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创新论文 >

家庭对流动儿童择校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25 01:00

  本文选题:流动儿童 + 家庭因素 ; 参考:《人口研究》2012年02期


【摘要】:通过对"2010年北京市儿童发展状况调查"数据的分析,把流动儿童就读的学校划分为三种类型,即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多的公立学校和流动儿童少的公立学校,这三类学校接收的流动儿童大体上对应于不同的流动人口阶层,依此为参照,分布在不同类型学校中的流动人口家庭的社会经济水平、社会网络质量、独生子女比例、家庭教育期望和条件等呈现出逐级递增的趋势。在流动儿童少的公立学校中,无论学习成绩还是家庭状况,流动儿童和户籍儿童均无显著差异。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ata of Beijing Children's Development Survey in 2010, the schools attended by migrant children ar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that is, migrant children schools, public schools with more floating children and public schools with fewer migrant children. The floating children received by these three types of schools generally correspond to different floating population classes. According to this,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level, social network quality, and the proportion of only children of floating population families distributed in different types of schools are taken as reference. The expectation and condition of family education are increasing step by step. In public schools with fewer floating children,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floating children and household registration children, regardless of their academic achievement or family status.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基金】: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共建项目“北京市流动儿童状况、发展趋势及其对策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金(09YJC840054)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CRK013) 中央财经大学科研创新团队支持计划资助、中央财经大学第三期211项目的支持
【分类号】:G5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陈友华;方长春;;社会分层与教育分流——一项对义务教育阶段“划区就近入学”等制度安排公平性的实证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2 陶红;杨东平;;北京市“流动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江西教育科研;2007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沈祖超;阎凤桥;;社会分层对于高等教育分层的影响——西安民办高校学生家庭背景的实证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2期

2 陈友华;方长春;;社会分层与教育分流——一项对义务教育阶段“划区就近入学”等制度安排公平性的实证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3 杜鹏;基于基尼系数对中国学校教育差距状况的研究[J];教育与经济;2005年03期

4 张应强,马廷奇;高等教育公平与高等教育制度创新[J];教育研究;2002年12期

5 冯颜利;论教育的公正性[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鲍风雨;高等职业教育理论及辽宁省高职教育需求与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2 杨海燕;城市化进程中职业教育发展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6年

3 孙百才;中国教育扩展与收入分配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梅;高校扩招与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2 李润洲;我国现阶段教育公平问题的理论探讨[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3 周守军;枝江市义务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陈世永;关于现阶段我国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的研究[D];安徽大学;2004年

5 霍宏霞;论受教育权[D];吉林大学;2004年

6 周华;社会正义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黄昌洪;论社会公正[D];武汉大学;2005年

8 杨运强;改革开放后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李炜;教育性人力资本投资与失地农民代际可持续生计[D];四川大学;2006年

10 李洁;教育公正的伦理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曲恒昌;西方教育选择理论与我国的中小学入学政策[J];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12期

2 翁小萍,冯玲英,李慧蓉,彭咏梅;儿童学习成绩与智力、气质、家庭环境因素的相关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0年05期

3 雷万鹏;从多元需求看流动儿童教育政策选择[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4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分化与流动[J];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5 陈友华;方长春;;社会分层与教育分流——一项对义务教育阶段“划区就近入学”等制度安排公平性的实证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6 朱金富,祁富生,贾福军;父母教育方式对小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J];健康心理学杂志;1998年04期

7 钟天平,金文焕,张秀梅,招慧英,林海建,杨春晖;小学生个性对学习成绩的影响[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年01期

8 程晓樵;“择校”政策对教育机会均等的影响——中国与欧美国家的比较[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9 冯丽雅;大、小班课堂教学中教育机会均等的比较研究[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10 刘宝存,杨秀治;西方国家的择校制度及其对教育公平的影响[J];教育科学;2005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磊;;流动儿童常见心理问题探析[J];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Z2期

2 程福蒙;柯洪霞;;关于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再审视[J];教育探索;2006年08期

3 陈瑞丰;;我国流动儿童信息网络的构想[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6年12期

4 梁宏;;流动儿童的闲暇教育探析[J];内蒙古教育;2009年02期

5 杨承霖;余宾蓉;赵菲;雷兆基;;流动儿童教育连续性影响因素的Logistic模型分析——以北京市昌平区某农民工子弟小学为例[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1年02期

6 李雅儒,孙文营,阳志平;北京市流动人口及其子女教育状况调查研究(上)[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7 李成贵;;必须高度关注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J];调研世界;2007年05期

8 左小彩;;改善城市流动儿童教育现状的对策分析[J];教学与管理;2010年18期

9 申继亮;王兴华;;流动对儿童意味着什么——对一项心理学研究的再思考[J];中国妇运;2007年06期

10 徐珊珊;尚秋谨;;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与政策、执行的缺失[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潘瑞康;;关于流动儿童入学难的探讨[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方春艳;郑晓边;;气质性乐观、家庭因素与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A];“两区”同建与科学发展——武汉市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白羽;李晓娟;;家庭因素对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研究[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文彪 张霞 王平;宁夏留守流动儿童11万[N];人民政协报;2010年

2 记者 王一博邋实习生 张小彬;将建“五大管护网络” 呵护留守流动儿童[N];郑州日报;2007年

3 张莹莹;让阳光沐浴每个孩子[N];云南政协报;2010年

4 戚海燕;二十三万流动儿童基本有学上[N];北京日报;2003年

5 刘燕;西安流动儿童求学难题多[N];西部时报;2005年

6 黄煜盈;朝阳区安置7万流动儿童就读[N];北京日报;2004年

7 高欣;省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经验交流会议召开[N];辽宁日报;2008年

8 通讯员 吴芳;为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创造成长良好环境[N];大理日报(汉);2008年

9 记者 赵静;全省农村留守流动儿童专题工作组举行第一次联席会议[N];青海日报;2008年

10 郝卫江;流动儿童究竟该在哪上学[N];中国妇女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田宝宏;学龄人口变动对基础教育发展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2 徐丽敏;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入研究:一个发展主义的研究框架[D];南开大学;2009年

3 祝志芬;中国义务教育福利制度的发展及其完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张洁;上海市郊公办学校学生来源的多样性对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陈登福;中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6 赵翠兰;精神追寻:农民工子女的语言与自我认同[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广东;从生活世界看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D];云南大学;2010年

2 贾志文;打工子弟学校教师流动性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3 张雪萍;打工子弟学校在流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影响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4 王文斌;中国农村—城市迁移者子女教育的经济分析[D];山东大学;2007年

5 侯艳敏;流动儿童教育公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6 冯帮;社会排斥与流动儿童的教育公平[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赵旭芬;北京市公立学校中流动儿童校园关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8 王冬梅;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调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李媛;流动儿童学习适应不良的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D];广州大学;2008年

10 张洁;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利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7990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7990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261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