;论教师教育的市场化[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志厚;教师校本学习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张奎明;建构主义视野下的教师素质及其培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胡绪阳;语文德性论[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4 金铁洙;中韩两国教师教育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周福盛;教师个体知识的构成及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曹正善;教育智慧理解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王玉秋;对我国中小学教师生存状态的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张美云;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刘徽;教学机智:成就智慧型课堂的即兴品质[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李渺;教师的理性追求[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巫肇卉;课堂中的知识建构:教师实践的检讨[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刘红;英国校本培训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3 王杰;甘肃省农村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张宪国;北京市中学教师校本培训现状和对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5 朱新昌;经济全球化浪潮对我国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专业素质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6 王成军;教研组活动对教师发展的影响研究:上海市天山新村第二幼儿园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立展华(詹曾明);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质的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4年

8 原娟娟;高师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9 赵枝琳;云南省高等师范教育体系开放化的政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张鸿栋;学科教育课程与物理教师素质培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陈静安;五国教育实习模式比较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05期

2 胡卫平,胡耀岗;中国教师教育与师范院校课程改革[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文;韩雪梅;;新课标下教师角色的定位与转换[J];新课程学习(上);2011年06期

2 习红英;;教师教学靠什么——个性化的实践教学观[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年07期

3 邢厚友;;新课标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探索——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的探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17期

4 韩欣;;新课标理念下的教学策略[J];河北教育(综合版);2011年Z1期

5 孙达俊;陈久红;;新课标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浅探[J];大众心理学;2004年01期

6 刘松田;陈艳玫;;浅谈新课标下教师如何进行听课[J];中国体卫艺教育;2011年10期

7 张泉乐;薛荔;;课堂管理理念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再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7期

8 郭召翠;;让“预设”与“生成”和谐共振[J];考试(教研);2011年08期

9 马秉乾;;新形势下如何正确解读人文教育与科学素质的基本理念[J];学周刊;2011年03期

10 王乃干;;谈科学教学中的情感因素[J];考试周刊;2011年4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玲芬;;我的课堂我做主——信息技术新课标背景下小班化课堂教学实效研究[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三)[C];2009年

2 罗利斌;;课改背景下对农村中小学电教资源开发的思考[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3 山西省太谷中学课题组;;“孔子思想与师资建设”的结题报告[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山西卷)[C];2010年

4 周行满;;综合实践与信息技术整合初探[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5 山西省太谷中学课题组;;“孔子思想与师资建设”的研究[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三)[C];2009年

6 湛东;;浅谈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7 徐洪绕;;做教育的智者[A];叶圣陶教育思想在当代的价值——江苏省叶圣陶研究会(2007)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8 程桂苹;;独立思考探究式学习方式[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河北卷)[C];2010年

9 高大光;;学校心理辅导呼唤着体育教师——体育教师从事学校心理辅导的优势分析[A];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10 阮义团;;互相学习 共同进步[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福建卷)[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对话义务教育数学新课标[N];中国教育报;2005年

2 台前县第一高级中学 刘秀真;多媒体新课标教学的主要手段[N];学知报;2010年

3 王小兵;新课标倡导教师“偷懒”[N];中国教师报;2004年

4 王 凤;我为什么不按新课标准上课[N];中国教师报;2004年

5 徐敏;上海中小学语文将有新课标[N];解放日报;2004年

6 ;新课标百问百答[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7 四川省棠湖中学 杨嘉宏 李会;新课标:让写作“回家”[N];中国教育报;2005年

8 许乃安;新课标离我们究竟有多远[N];中国教师报;2003年

9 管建刚;新课标,,你将“考”向何处[N];中国教师报;2006年

10 吕森林;如何开展新课标下的多媒体教学[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文岚;社会科课程中的公民教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丽红;论新课标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潘利明;新课标下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谈云康;四川省中小学远程教学资源的开发策略探索[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4 陈钦鲤;新课标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和评价[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晓燕;国内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6 司灵;WEBQUEST教学模式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刘平;基于课标教材的互动视频课件规模化开发与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8 刘雷;以问题为基础的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9 谢小芸;教科书“学材化”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10 胡媛媛;新课标指导下的中学教学媒体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7169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7169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a88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