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教育阶段论的理论意蕴及其现代启示
本文选题:亚里士多德 + 教育阶段论 ; 参考:《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摘要】: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应与人的自然发展相适应,具体是分三阶段来施行,首先是进行人的植物灵魂与动物灵魂培养,然后进行人的理性灵魂的教育,最后达致善与幸福。其教育的阶段论思想对我国教育改革有如下启示:教育的目的不是应试,也不仅仅是为了职业,而应侧重公民教育和生活教育,要重视理性教化传统,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
[Abstract]:Aristotle believed that education should be adapted to the natural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which should be carried out in three stages: firstly, the cultivation of human plant and animal souls, then the education of human rational souls, and finally the achievement of good and happiness. The stage theory of education has the following enlightenment to the educational reform of our country: the purpose of education is not examination-oriented, nor is it just for occupation, but should lay stress on civic education and life education, attach importance to rational education tradition and cultivate the rational spirit of students.
【作者单位】: 武汉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湖北省黄石市第二十中学;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CFA100131)
【分类号】:G4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钱善刚;;身行据乱 心写太平——康有为家思想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2 郑亚莉;;道德选择—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内在诉求[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3 李卫东;;论幸福的社会属性[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4 熊春林;黄正泉;熊亮;;高等农业院校应用型人才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改革[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4期
5 吴先伍;理性与情感:亚里士多德与孟子伦理思想的差异[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6 许卫刚;陈林;;“善”与“仁”:孔子和苏格拉底道德思想的共通之处[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7 曹兴江;;论先秦儒家中庸思想与亚里士多德中道观的异同[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9期
8 叶常林;;西方分配正义理论综述[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9 陈运春;;亚里士多德德性论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10 王艳霞;李立家;;幸福就是拥有上帝——浅析奥古斯丁的“幸福论”[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庆超;;德性式微论[A];传统伦理与现代社会——第15次中韩伦理学国际讨论会论文汇编(三)[C];2007年
2 高春花;;发展目的的伦理向度[A];伦理视野下的社会发展——第17次中韩伦理学国际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高国希;;论个人品德[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4 晏辉;;论中国伦理学的三种形态[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5 孙桂丽;;也谈教育学术人生——学术的人生是至高的幸福[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全体辅导员;;华侨大学90后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压力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8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二)[C];2008年
7 张爱华;张有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韩志伟;;生产与技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嬗变[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9 汪凤炎;;“德”的含义及其对当代中国德育的启示[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10 陈忠;;实践:在世俗与神圣之间——“反省的实践观”及其哲学意义[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敏华;高中教学领导力模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自学;论政治哲学范式的演进[D];南开大学;2010年
5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6 张凤莲;马克思对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挑战[D];南开大学;2010年
7 孙经国;从理想性政治哲学到现实性政治哲学[D];南开大学;2010年
8 汪毅霖;以自由作为发展的理论框架和经验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9 李霁;诚信与中国患医关系的重塑[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鲍嵘;高深学问与国家治理[D];厦门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丽颖;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文化的重新理解与建构[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笛;论道德义务不能成为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郑艳艳;社会进步标准的当代阐释[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刘微;中古罗马天主教会经济伦理的嬗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丽英;因利诚信与因义诚信[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孙欢;政治参与的伦理维度[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李常春;中国股票市场制度建设中的公平问题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肖劲舟;马克思和谐理论视角下中道思想的当代价值[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易显;侵权责任的法哲学基础[D];湘潭大学;2010年
10 徐盼;霍布斯的法律观探析[D];湘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宝岩;论康德的范畴体系在逻辑史上的地位与作用[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5期
2 曲玉波;黄仓;;论亚里士多德的证明性推理[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2期
3 朱世光;;惯性定律的建立[J];物理教师;1992年03期
4 李廉;亚里士多德的归纳逻辑[J];学海;1996年03期
5 张博颖;孔子与亚里士多德艺术—人格理论之比较[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6 周建设;亚里士多德的语义理论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7 张子文;论牛顿“警惕形而上学”的告诫在科学哲学上的意义[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8 寇爱林;存在之谜——由亚里士多德的存在述说所感悟的[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S1期
9 朱旺力;从"法制"到"法治"——荀子和亚里士多德的法律思想比较[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10 徐严;让我们的孩子喜欢学习[J];启蒙(3-7岁);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戚金霞;;《名理探》的翻译研究探析[A];“回顾与前瞻:中国逻辑史研究30年”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何小芹;;回溯推理是一种独立的推理形式吗[A];第十六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成就·反思·前瞻——中国法律逻辑三十年)[C];2008年
3 傅云云;;修辞学简述[A];第十六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成就·反思·前瞻——中国法律逻辑三十年)[C];2008年
4 韩振华;;早期儒家与德性伦理学:儒学研究中的相对主义话题——兼与安乐哲、罗思文商榷[A];全球化时代中国价值与美德的复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5 彭麟淋;;关于马尔库塞视域中人类异化的逻辑探讨[A];“回顾与前瞻:中国逻辑史研究30年”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戴世强;陈然;;浅析培根的学问观[A];科学殿堂的力学之光——第五届全国力学史与方法论学术研讨会文集[C];2011年
7 马利安·高利克;张林杰;;梁实秋与中国新人文主义[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上)[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韩磊;亚里士多德的优良政体思想[N];学习时报;2005年
2 王露璐;幸福是什么[N];光明日报;2007年
3 ;上帝·凯撒·亚里士多德[N];中国经营报;2002年
4 张轶男;诗与思之辩[N];光明日报;2006年
5 张康桥;理智生活的尊严[N];中国教育报;2010年
6 徐志跃;何谓自然,什么才是正当?[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7 吴燕;月亮之城,,文人的或天文的[N];中华读书报;2005年
8 孙小礼;实验·归纳·培根[N];学习时报;2006年
9 罗伯特·巴罗;穷国具有更快的增长?[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10 徐爱国;分配正义与矫正正义[N];法制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贝尔库;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和政治关系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2 周迈;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的存在问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3 李志雄;亚里士多德的古典叙事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4 姜红;荀况与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之比较[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王涛;朝向善:对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中目的论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6 熊文驰;城邦共和政治与德性行动[D];复旦大学;2006年
7 何良安;为了幸福[D];复旦大学;2007年
8 郑臣;内圣外王之道[D];复旦大学;2007年
9 晁乐红;中庸与中道[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10 宋芳;小说《秘史》批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明艳;论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观[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陈佳;亚里士多德羞耻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3 陈壮志;公民社会与权力制约[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4 吕振;孔子中庸思想与亚里士多德中道德观比较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刘丽;亚里士多德的公民教育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6 王铮;亚里士多德廉政思想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7 朴雨龙;亚里士多德艺术理论探析[D];延边大学;2007年
8 张文婷;论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D];西北大学;2009年
9 陈赫;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10 王婷;对于现代性的质颖[D];扬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9940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1994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