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在守旧主义与反抗行为之间
[Abstract]:There is more and more resistance in education. Resistance seems to have something to do with human nature. Psychology and sociology can also provide some analytical perspective on resistance in education, but fundamentally speaking, The rebellious behavior in educa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onservative character of educational practice.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determines that education is a kind of behavior with "inheritance", which is the "innate" characteristic of education, which leads to the "old-fashioned" orientation of education. Because they are conservative, they oppose deviation. However, education should enlighten wisdom and promote human growth, so it encourages innovation. In the new environment, this contradiction is facing a more serious challenge.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分类号】:G4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刘智运,胡德海;对教育本质的再认识[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4期
2 樊浩;现代教育的文化矛盾[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3 陈振中;冲突的视角——对我国教育问题的一种诠释[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4 周勇;现代社会中的知识与教育冲突[J];教育研究;2003年03期
5 刘军宁;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之间——从哈耶克到中国[J];开放时代;1998年04期
6 迈克尔·阿普尔;罗燕;;谁改变了我们的常识?——美国教育保守主义运动与教育不平等[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年04期
7 孙益;;校园反叛——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学生运动与高等教育[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年04期
8 陆建华;;印度反叛青年们的社会地位[J];当代青年研究;1987年08期
9 豆花荣;关兴举;;营造个性化教育课堂之我见[J];中国教育学刊;2010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丁雪明;20世纪60年代美国校园反叛运动探析[D];湘潭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卢海燕;李强;;教育为何——对教育价值观的反思[J];安康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2 刘伟;;当代教育的文化责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3 龚友德;;论高等教育的本质[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4 曹晶;;当前高校人文教育误区分析及对策研究[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5 许敏;;道德教育回归人文精神路径探析[J];道德与文明;2009年06期
6 赵慧臣;张舒予;;全球视阈中的教育技术: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桥梁[J];电化教育研究;2008年09期
7 易承志;朱晓鸣;;保守主义探源:对象、实质与启示[J];东南学术;2006年04期
8 傅晓军;尹新;;从哈佛通识教育到我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J];高等理科教育;2006年02期
9 张欣;;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13期
10 陈振中;蒋文宁;;论教育身份成层的原因[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怀宇;;少数民族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文化适应——基于教育人类学的认识[A];百川横流: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段素菊;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美国公共基础教育改革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
3 朱富强;博弈、协调和社会发展[D];上海财经大学;2001年
4 李殿森;论课程知识的社会建构[D];西南大学;2006年
5 许敏;道德教育的人文本性[D];东南大学;2005年
6 王澍;寻求恰当的知识论立场[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唐晓娟;美国择校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8 刘丽群;论知识准入课程中的国家介入[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吴仁华;台湾光复初期教育转型研究(1945-1949)[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10 王玲;博弈视野下的课程政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彩燕;关于整合课程知识观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李赫;元教育技术理论探索[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3 谭磊;哈耶克的社会福利思想[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4 王慧;教学全面质量管理学生观[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高琼;中国自由主义传统文化观的世纪轨迹[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6 赵秀峰;多元与保守[D];山东大学;2006年
7 刘静静;班级弱势学生及冲突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6年
8 王军强;潜在课程的文化品格及经营策略[D];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9 李娟;语文课程资源的价值思考[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常秀娟;对一所学校三十年教育变迁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智运;高等教育中“以人为本”的内涵[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2 吴敏;美国高校里的左派和马克思主义[J];国外理论动态;2000年10期
3 吴怀连;美国文化大革命[J];国外社会科学;1996年03期
4 钟文范;美国新左派运动诸问题初探[J];世界历史;1983年03期
5 王锦瑭;美国的反主流文化运动——嬉皮士运动剖析[J];世界历史;1993年03期
6 盛浩;美国六十年代反文化运动因果浅析[J];历史教学问题;1996年02期
7 温洋;美国六十年代的“新左派”运动[J];美国研究;1988年03期
8 赵梅;美国反文化运动探源[J];美国研究;2000年01期
9 赵林;美国新左派运动述评[J];美国研究;1996年02期
10 吕庆广;当代资本主义内部的反叛与修复机制——60年代美国学生运动分析[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国强;龚跃华;;社会资本与教育公平[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2 李慧敏;郑晓齐;李汉邦;张洁;;社会转型时期教育的转型[J];教育探索;2006年01期
3 赵书霞;刘立国;;农村社会转型中的青少年高辍学率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分析——以河北省X镇为例[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4 李远本;;16、17世纪英国教育的双轨模式[J];教学研究;2006年04期
5 陈信;现代教育与教育民主[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2期
6 梅艳玲;李鹏程;;教师人格面对社会转型的挑战[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6年02期
7 张小屏;;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因素分析——基于贵州省大方县部分农村学校的调查[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8 吴素梅;俄罗斯少年期儿童在社会转型期的个性发展[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9 郭道清;;浅谈社会转型下的农村学生的生命教育[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10 胡洋;;1911~1923年社会转型下民初学制的转变[J];甘肃农业;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薛丹;孙慧玲;;社会转型中的民办教育——江苏省宿迁市民办教育分析[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2 高松元;;转型时期我国特殊群体受教育权保护的初步研究[A];首届农林院校教育管理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佐藤学;;全球化时代的日本学校教育改革——危机与改革的构想[A];第五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2006年
4 邢淑兰;;改变评价方法,消除学生自卑心理[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5 罗晓燕;周福轩;;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是教育成功的前题[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6 费玉娥;唐建良;李婷;王莲娥;;不同阶段学生负性生活事件比较分析[A];2007年浙江省精神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7 苏家文;沈新宇;赵少雄;;高校体育生网络成瘾及心理健康水平分析[A];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8 谭小锋;;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心理问题浅析[A];全国德育教学研究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卢家楣;樊琪;袁军;卢盛华;贺雯;刘伟;;对学生情感分类及其评价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邹颖佳;胡竹菁;;重点与普通中学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比较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乔虹;社会转型的代价不能让孩子承担[N];中国妇女报;2009年
2 朱永新(教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呼唤走进孩子心灵的德育[N];人民政协报;2001年
3 记者 王勇;“作文克星”学生越发不用脑[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4 本报记者 付志平;掌握信息技术 教师甘当学生[N];福建邮电报;2000年
5 本报记者 陈晓蓓;学生喜欢“滕头村”[N];中国教育报;2000年
6 本报记者 刘微;信息社会:我们应该怎样学习[N];中国教育报;2000年
7 本报记者 鲍东明;主体教育,统领中国教育从传统走向现代[N];中国教育报;2001年
8 陕西省子洲县二中 张亚莉;“问题学生”需要全社会的关心[N];中国教育报;2002年
9 吴竺;必须加大教育工作的四个含量[N];江西日报;2000年
10 蒋明安;观察—记忆—想象[N];美术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艺敏;我为什么不如他[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黄黎明;知识教学的文化哲学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3 张斌贤;社会转型与教育变革[D];北京师范大学;1995年
4 徐书业;变革的趋向:转型期的学校文化生态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杨小微;社会转型时期学校变革的方法论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6 闫引堂;国家与教师身份[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杨贵仁;学生体质健康泛教育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8 郑春光;博弈、知识与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王平;转型期城市贫困家庭子女义务教育的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10 韩承敏;教育随笔的哲学思考[D];苏州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艳峰;社会转型时期青少年健康消费观的培养[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2 杨喜凤;论课堂教学中的真实智力活动[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3 滕玉英;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学习评价[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岳丽娜;Web2.0代表性软件支持下的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5 仝太景;中国转型期社会分层与教育的互动关系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6 付全新;论影响学生创造力的核心要素及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刘勇;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迟凤云;俄罗斯学校公民教育演变、现状与特点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9 张明镜;社会转型视角下的我国中小学“择校”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10 袁智慧;我国社会转型对教育研究主题变迁影响之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4013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2401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