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道德自我概念与诚信行为关系的实证研究
本文关键词:青少年道德自我概念与诚信行为关系的实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诚信品质是道德体系中的基础性支柱,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近年来,诚信问题逐渐成为心理学研究关注的热点,特别是针对青少年的诚信、说谎、作弊等一系列道德行为的研究越来越多。诚信行为的产生不仅受到外在情境特征的影响,还需要个体不断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调控,以保证行为的最终执行。影响诚信行为的其中一个重要内在因素就是道德自我概念,它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在人际互动过程中形成对自身品行及其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要求的认识。为探究道德自我概念与诚信行为的关系,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实验法等手段考察了广州市青少年道德自我概念的结构及发展特点,以及不同情境特征下道德自我概念对诚信行为的影响。 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青少年道德自我概念结构包括内在道德自我概念、社会道德自我概念和人际道德自我概念。根据理论建构及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将道德自我概念问卷分为三个分问卷,分别是个体道德自我分问卷、社会道德自我概念分问卷和人际道德自我概念分问卷。信度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作为测量青少年道德自我概念的研究工具。(2)采用自编《青少年道德自我概念问卷》测查青少年道德自我概念发展特点,调查对象的道德自我概念平均得分为4.07±0.47,说明当前青少年道德自我概念发展的总体情况较好。青少年在人际道德自我概念维度上的得分最高,其次是社会道德我概念的分数,最后是内在道德自我概念分数。(3)社会道德自我概念、人际道德自我概念和整体道德自我概念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道德自我概念各维度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的得分均显著高于男生;在独生子女与非独身子女变量上,道德自我概念的发展不存在显著差异。(4)情境特征影响个体的诚信行为表现。惩罚情境中,个体表现出更多的非诚信行为,其次是公开排名情境,然后是奖励情境。高抑制程度的情境对于抑制青少年的非诚信行为更有效,即可通过替代性惩罚,促进个体表现诚信。(5)道德自我概念对诚信行为具有监控作用,使诚信行为保持跨情境的一致性。
【关键词】:道德自我概念 诚信行为 青少年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4
- 绪论14-16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6-38
- 1.1 道德自我概念16-28
- 1.1.1 道德自我概念的内涵16-17
- 1.1.2 道德自我概念发展的相关理论17-19
- 1.1.3 道德自我概念的结构19-25
- 1.1.4 道德自我概念的特点25-28
- 1.2 诚信行为28-35
- 1.2.1 诚信的涵义28-29
- 1.2.2 诚信行为的心理学理论29-33
- 1.2.3 诚信行为的研究方法33-35
- 1.3 道德自我与诚信行为35-36
- 1.4 研究不足36-38
- 第二章 研究设计38-43
- 2.1 问题提出38-39
- 2.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39-40
- 2.2.1 研究目的39-40
- 2.2.2 理论意义40
- 2.2.3 实践意义40
- 2.3 研究内容和研究假设40-42
- 2.3.1 研究方法40-41
- 2.3.2 研究内容41
- 2.3.3 研究假设41-42
- 2.4 研究的创新之处42-43
- 2.4.1 研究创新之处42
- 2.4.2 研究重点解决问题42-43
- 第三章 研究一:青少年道德自我概念问卷的编制43-59
- 3.1 青少年道德自我概念结构的建构43-46
- 3.1.1 理论构想43-45
- 3.1.2 问卷项目设计及问卷编制45-46
- 3.2 半开放式问卷46
- 3.3 青少年道德自我概念预测问卷46-49
- 3.3.1 研究目的46-47
- 3.3.2 研究方法与程序47
- 3.3.3 结果分析47-49
- 3.4 青少年道德自我概念正式问卷49-56
- 3.4.1 研究目的49
- 3.4.2 研究方法与程序49-50
- 3.4.3 结果分析50-52
- 3.4.4 正式问卷的信效度分析52-56
- 3.5 本章讨论56-59
- 3.5.1 青少年道德自我概念问卷的编制及其信、效度56-58
- 3.5.2 青少年道德自我概念问卷的结构58-59
- 第四章 研究二:青少年道德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59-67
- 4.1 研究目的59
- 4.2 研究假设59
- 4.3 研究方法59-60
- 4.3.1 被试59-60
- 4.3.2 研究工具60
- 4.3.3 研究程序60
- 4.3.4 数据处理和统计60
- 4.4 研究结果和分析60-63
- 4.4.1 青少年道德自我概念发展的总体情况60-61
- 4.4.2 青少年道德自我概念发展的人口学变量分析61-63
- 4.5 本章讨论63-67
- 4.5.1 青少年道德自我概念的年级差异63-65
- 4.5.2 青少年道德自我概念的性别差异65
- 4.5.3 青少年道德自我概念在独生与非独生子女之间的差异65-67
- 第五章 研究三:诱发情境下青少年道德自我概念对诚信行为的影响67-76
- 5.1 研究构想67-69
- 5.2 研究目的69
- 5.3 研究假设69
- 5.4 研究方法69-72
- 5.4.1 实验设计69-70
- 5.4.2 被试70
- 5.4.3 主试70
- 5.4.4 实验材料70-71
- 5.4.5 研究程序71-72
- 5.4.6 数据处理和统计72
- 5.5 研究结果与分析72-73
- 5.5.1 诚实性周迷测验常模72
- 5.5.2 情境诱因、青少年道德自我概念与诚信分数的关系72-73
- 5.6 本章讨论73-76
- 第六章 研究四:抑制情境下青少年道德自我概念对诚信行为的影响76-83
- 6.1 研究构想76
- 6.2 研究目的76
- 6.3 研究假设76-77
- 6.4 研究方法77-79
- 6.4.1 实验设计77
- 6.4.2 被试77-78
- 6.4.3 主试78
- 6.4.4 实验材料78
- 6.4.5 研究程序78-79
- 6.4.6 数据处理和统计79
- 6.5 研究结果与分析79-80
- 6.6 本章讨论80-83
- 第七章 综合讨论83-92
- 7.1 研究讨论与分析83-90
- 7.1.1 青少年道德自我概念的结构83-84
- 7.1.2 关于测量工具84-85
- 7.1.3 青少年道德自我概念的特点85-87
- 7.1.4 诚信行为的道德自我概念—情境交互作用模型87-90
- 7.2 教育启示90-92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92-95
- 8.1 研究结论92
-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92-95
- 8.2.1 反思92-94
- 8.2.2 研究展望94-95
- 参考文献95-103
- 附录103-109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论文109-110
- 致谢110-11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颖丽,杨梦云,郭承九,寇艺儒,王巧玲,李慧萍,黄凌霄;高一年级学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J];宁夏医学杂志;2002年05期
2 丁雪红;师专新生自我概念与人格特征调查的结果分析[J];宿州师专学报;2002年04期
3 王克,宋红岩;论自我概念与青少年学生的考试焦虑[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3年03期
4 翟群,陈燕仪;澳门初中学生自我概念发展特征测评[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年04期
5 杨莉君,康丹;2~3岁幼儿自我概念教师评定量表的编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年02期
6 吕依然;;帮助孩子找回自信的翅膀[J];大众心理学;2011年01期
7 邢志勤;安珑山;;自我概念与学业不良[J];教育评论;1992年01期
8 成云,卢清;当代大学新生与毕业生自我概念特点的比较研究[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9 井卫英;高师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自我概念的关系[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10 林崇德,王耘,姚计海;师生关系与小学生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抱弘;;重心的证明与起点的选择——科学发展观视角下当代中国青少年道德建设取向的思考[A];科学发展观与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五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9)[C];2009年
2 李德伟;;儿童能力与能力自我概念的实验研究[A];全国第六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7年
3 张红;;在学科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起积极的自我概念[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4 杨剑;田石榴;张园园;;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中的自我概念研究[A];第五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第二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谢晶;;父母教养方式、自我概念和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关系[A];全国教育与心理统计与测量学术年会暨第八届海峡两岸心理与教育测验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6 李雁;;初中生社交焦虑和自我概念的相关关系及干预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八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7 沃建中;申继亮;;中,小学教师自我概念结构及发展研究[A];全国第七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3年
8 房文杰;;箱庭疗法对学习不良儿童自我概念的影响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杨红梅;;高中生自我概念发展特点的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廖凤林;;中学生自我概念与思想道德[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建一;利用自我概念进行求职定位[N];北京人才市场报;2009年
2 ;加强青少年道德建设[N];人民政协报;2002年
3 记者 王文博;我区着力打造绿色网络 加强青少年道德建设[N];喀什日报(汉);2010年
4 记者 金志明;塑造青少年道德就是塑造未来[N];中国教育报;2001年
5 商丘市第二回民中学 彭统建;渗透传统伦理道德教育 提高青少年道德素质[N];商丘日报;2009年
6 据《大河报》报道;青少年道德银行:路该怎样走?[N];中国教育报;2004年
7 周正;孝子岂能靠“工程”培养[N];光明日报;2011年
8 记者 李根 实习记者 周醒 强晓;青少年道德法律心理综合素质教育的最佳平台[N];西部法制报;2010年
9 记者 相恒义 张俊在 牛志强 沈思湘;锡林浩特市3万中小学生开户“青少年道德银行”[N];内蒙古日报(汉);2005年
10 驻站记者 郭海鹏;正蓝旗关工委 教育关爱服务青少年健康成长[N];锡林郭勒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夫真;青少年早期抑郁的发展及其与家庭、同伴和个体因素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万增奎;道德同一性的心理发展与建构[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3 缴润凯;师范生教师职业成熟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胡志坚;自我统摄下的心理与行为[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5 徐冰;两面性与真诚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6 苏雪云;超常高中生自我意识及其对情绪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应爱玲;自我概念在高端教育产品消费行为研究中的应用[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年
8 孙晓玲;大学生自我透视的时间距离效应[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李媛;大学生自立意识的初步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10 张雯;舞动心理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实验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红梅;自我概念和大学英语教学[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2 梅岑;MMORPG玩家自我概念和游戏化身的关联性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3 姚信;大学生自我概念心理咨询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4 步朝霞;爱伦·坡:文本与人格的统一体[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5 王伟红;武警战士自我概念结构探讨与团体心理咨询研究[D];河北大学;2004年
6 彭君姬;青少年依恋与自我的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曾智;大学生自我概念与消费行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程佳;长春地区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与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9 卢泽华;中国老龄消费者自我概念与购买决策风格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10 王平;大学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本文关键词:青少年道德自我概念与诚信行为关系的实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79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347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