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创新论文 >

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绩效的优化

发布时间:2019-09-04 07:25
【摘要】:数字化校园的本质目的在于提升学校活动的效益和效率,而只有数字化建设与应用过程的高绩效才有可能实现这一目标。因此,优化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的绩效,对于提高学校的整体运营效能至关重要。本文运用绩效技术的观点与方法,提出从底层硬件系统、中层资源库系统、顶层应用系统及区域共享系统等方面改进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的绩效。通过优化数字化环境下的组织机构、开展数字化教学与研究、实施数字化行政管理、提供数字化生活服务等活动,提升和改善我国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发展的整体绩效水平。
【图文】:

教学过程图,过程图,工作流程,研究过程


2012.3中国电化教育总第302期教育信息化目,又可以集中全部力量,重点攻坚一个大项目,充分发挥各职能中心的优势,合理分配时间,不需要繁琐的行政程序,可以有效提高各种活动的执行效率(见图8)。扁平化的行政机构改革与基于网络的工作流程充分适应数字化校园的高效工作模式,,再依托传统的管理规范与制度,使教学研究、行政管理与生活服务进行数字化变革与过程优化成为可能。(三)数字化教学研究过程优化数字化的教学研究过程,“学”是核心,“教”为“学”服务,根据学习内容与学习者情况,在教与学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教学双方发现问题,共同研究,解决问题。那么教、学、研这三个过程就没有必要严格区分,以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为中心,将学习划分为课前、课上、课后三个阶段:课前学生自学新内容,课上相互分享,充分讨论,交流学习,课后再进行作业巩固,全程体现“自主”的特点,而教师则负责提供学习资料、监控学习过程、解答学习疑惑等综合的“助学”工作,那么教与学就有机结合起来了。此外研究过程不设立专门的流程系统,将必要的工作步骤设计成功能包,教学活动的进行过程中,根据研究需要,直接调用需要的功能包,依系统提示执行简单操作。这样,研究过程的每个环节都和教学过程直接挂钩,又由于有数字化校园功能的配合,教学与研究的活动可以同时进行,教师可以后期充分分析研究,显著提高效率(见右侧图9)。教、学、研一体化流程,数字化是工具,流程是方法,最终优化了一切用户的自主学习方式,根据不同类型的人群,提供不同的工作环境,教师应用一体化系统有效整合个人工作,大大提高效率;学生在数字化系统中的参与程度将显著提高,不仅成为了学习的主体,接受教师的服务,也可以参与到教学改革的科

功能图,流程,程度图,服务流程


心在于根据不同的服务项目选择不同的数字化流程。目前学校使用较多的数字化服务有三类,第一类是食品、卫生等需要实际工作配合的活动;第二类是使用最多的校内交流沟通服务;第三类是娱乐活动,鉴于中学的实际需求,仅提供一些视频点播、音乐等简单娱乐功能。选择这三类服务从两个接口接入,一方是服务需求方,使用一卡通或者用户账号在合适的设备接入系统,如刷卡机、计算机等终端;另一方为服务提供者,根据用户发出的服务项目要求,选择合适的服务者,用账号接入系统。这几类服务活动实施的其具体过程如下(见右侧图11)。数字化的服务流程并不复杂,它对传统生活服务工作的主要帮助在于方便了交互,改进了流程,更加可控可查,有利于提升服务质量。此外,由于人的互动程度较高,具体执行时,根据需要可以灵活调用流程,如饮食、卫生等与现实工作挂钩的服务,部分可以直接在刷卡机上完成,如餐厅消费、医务室就诊等,则不需要经过后续的服务确认等步骤,直接与服务方面对面进行,此时一卡通主要承担虚拟消费的功能。一般来说,需要与现实工作挂钩的服务将有专人负责审核服务申请的内容,提供相应的服务。而其他虚拟活动,服务的提供方就是系统本身,只要用户提出申请,立刻可以享受服务。这种便捷的方式,对于改进生活服务的过程绩效有较大帮助。四、结语我国中小学数字化校园飞速发展,给教育改革乃至整个社会进步带来了强大的动力,以绩效的视野改进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与应用水平,有利于消除发展瓶颈,助推数字化校园下一阶段的跨越式发展。当然,本文中对数字化小校园建设与应用绩效改进的建议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使之符合一线学校的具体工作需求,最终目标在于让数字化校园融入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以数字化促进教
【作者单位】: 江南大学田家炳教育科学学院;
【基金】: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中小学信息化建设项目投入教育绩效评价研究”(项目编号:07JA880057)成果之一
【分类号】:G434;G63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彭学兵;;扁平化组织及其效率研究[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剑林;微型企业生存与发展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张强;基于供应链管理战略的企业组织结构模式及运行[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2 张宇;A公司航空业务发展战略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3 陈国忠;盘锦市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4 夏江;中学数字化校园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何桂霞;“以客户为中心”的高校学生电子服务评价体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6 陈国强;中学数字化校园建设与管理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徐琦;;高校校园网教学资源库的研究[J];教育信息化;2006年09期

2 杨蕙馨,刘明宇;从技术角度对企业内部组织演进的考察[J];文史哲;2003年03期

3 易凌云;左明章;;实现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规模经济的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6年02期

4 汤敏轩,李习彬;官僚制的历史分析与中国政府的现实选择[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庆;;数字化校园建设现状及发展策略[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6年02期

2 张静然;;区域整体推进数字化校园的创新实践——专访扬州市教育局周应华副局长[J];中国电化教育;2009年04期

3 吴畅渠;;高等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10年04期

4 张建明;;基于“多网合一”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探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年19期

5 刘荣;;扬州市区域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巡礼[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年02期

6 蒋玉宇;;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思考[J];广西轻工业;2008年11期

7 赵天;;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研究与对策[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8 钟洪;刘奕秋;;浅谈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J];消费导刊;2007年14期

9 张月琳;数字化校园建设探讨[J];教育信息化;2002年S1期

10 韩英鹏;李海燕;;如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杨欣;;教育信息化对推动教育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研究[A];城乡教育一体化与教育制度创新——2011年农村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戴云平;韩喜清;;数字校园助力高校教育信息化——南京工业大学“智慧工大”项目介绍[A];信息让生活更美好——江苏省通信行业信息化案例选编[C];2010年

3 杨海军;;基于云计算的远程教育平台的设计与应用[A];2011国际信息技术与应用论坛论文集(《计算机科学》2011.7)[C];2011年

4 罗曼;;进一步实现贵州省教育事业均衡化优质化发展[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靳万勋;;积极探索基础教育协调发展之路[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A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6 宋琛;韩瑛;;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实证研究[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A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7 万正刚;寇海莲;;论E-learning对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影响[A];创新沈阳文集(B)[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汪蔚;教育信息化 没有终点[N];中国计算机报;2004年

2 山东省青州市第一中学 张立强 王爱胜;教育信息化,我们期待什么?[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4年

3 韩振江;教育信息化要做的事不少[N];中国教育报;2001年

4 谢涛;教育信息化:市场在哪?[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3年

5 本报记者 余峧;教育信息化突破“PC+课桌”模式[N];通信信息报;2004年

6 郑雅轩;教育信息化要把握“三个关系”[N];中国教育报;2002年

7 金祥孔;白银区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N];白银日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霍娜;农村教育信息化更重应用实效[N];中国计算机报;2009年

9 王晓飞;2009十大教育信息化事件[N];中国教育报;2009年

10 记者 王珊 见习记者 鹿丽娟;教育信息化推进城关教育现代化[N];西藏日报(汉);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婧;功能层面的教育信息化评价标准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陈晓慧;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文化审视[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肖玉敏;校长的技术领导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谢忠新;学校信息化应用评估模型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刘成新;整合与重构:技术与课程教学的互动解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6 张静芬;语文网络教研探索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罗江华;教育资源数字化的价值取向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8 熊才平;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理论与实施框架[D];华中科技大学;2001年

9 荆永君;教育资源分布式配送与调度算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吴永和;学习资源服务生态环境构建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志成;JD公司HG大学数字化校园系统项目质量管理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安胜;互联网与欠发达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3 陈国忠;盘锦市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4 官伟强;珠海市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5 李立;教育领域数据存储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任建;知识管理在教育资源管理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张林静;河北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队伍建设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张巍;军队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9 余寺涌;中国法学教育网络数据库建设的理论与实践[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10 赵欣;师生协作型虚拟学习社区平台的研究与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5315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25315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2a2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