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发展的秩序困境与可能路径
[Abstract]:The further advancement of curriculum reform leads to deep contradictions and puzzles in the field of curriculum, especially when the effective supply of curriculum system is insufficient or lags behind, which leads to the disorder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o change this state, the emphasis is on the re-understanding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order. The institu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order require us to set up "good" and "good" curriculum system and realize the re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order. The construction of institutional order should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curriculum system theory, enhance the consciousness and thinking of curriculum system supply, enhance the ability of updating and innova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and perfect the operational norms and procedures of curriculum system implementation.
【作者单位】: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渤海石油职业学院;
【分类号】:G42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强昌文;弱势群体权益法律保护意义论纲[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李静;;陪审制度的文化解读——兼论我国新陪审制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3 周开宁;;契约精神与和谐社会[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陈治国;论罗尔斯正义观的三个理论向度及其表征[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5 王文科;经济全球化、全球问题与全球伦理[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6 奚玮,何艳芳;“治愈”抑或“缓解”:死刑复核程序改革论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7 王大鹏;罗尔斯“正义国家”理论初探[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8 张国庆;公共行政的典范革命及其启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9 张守文;宏观调控权的法律解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10 王海明;公正:以德治国的最重要原则[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黄旦;;新闻自由:新闻媒介职业化的政治基础——对西方新闻自由思想历史发展的再思考[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2年
2 徐阳光;;论财政转移支付法与和谐社会公平正义理念之实现[A];中国法学会财税法学研究会2007年会暨第五届全国财税法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王飞;;民企“原罪”问题的刑法学辨正[A];2005年贵州省法学会刑法学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刘爱东;王慧;周亮;;制度伦理视角下独立审计信用监管机制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包世琦;;制度建设: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途径[A];坚持科学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全国社科院系统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第十二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王小锡;;实现和谐社会的道德思考[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6年
7 冯建军;;社会公正与教育公正[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3 邱本;自由竞争与秩序调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余涌;道德权利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5 吴瀚飞;中国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6 李茹;政府干预市场的伦理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7 张建棣;信托收益所得税法律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8 陈海光;中国法官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9 彭海蕾;幼儿园游戏教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10 尹丽;民办高等学校的发展: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鹏;论社会正义[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付阳;司法公正与舆论监督[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曾国文;论我国市场经济下劳资关系的法律调整[D];苏州大学;2001年
4 张朝云;高中物理课堂四段教学模式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5 赵文静;试论责任与责任教育[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马永翔;哈耶克对自由的论证及其解释模式[D];湘潭大学;2001年
7 孟利民;取得时效制度存废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8 王富博;合同格式条款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9 王新宇;法律意识之理论探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10 张爱球;诉讼功能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余雅;基于公共性的教育立法价值论[J];高等教育研究;2004年03期
2 金林南;《高等教育法》的立法缺失及完善思考[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文丽萍;;教师文化生态的秩序与自由[J];教育学术月刊;2011年03期
2 刘芳清;;浅议秩序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J];法制与社会;2009年24期
3 邓星辉;;现代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师综合能力课程整合研究——以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育英语方向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07期
4 和学新;;新世纪初叶世界课程改革与发展的特点[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2年06期
5 苏建庭,李彦花;促进课程发展的学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21期
6 张立新 ,魏青云;发展教师课程能力[J];上海教育;2004年21期
7 于海波;孟昭辉;;科学观的教育价值及其课程实现[J];课程.教材.教法;2007年09期
8 杨延飞;;论哈贝马斯的“认知兴趣”对课程发展的影响[J];文教资料;2009年25期
9 陆文龙;杨宗元;梁树基;;科学技术、市场经济与课程发展[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3年04期
10 肖川;课程发展名词·术语诠释(五)[J];教育导刊;2002年Z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比较教育中心研究员 程方平 ;课改,,透射教育理念[N];中国教育报;2002年
2 钟启泉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新课程改革开启中国课程发展新纪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郭颖新;校本课程开发面临的问题[N];四平日报;2008年
4 陈晓慧;“梦想中心”结缘乡村素质教育改革[N];人民政协报;2009年
5 陈玉兰邋舒志义;香港艺术教育:春风十年 硕果满园[N];中国艺术报;2007年
6 南京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开展教学管理专项督导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8年
7 啸天 编译;马来西亚:数学和科学将用英语授课[N];中国教师报;2003年
8 沈畅;省常中:以“课程统整”实现轻负高质[N];江苏教育报;2009年
9 北京市崇文区教育委员会 杨志成;美国基础教育课程设置的若干特点[N];中国教育报;2003年
10 ;新课改背景下的校长新角色[N];中国教师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张学波;媒体素养教育的课程发展取向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张倩苇;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的技术与课程发展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3 吴支奎;课堂中的意义建构[D];西南大学;2009年
4 刘茜;多元文化课程的建构与发展[D];西南大学;2007年
5 陈明宏;校长课程领导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周海银;学校课程管理运作过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赵虹元;基础教育教师课程权力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8 余志文;香港校本课程发展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庆顺;教师参与课程发展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曹霞;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课程发展[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3 吴兵;文化的理解与融合:多元文化课程发展的探讨[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4 吴鹏宇;网络课程开发[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5 张瑞;教师参与课程评价的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6 王大芳;论教师即课程开发的主体[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7 郑宇红;论教师的主体性[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钟智;构建学校课程领导共同体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白雪;义务教育阶段县域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状况调查及推进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杨帆;吉林省Y县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网络课程实施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1946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2194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