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教育目的论的思考
本文选题:杜威 + 教育目的 ; 参考:《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摘要】:概述杜威教育目的论的提出及其客观性、灵活性和统一性特点,阐述并分析杜威教育目的论现代意义的批判性、特殊性及不足与启示,指出杜威教育目的论的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
[Abstract]: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ewey's educational teleology, including its objectivity, flexibility and unity, and expounds and analyzes the criticality, particularity, deficiency and enlightenment of Dewey's educational teleology.It points out the research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Dewey's educational teleology.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
【分类号】:G40-0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俊芳;;杜威之教育无目的论与高等教育价值观[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2 但武刚;杜威的教育目的观述评[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3 洪燕琴;;赫尔巴特与杜威的教育目的观之比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年10期
4 蒋莹莹;李款;;试析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观[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5 杨晶;;论杜威的教育目的[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18期
6 张军;司淼;;关于杜威教育目的观的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10期
7 方蕾;;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及对新课程改革的启示[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8 李传永;杜威“教育无目的论”对新课改的启示[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9 周西安,唐德海;杜威教育目的观解读及启示[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10 吴培启,李娜;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之当代价值[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雪;;杜威的认识论对“二元论”的“克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2 杨汉麟;李贤智;杨佳;;余家菊留英时期的教育活动与思想述评[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3 杨汉麟;李贤智;杨佳;;余家菊留英时期的教育活动与思想[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4 刘名;;高职《商务谈判》课程教学研究[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5 秦俊巧;;中小学课堂教学生活化初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6 刘婉婷;;大学公共英语教学开展大班教学后个性化教学的重要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7 陈立军;;杜威教育理论的构建、启示与反思[J];安顺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8 邓冲;;试论家庭消费文化的家庭教育机制[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9 王喜海;石丽娟;;儿童教育论纲——基于近现代童年观的儿童教育[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10 李红英;王喜海;;回归童年:幼儿园教学改革的应然选择[J];保定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立华;;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及其现实选择[A];2010北京高教学会高职研究会学术年会“金商祺”杯优秀论文专辑[C];2010年
2 段会冬;;从农村城镇化看农村教育的目标定位问题[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我读《民主主义与教育》[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舒志定;;马克思教育思想的人文特质探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李劲松;;杜威教育目的观中的民主思想探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李学;容中逵;;论教育目的的生成性——基于杜威与怀特海的比较分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高迎爽;;社会人的和谐发展——杜威教育思想的一种解读[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郑玉飞;;理想与热情的教育实践者——三位美国教育家与设计教学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曹玉杰;;从主动作业到研究性学习——儿童、课程、社会联系的纽带[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9)——外国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10 宗先鸿;;《爱弥儿》的传入及对中国近现代作家的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1)——中外教育史比较研究(含比较教育等)[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进仕;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战略与战略管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刘颖;公民教育中的法制教育及其价值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4 曹立新;思想政治工作情境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5 雷冬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偏离与调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6 段鹏;开放的艺术及其教育[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新月;我国大学公民教育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王洪席;过程课程观的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宋燕;和合学视野下教师合作研修共同体建构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王忠厚;从混沌走向协同:课堂教学系统自组织境域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丽颖;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文化的重新理解与建构[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吕云涛;学校教育中不当惩罚问题探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罗珍资;基于生态学的大学生自主管理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曲盛男;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伦理思想探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5 王泓砚;辽宁高职旅游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的问题及成因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胡斯源;大学生生命教育探索[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殷少萍;“3+2”分段制学生德育工作凸显层次化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8 徐菊凤;以人为本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9 陈维铭;对话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D];苏州大学;2010年
10 王岩霞;过程体裁法在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鲁洁;教育的返本归真——德育之根基所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04期
2 胡建华;高等教育价值观视野下的高等教育质量[J];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11期
3 陈桂生;关于“教育目的”问题的再认识[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02期
4 王乐;;杜威的教育目的观及其对我国教育目的的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10期
5 王永红,黄甫全;课程现代化:跨世纪的思考——首届全国课程学术研讨会述评[J];课程.教材.教法;1998年02期
6 余慧娟;新课程的课到底该怎么上[J];人民教育;2002年05期
7 张美云;杜威教育目的观探析[J];邯郸师专学报;2002年02期
8 娄立志;杜威对传统教育目的的继承与超越[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9 徐小洲;论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论[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玫;;杜威的教育目的观探微[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2 吴亚玲;;杜威的教育目的观及其现实意义[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3 蒋莹莹;李款;;试析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观[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4 鲁珊君;;评杜威的教育目的观[J];学理论;2010年24期
5 袁德润;;以教育为手段——杜威眼中的教育与社会[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6 程天君;;教育无目的? 儿童中心论?——杜威两个重要教育命题献疑[J];学前教育研究;2010年06期
7 李海艳;;解读杜威的“教育目的观”及其现实意义[J];宿州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8 刘坚,刘健;论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与哈耶克的“自生秩序”[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9 张法琨;;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中的批判继承问题[J];教育研究与实验;1984年02期
10 朱映雪;;民主教育与民主社会公民的塑造——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的当代诠释[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9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蔡芳;罗祖兵;;教育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目的——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现实思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褚洪启;;杜威的教育目的浅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刘开会;;杜威新经验主义艺术观的得与失[A];全国“经验主义与实用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邹铁军;;杜威哲学观的根本改变——纪念杜威150周年诞辰[A];全国“经验主义与实用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周瑞;;由教育目的引发的思考[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李学;容中逵;;论教育目的的生成性——基于杜威与怀特海的比较分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常宏;;杜威的“经验”概念的现象学解释——以胡塞尔的“生活世界”为背景来解释杜威的经验概念[A];全国“经验主义与实用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姚家群;;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异同说[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贾桂梓;庞丽峰;;试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理论价值[A];全国社科院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第十六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C];2009年
10 张巍;;杜威道德教育理论的探讨[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厦门大学 陈亚军;杜威:为了理解的纪念[N];社会科学报;2002年
2 上海社科院哲学所外哲室上海社科院哲学所所长 童世骏 复旦大学杜威研究中心主任 刘放桐;“中国就是东西文化的交点”[N];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杨柳新(北京大学);杜威与孔子:互镜的哲学家[N];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
4 实习记者 亢春燕;第二届感动内蒙古人物颁奖盛典举行[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9年
5 理查德·J.伯恩斯坦(Richard J.Bernstein) 阎勇译;创造性的民主[N];社会科学报;2002年
6 杨捷;走进杜威的思想深处[N];中国教育报;2003年
7 彭国华;重写大哲的心路历程[N];中华读书报;2002年
8 闫学;教育“方程”的一种解法:以实用来回答[N];中国教育报;2007年
9 田光远;杜威哲学解读技术文化时代[N];社会科学报;2004年
10 陈华;中国球员身价多少[N];解放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国玉;杜威:作为生活方式的民主[D];复旦大学;2010年
2 刘华初;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D];复旦大学;2010年
3 高来源;论人在经验世界中的超越[D];黑龙江大学;2011年
4 褚洪启;教育观念的变革[D];北京师范大学;1994年
5 杨日飞;教育与儿童的自然发展[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惠淑;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目的需要之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7 沈岚霞;20世纪上半叶美国对华教育传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关松林;杜威教育思想在日本[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9 杨q;明人编选汉魏六朝诗歌总集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10 庞庆举;教育学的人性假设与理论构建的关系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继维;杜威兴趣教育思想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2 欧阳叶;民族文化视野中教育目的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幸玉芳;杜威的伦理思想及其当代启示[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赵文华;杜威“情境”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郝凤羽;杜威的经验审美观[D];西北大学;2011年
6 魏中华;审美与经验[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红贞;杜威“艺术即经验”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张平;杜威“经验”概念的独特阐释[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徐倩;培养智慧:杜威课程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苏州大学;2011年
10 叶春英;杜威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7636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763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