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创新论文 >

小学生高段社会创造性倾向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5 11:14

  本文关键词:小学生高段社会创造性倾向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小学生高段社会创造性是指在社会各项活动中和日常的社会交往中,小学五、六年级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呈现出的的创造性,这可以解释为个体以特别的、新颖的、有效且合适的方式提出问题以及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本次研究小学生社会创造性采用的的分段研究方式,对提升小学生高段的社会创造性发展进程有一定的作用;研究小学生高段的社会创造性倾向的总体情况和特点,可以为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进一步研究小学生整体的社会创造性倾向状况和中学生或者成年人的社会创造性的比较研究提供先行一步的研究结果。本研究以328名五、六年级小学生为被试者,选用现有的《小学生社会创造性倾向问卷》为测量工具,采用问卷法对小学生高段社会创造性倾向整体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1.小学生高段总体的社会创造性处于中等以上,水平比较高,这一部分的人数比例约占88.4%,六项生活各维度的测量结果分析其平均数和标准差得知,小学生高段社会交往能力整体的品质最高,主动尽责性、坚毅进取性的品质较高,出众性、问题解决能力较低,威信和同伴影响力的品质最低。 2.性别对小学生高段社会创造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不明显,年级对社会创造性的影响也不明显。年纪与性别无交互作用。 通过对数据相关性分析和讨论,学生受到来自同伴的影响、父母教养方式和学校的培养的影响很重要,提出提升小学生高段社会创造性的策略包括:对认知能力的正确引导,对同伴关系的改善,改善家庭生活中父母的教养方式,教师领导方式向民主型方向改变,学校以及社会氛围逐渐向宽松方向形成等策略。
【关键词】:小学生高段 社会创造性倾向 同伴影响 父母教养方式 教师领导方式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前言9-20
  • (一) 概念的界定9-16
  • 1. 创造性的概述9-13
  • 2. 社会创造性的研究概述13-16
  • (二) 研究假设16
  • (三)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6-17
  • (四) 研究创新之处17-18
  • (五) 研究方法18-20
  • 1. 测量法18
  • 2. 文献研究法18
  • 3. 比较法18-19
  • 4. 数据的处理过程19-20
  • 一、小学生高段社会创造性倾向现状调查20-27
  • (一) 整体倾向现状和六测量维度各得分情况20-24
  • (二) 分性别的社会创造性整体倾向24
  • (三) 分年级的社会创造性整体倾向24-25
  • (四) 数据分析所得结论25-27
  • 二、对结论的成因分析和讨论27-33
  • (一) 社会创造性倾向的三个维度整体表现较高的成因分析27-28
  • (二) 在出众性方面整体表现平平的成因分析28
  • (三) 在问题解决能力方面整体表现较低的成因分析28-29
  • (四) 在同伴影响力方面整体表现最低的成因分析29-30
  • (五) 在各维度的成因分析均涉及三方面环境影响——家庭、教师和学校30-33
  • 三、小学生高段社会创造性的提升对策33-39
  • (一) 通过对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的正确引导提升其社会创造性33-34
  • (二) 通过对同伴关系的改善提升小学生高段社会创造性34-35
  • (三) 通过改善家庭环境中父母的教养方式提升其社会创造性35-37
  • (四) 通过教师领导方式向民主型方向转变,提升小学生高段社会创造性37-38
  • (五) 通过学校以及社会氛围逐渐向宽松方向发展提升小学生高段社会创造性38-39
  • 结语39-40
  • 参考文献40-45
  • 附录45-48
  • 致谢4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双虎;家庭环境对子女心理健康状况、人格特征的影响[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2 曹长德;家庭早期教育中儿童创造性思维的保护[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3 张建平;教师的创造性人格及培养模式[J];鞍山钢铁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4 黄树香;班兰美;;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人格特征的关系研究[J];保定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5 邹枝玲,施建农;创造性人格的研究模式及其问题[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6 刘美丹;刘晓艳;;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及影响[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年06期

7 张勇;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J];滨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8 侯爱民;国内儿童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综述[J];滨州师专学报;2002年03期

9 张恕元;教育民主化的三个转变[J];甘肃教育;2005年Z1期

10 罗书伟;尹小琳;;父母教养方式对创造性人格早期发展的影响[J];贵州教育;2007年1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张莉;当前家长教养观念错位现象及纠偏策略[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2 史海松;小学生自我概念与同伴关系的干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梁小玲;教师创造型教师内隐观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4 隋莉晖;人际认知问题解决技能训练对幼儿同伴关系影响的实验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黄玉梅;父母教养方式与城乡青少年学校适应的关系比较[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黄艳苹;家庭教养方式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7 单玲玲;创造力内隐观和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8 段晶鑫;基于教育机会均等分析模式的重庆市留守儿童社会创造性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小学生高段社会创造性倾向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62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3462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e8b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