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创新论文 >

试论生态视域下的“轻负高质”

发布时间:2019-01-14 13:17
【摘要】:"轻负高质"既是当前很多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一种理想境地,也是困扰教育界的难题。究其原因,"轻负高质"不是一个简单增减学业负担的问题,而是涉及教育活动的方方面面,甚至与整个教育环境中的各个因素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仅仅依靠机械的线性思维很难厘清"轻负高质"所面临的千头万绪,必须要凭借一种有机的非线性思维来认识"轻负高质"。为了能从理论上对"轻负高质"进行科学的辨析,笔者尝试剖析生态视域下"轻负高质"的理念、关系及策略,以生态思维破解教育的"轻负高质"难题。
[Abstract]:"light negative high quality" is not only an ideal situation pursued by many educators, but also a difficult problem that puzzles the educational circles. The reason is that "light negative and high quality" is not a simple increase or decrease of academic burden, but involves all aspects of educational activities, and even all factors in th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are inextricably linked. Therefore, it is difficult to clarify the complexity of "light negative high quality" by only relying on mechanical linear thinking. We must rely on an organic nonlinear thinking to understand "light negative high quality". In order to make a scientific analysis of "light negative high quality" in theory, the author tries to analyze the concept, relationship and strategy of "light negative high quality" in the ecological field of view, and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light negative high quality" in education by ecological thinking.
【作者单位】: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全国教科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杭州市下城区教育局党委;
【分类号】:G4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余谋昌;生态哲学与21世纪[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2 周皎石;;生态哲学:全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年04期

3 包庆德;生态哲学十大范畴论评[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4 包庆德;生态哲学研究中的若干问题评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5 朱小丰;;生态的哲学[J];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01期

6 余谋昌;可持续发展观与哲学范式的转换[J];新视野;2001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素玲;;生态哲学视阈下的高等教育生态观[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2 朱玉芳;;生命科学实验中动物福利问题的反思与重构——基于生态哲学视角[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8期

3 何瑞强;;生态文明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嵌合[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4 郑伟红,郑卫丽;对技术选择因素的反思——评乔治·巴萨拉的技术发展和技术选择思想[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3期

5 郑元叶;生态事实、价值观与生态伦理规范[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6 胡坚强;试论我国森林旅游的文化内涵[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7 包庆德;论生态存在与生态意识[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8 蔡建国;舒美英;;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哲学反思[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9 黎德化;刘娅群;;论森林的社会价值及文化表达[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10 陈菲;;自然悲歌:生态文明的困惑[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心宪;;新世纪初国内期刊文化生态概念的阐释过程——巴蜀作家群生态研究理论依据的文献整理之一[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2 纪艳彬;;儿童哮喘的哲学思考[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3 任巧华;;论美国《环境—行为》杂志环境保护研究主题的扩展[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4 李胜俊;樊勇;李晓Pr;;未雨绸缪——植物王国现代公路建设之所“思”[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5 纪艳彬;;儿童哮喘的哲学思考[A];首届、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获奖文集[C];2009年

6 杨俊;黄琴;李建忠;刘松年;;学术生态初探[A];学术交流与学术生态建设——中国科协第二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郭武;;略论我国西北地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的立法理念——以“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理念的全球发展为背景[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王睦冲;;生态危机的哲学反思——以人类中心主义为视角[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梅宏;李飞;;从生态损害索赔到生态系统管理——海上溢油引起的生态损害之法律应对[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一册)[C];2011年

10 庄超;;从生态评估到目标管理:我国湖泊保护的基本制度构想[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新春;莱布尼茨自然有机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2 吴建平;人类自我认知与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3 尹珏林;企业社会责任前置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李宗奉;生态学视角的农民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5 王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6 林文伟;大学创业教育价值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宫长瑞;当代中国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周承聪;信息服务生态系统运行与优化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邵金峰;中国画论中的生态审美智慧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10 张首先;生态文明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费璇;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当代价值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兰云贵;硕士研究生学术生态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戚海茹;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环境哲学思想及其意义[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千;自然·女性[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崔常龙;基于生态维度的科学发展观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6 赵小芳;现代白酒酒标的视觉语汇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7 单云婷;多丽丝·莱辛创作中的生态意识探析[D];江南大学;2010年

8 李会勤;生态文化自觉探析[D];江西理工大学;2010年

9 张爱云;论绿色科技与人的全面发展[D];南昌大学;2010年

10 王明泰;论废旧资源再利用在旧建筑改造中的意义[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多贵,牛文元,陈劭锋,王海燕;可持续发展能力“资产负债表”理论解析[J];地球科学进展;2000年06期

2 卢风;社会伦理与生态伦理[J];河北学刊;2000年05期

3 马英;;生态危机与生态文学的意义[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4 包庆德;起源与变迁:人类的生态和生态意识扫描[J];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5 包庆德,董华;生态哲学维度:人口生态生产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年04期

6 包庆德;生态哲学操作:西部资源环境与经济生态三题[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年02期

7 秦裕华;科学地理解生产力概念的新内涵[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7年12期

8 Э.В.基鲁索夫;余谋昌;;生态意识是社会和自然最优相互作用的条件[J];哲学译丛;1986年04期

9 W.H.默迪,章建刚;一种现代的人类中心主义[J];哲学译丛;1999年02期

10 夏东民;环境建设的伦理观[J];哲学研究;2002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亚梅;韩毅强;余丽芸;;生态观视角下生物信息学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年02期

2 严显逵 ,陆向民;贫困山区教育生态的中心环节与链式发展[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3 景小霞;;营造绿色教育生态 促进教师自主发展[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6年Z1期

4 曹伟;现代城市生态观的嬗变[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5 杨凤春;;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生态?[J];南风窗;2005年22期

6 邹根生;;课程高速公路:美国教育生态的一个危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年04期

7 魏勇刚;庞丽娟;;儿童早期数学问题解决的生态观[J];学前教育研究;2008年12期

8 李力;浅谈亲和——平衡——创造的教育生态链[J];前进;2003年04期

9 汪晓萍;;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生态观[J];天府新论;2005年S2期

10 杨冬梅;;课堂教学生态观阐释[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莹;;战国儒道生态观比较[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郑晓云;;佤族的自然崇拜与生态适应——关于少数民族生态观及其文化结果的考察[A];中国佤族“司岗里”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李伽;覃亚丽;任宏亮;吴哲夫;温浩;;高功率二极管激光的质量因子理论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4 李国英;;21世纪我国水利发展的生态观[A];中国水利学会200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5 陈涛;;生态城建设之生态观[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6 胡家祥;;中华文化讲求生态美的哲学基础[A];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7 杜秀娟;陈凡;;马克思《资本论》的生态哲学思想解读[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8 王如松;;3000年来的中国人类生态观[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9 何庆;;生态观在建筑设计中的实践——山西大学环境科教楼方案设计[A];中国建筑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10 梁海涛;王晓丹;史朝晖;胡军红;;基于3DS文件的模型表面数据读取和分析[A];信号与信息处理技术第三届信号与信息处理全国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燕翔;伊金霍洛“生态观”[N];鄂尔多斯日报;2008年

2 饶勇;开发西部旅游应坚持科学的生态观和市场观[N];中国旅游报;2000年

3 本报记者 罗昌爱;海南农民的生态观[N];人民日报;2008年

4 周霄羽;《生态文化》的生态观[N];中国绿色时报;2000年

5 ;张掖领导干部的生态观[N];张掖日报;2009年

6 高淼;天人合一:住宅区环境设计的生态观[N];中国建设报;2004年

7 本报记者 唐先武;傣族生态观保护着西双版纳[N];科技日报;2003年

8 深圳商报记者 郝又满 张清华 通讯员 罗立群 何连连 谢庆华;每年投入亿元建设生态观澜[N];深圳商报;2006年

9 记者 王春华;沿海建设须引入生态观[N];中国改革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徐德明;大自然就是活教材[N];天津教育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巨峰;基于生态观的集群企业技术能力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2 王鹤;基于供电质量最优监管模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7年

3 赵玉;道家与儒家的生态观与审美观[D];山东大学;2006年

4 王红英;以野生动物为对象的休闲旅游影响与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5 王发明;基于生态观的产业集群演进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6 刘国贞;魏晋玄学的生态观与审美观[D];山东大学;2009年

7 贾跃千;游客景区体验的构成因素及其内在作用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8 李瑞虹;萝斯玛丽·雷德福·鲁塞尔的生态女性主义神学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年

9 刘国清;从断裂到弥合:泰德·休斯诗歌的生态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李琳;中国佛教的生态审美智慧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小芳;中国共产党生态观的形成及其意义[D];西安理工大学;2010年

2 李艳华;环境生态设计中的文化生态观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3 孟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态观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4 秦超然;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与当代环境问题[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5 陶静静;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当代观照[D];安徽大学;2010年

6 陈铁军;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观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7 刘溪;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当前生态环境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8 周tD;中国古代的可持续生态观及其在造物中的体现[D];江南大学;2004年

9 黄苏红;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及其当代中国意义[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10 管e,

本文编号:24087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24087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f39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