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新视角
本文选题:苏霍姆林斯基 + 生命教育 ; 参考:《教学与管理》2012年15期
【摘要】:正李家成认为,我国当代学校教育正在走向一种"关怀生命"的学校教育。学校教育生活对个体生存方式形成的影响是整体性的,对个体生命质量提升的影响是整体性的[1]。关注我们身边的每一个生命,注重人的生命的珍存,注重生命价值的升华,注重实现生命的价值,是我们当前教育的必由之路。苏霍姆林斯基
[Abstract]:Li Jiacheng believes that the contemporary school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is moving towards a kind of "caring for life" school education. The influence of school education life on the form of individual survival is holistic, and the influence on the improvement of individual life quality is that the whole [1]. pays attention to every life around us, pays attention to the treasure of human life, and pays attention to the value of life. Sublimation and the importance of realizing the value of life are the only way for our current education.
【作者单位】: 河南南阳师范学院;
【分类号】:G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刘翠花;赵黎黎;;大学生生命教育与后现代心理学思潮[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02期
2 李家成;走向“关怀生命”的学校教育[J];人民教育;2004年21期
3 许世平;生命教育及层次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2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世平;新课改背景下教育惩罚的适当性[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 张国定;;高校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安庆师范学院开展生命化教育的探索[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3 马赛葛;;论生命关怀视野下的高中生涯教育[J];成才之路;2009年13期
4 舒爱荣;;浅谈生命教育在体育新课程选项教学中的思考[J];成才之路;2010年20期
5 龚晓林;;教育的目的是应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试论生命教育和教育的生命异化[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4期
6 陆开悟;唐柏林;;大学生生命情感异化的现状及成因探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年07期
7 陈月苹;;大学生生命教育综述[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9年01期
8 刘双春;;拓展和提升——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视域中生命教育的思考[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9 胡芳毅;;论生命意识教育的内容及其途径[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10 文莲;;论生命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施[J];成功(教育);2010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羽;体育教学世界的生命回归探索[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燕良轼;教学的生命视野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陈家起;体育教学的生命解读[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4 牛利华;“回归生活世界”思潮的教育学省察[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郑和;追寻生命的教学观[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媛媛;加强中学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路径探究[D];广州大学;2011年
2 宋保民;论大学生生命教育[D];武汉工业学院;2011年
3 靳亚敏;地震安全教育游戏设计开发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宏伟;中学思想品德课生命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5 王淑爱;消费文化语境下中学生生命教育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徐超;主体性视阈中的生命教育[D];新疆师范大学;2011年
7 孙相娜;德育视野下大学生生命教育[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涛;昆明地区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研究与生命教育[D];第三军医大学;2011年
9 吴晓波;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10 吴娟英;在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易健;现代美育是一种感性的情感的生命教育[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2 杨莉萍,叶浩生;后现代社会建构主义心理学初探[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3 姜飞月,王艳萍;从实体自我到关系自我——后现代心理学视野下的自我观[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4 吴倬;人的社会责任与自我实现——论自我实现的动力机制和实现形式[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5 高锦泉;大学生生命教育初探[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6 敖江波;生命,呼唤尊重——关于少年儿童车祸事故的思考[J];中国保安;2001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建业;;我这样读苏霍姆林斯基[J];班主任之友(小学版);2011年05期
2 陈新虎;;教育成功的起点——把心给孩子们[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1年08期
3 陈付强;;学校呼唤生命教育[J];南方论刊;2011年S2期
4 孙越;;苏霍姆林斯基的校长思想及启示[J];商品与质量;2011年S7期
5 燕国材;生命教育的原则[J];中学教育;2003年10期
6 张鸿燕;;美国开展生命教育的做法及启示[J];北京教育(德育);2011年06期
7 刘慧;;生命教育为健康成长奠基[J];博览群书;2011年06期
8 孙青;;不妨建立校长听课点评制[J];辽宁教育;2011年Z2期
9 ;生命教育: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11年Z1期
10 于敏;;再谈教师的教育素养——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的一点感想[J];新课程学习(上);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韩方希;;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人格魅力[A];中国民办教育家优秀论文集[C];2006年
2 余森;;“中国式”民办教育如何步入健康发展快车道[A];中国民办教育大典[C];2010年
3 周远生;;民办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与思考[A];中国民办教育家优秀论文集[C];2006年
4 张文俊;刘培国;;服务在教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A];中国民办教育家优秀论文集[C];2006年
5 姚月红;;大学生生命意识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探讨[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东;赏识是教师手里最奇妙的力量[N];中国教育报;2005年
2 杭州市拱墅区教师进修学校 闫学;唯有爱的星空永恒[N];中国教育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鲍东明 苏令;苏霍姆林斯基情结联结两位女校长[N];中国教育报;2004年
4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张男星;优秀校长的品质是相通的[N];中国教育报;2007年
5 ;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影响了中国几代教育者[N];中国教育报;2006年
6 范金豹;苏霍姆林斯基的三个“书籍世界”[N];中国教育报;2004年
7 周如俊;呼唤“生命教育”课程[N];中国教师报;2003年
8 严阳;“生命教育”不应仅限于“性健康”[N];工人日报;2003年
9 陈瑜;生命教育:按摩心灵的手[N];解放日报;2003年
10 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教授 宋莉华;清明时节,请关注生命教育[N];文汇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建华;论朱熹教育思想体系的生成与建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冰;回眸与超越——先秦时期原创性教育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丁林兴;“营造书香校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4 刘文霞;个性教育论[D];南京师范大学;1997年
5 李保强;教育格言及其现实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王彦力;走向“对话”[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7 关松林;杜威教育思想在日本[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蔡幸福;陶行知与牧口常三郎教育思想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9 侯晶晶;内尔·诺丁斯关怀教育理论述评与启示[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10 刘庆昌;论教育思维[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云红;生命与焦虑[D];河南大学;2003年
2 王媛;生命教育理念探[D];河南大学;2002年
3 张美云;生命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4 张娜;生命教育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卞立慧;生命教育视角下的教师素质探析[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6 姚庆;苏霍姆林斯基的学校管理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7 倪寿英;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师成长观及其现代启示[D];苏州大学;2008年
8 黄建春;论生命教育的背景及实施[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9 叶玫;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伦理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10 刘颖;苏霍姆林斯基心理教育思想研究[D];扬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9827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982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