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性学业评价之多元评价主体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发展性学业评价之多元评价主体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评价主体是学业评价中最为关键、最为灵动、最为核心的构成要素,它对评价目的的提出、评价客体的选择、评价任务的设计、评价工具的使用、评价结果的处理乃至整个评价方案的提出和修正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业评价的变革必然引起评价主体的变革,而评价主体变革的成功与否往往决定着学业评价变革的成败。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兴起,我国在评价领域提出了发展性学业评价的变革。多元评价主体是发展性学业评价的应有之义,也是发展性学业评价得以实现的助推之剂。基于此,本研究围绕发展性学业评价之多元评价主体的如下三大问题展开:(1)为何多元?(2)如何多元?(3)怎样确保多元?其中,第一个是前提性问题,第二个是本体性问题,第三个是策略性问题。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本文借助文献分析、调查研究、逻辑推演等方法开展了以下研究。 1.评价主体多元化改革的背景研究 从评价主体多元化改革的政策背景来看,一系列教育政策文件的颁布为评价主体多元化改革提供了变革的方向和要求。从评价主体多元化改革的实践背景来看,评价主体多元化在现实中的变革存在各评价主体参与评价的意识薄弱、方式机械、效果欠佳等问题。从评价主体多元化改革的理论背景来看,多元评价主体理论的研究相当缺乏,未能给政策的执行、实践的改革提供充足的理论支撑。这三级背景之间的落差为本研究提供了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多元评价主体的内涵与特征的研究 多元评价主体是指由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人士根据不同评价内容以不同的结构形式联结而成的,对学生进行学习后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各方面获得的发展进行价值判断的有机整体。具有“多、活、和”的特征,具体表现为价值需求的多样性、主体构成的多源性、参与路径的多维性、组合方式的灵活性、主体关系的和协性五个方面。 3.多元评价主体的结构研究 以系统论作为方法论视角,在整体性思维、开放性思维、非线性思维的指导下,在多元评价主体发展性功能的定位下,构建了以评价主体为结点,以各评价主体间关系为关系链的多元评价主体宏观结构模型和由观念层、制度层、操作层构成的微观结构模型。具有功能结构的发展性、网络结构的稳定性、关系结构的动态性、信息结构的开放性、体系结构的层次性五大特征。 4.多元评价主体的运行机制研究 多元评价主体的运行机制可以分为运行机构和运行制度两部分,其中,根据运行机构在整个运行机制中所起的作用将其分为调控机构和执行机构,根据评价活动运行的时间序列,将运行制度进行“评价方案的制定、评价信息的搜集、评价信息的反馈、评价信息的使用”四个环节的划分。形成多元评价主体在发展性学业评价活动中相互协作、共同完成评价任务的动态结构体系。 5.多元评价主体运作的支持条件研究 从微系统、中间系统、宏观系统三个层次为多元评价主体在发展性学业评价中的运作构建了条件支持系统,通过提升评价主体素养、搭建评价网络平台、完善评价环境建设、推进文化制度革新来保障多元评价主体在学业评价中的有效运作。 总而言之,本研究基于系统思维方式,建构了以“点、流、型”组成的多元评价主体的宏观结构模型和以“观念层、制度层、操作层”组成的多元评价主体的微观结构模型:构建了多元评价主体在评价方案制订、评价信息搜集、评价信息反馈、评价信息使用中的历时态运行机制;提出了评价主体运作在微系统、中间系统、宏观系统三个层面上的支持条件。这些理论观点,推进了评价领域中对评价主体部分的研究,丰富了评价主体研究的理论成果。对于深化对评价主体的构成、关系、作用机理的认识,指导学业评价改革中多主体协作评价的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发展性评价 学业评价 评价主体 多元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40-058.1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1
- 导论11-35
- 一、问题提出11-15
- 二、文献述评15-26
- 三、理论基础26-29
- 四、研究思路29-31
- 五、研究框架31-32
- 六、研究价值32-35
- 第一章 发展性学业评价主体多元化改革的背景35-45
- 一、发展性学业评价主体多元化改革的政策背景35-37
- (一) 发展性学业评价主体多元化改革背景下的相关政策35-36
- (二) 相关政策对学业评价主体多元化改革的价值分析36-37
- 二、发展性学业评价主体多元化改革的实践背景37-41
- (一) 发展性学业评价主体多元化改革的现状37-40
- (二) 学业评价主体多元化改革现状的原因分析40-41
- 三、发展性学业评价主体多元化改革的理论背景41-45
- (一) 发展性学业评价主体多元化改革背景下的相关理论41-43
- (二) 相关理论对学业评价主体多元化改革的作用分析43-45
- 第二章 发展性学业评价之多元评价主体的内涵与特征45-55
- 一、发展性学业评价之多元评价主体的内涵45-51
- (一) 评价主体概念厘定45-48
- (二) 多元评价主体内涵阐析48-51
- 二、发展性学业评价之多元评价主体的特征51-55
- (一) 价值需求的多样性51-52
- (二) 主体构成的多源性52
- (三) 参与路径的多维性52-53
- (四) 组合方式的灵活性53-54
- (五) 主体关系的和协性54-55
- 第三章 发展性学业评价之多元评价主体的结构55-71
- 一、发展性学业评价之多元评价主体结构的功能55-62
- (一) 多元评价主体结构的整体功能56-59
- (二) 多元评价主体结构的要素功能59-62
- 二、发展性学业评价之多元评价主体结构的模型62-67
- (一) 多元评价主体的宏观结构62-65
- (二) 多元评价主体的微观结构65-67
- 三、发展性学业评价之多元评价主体结构的特征67-71
- (一) 功能结构的发展性67
- (二) 网络结构的稳定性67-68
- (三) 关系结构的动态性68
- (四) 信息结构的开放性68-69
- (五) 体系结构的层次性69-71
- 第四章 发展性学业评价之多元评价主体的运行机制71-83
- 一、发展性学业评价之多元评价主体的运行机构72-74
- (一) 多元评价主体运行的调控机构72-73
- (二) 多元评价主体运行的执行机构73-74
- 二、发展性学业评价之多元评价主体的运行制度74-83
- (一) 多元主体评价方案的制定74-77
- (二) 多元主体评价信息的搜集77-79
- (三) 多元主体评价信息的反馈79-81
- (四) 多元主体评价信息的使用81-83
- 第五章 发展性学业评价之多元评价主体运作的支持条件83-93
- 一、提升评价主体素养83-85
- (一) 评价主体的观念83-84
- (二) 评价主体的能力84
- (三) 评价主体的技术84-85
- 二、搭建评价网络平台85-87
- (一) 网络平台的信息交流85-86
- (二) 网络平台的资源共享86
- (三) 网络平台的远程培训86-87
- 三、完善评价环境建设87-89
- (一) 交互协作环境87-88
- (二) 信息资源环境88
- (三) 管理监控环境88-89
- (四) 评价激励环境89
- 四、推进文化制度革新89-93
- (一) 功利型考试文化的变革89-90
- (二) 控制型教学文化的变革90
- (三) 标准化招考制度的改革90-91
- (四) 唯学历用人制度的改革91-93
- 结论与反思93-95
- 参考文献95-99
- 附录99-103
- 附录1:图引99
- 附录2:表引99
- 附录3:访谈提纲99-103
- 后记103-10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晓琴;张家军;;中小学教师教学评价主体及其体系建构探讨[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7期
2 曹江培;;基于多元评价的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模型构建[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3 徐朝晖;;基础教育多元评价的困境与出路[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8期
4 林晖;;高校师范专业教育实习评价改革初探[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8期
5 吴伟敏;;双语教学实施多元化评价的思考与实践[J];福建电脑;2010年10期
6 单秀凤;;在多元评价中促进高职教师素质的发展与提高[J];陕西教育(理论版);2006年12期
7 王青青;;关于信息技术教学中多元评价的一些看法[J];快乐阅读;2011年08期
8 蒋琰;;浅谈多元评价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年05期
9 邓洪涛;刘堤仿;;实施多元评价 促进教师发展——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质量评价体系的实践研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年11期
10 黄永乐;;浅议高校教师的分类与多元评价[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祥海;;注重教学细节 体味评价魅力[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2006年
2 王玉辉;;实施多元评价 促进教师发展[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3 李珂;;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音乐学习评价[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4 邓京力;马敬;;试论影响历史评价的若干因素[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5 王玉明;;政府绩效评价体系的重构[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暨“政府行政能力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吴建南;阎波;;地方政府绩效评价机制研究[A];首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2005年论文集(下)[C];2005年
7 沙莉;;家长参与《科学》学科教学评价[A];校园文学编辑部写作教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薄志霞;;多元智能理论在《PLC应用技术》教学中的应用[A];2006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06年
9 吴建南;李玲;阎波;;知识拥有状况如何影响评价结果准确性?——面向地方政府绩效评价的模拟实验研究[A];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韦鸿岸;;基于办公自动化学生发展性评价模式的构建[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苏婷;“赞美疲劳”催生多元评价[N];中国教育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崔葳 通讯员 张云鼎 李强;实施多元评价 关注个性成长[N];淄博日报;2008年
3 安迪·艾瑟顿 Andy Atherton Brand.net联合创始人 萧笑 编译 整理;数字化营销:拓展多元评价体系[N];中国图书商报;2009年
4 见习记者 丁雷;多元评价让孩子爱上考试[N];大连日报;2005年
5 宜春市实验小学 京洪;用多元评价激发孩子写作热情[N];宜春日报;2010年
6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 郑若玲 万圆;从单一考试向多元评价转变[N];中国教育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杨晨光 唐景莉;清华注重多元评价 北大看重综合素质[N];中国教育报;2010年
8 沐童;让学生给老师打分可行吗[N];中国妇女报;2004年
9 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 钱刚;体育教学“多元评价”有内涵[N];中国体育报;2007年
10 石家庄市合作路小学 路俊菊;多元评价思品课[N];中国教育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艾英旭;建筑设计创新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2 杜一平;行政评价法律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3 吕红;澳大利亚职业教育课程质量保障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4 方宝红;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本科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5 王淑慧;多元化教学评价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金春;我国大学教师评价制度:理念与行动[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刘笑霞;政府绩效评价理论框架之构建[D];厦门大学;2008年
8 张向众;学校转型时期的教育评价功能变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赵淑惠;企业内部业绩评价的行为影响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9年
10 安晓镜;民族地区初中阶段学生学业评价体系的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娟;发展性学业评价之多元评价主体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2 张晓愉;语文学习评价探索[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3 黄海涛;关于技术伦理评价的几点思考[D];武汉科技大学;2007年
4 文喜;高校网络辅助教学中的教师教学评价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5 黄晓丹;关于形成性学生评价的现状调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鞠俊峰;形成性评价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可行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张洋;我国高等教育社会评价主体多元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黄德金;评价主体的历程[D];郑州大学;2002年
9 吴玉;《C程序设计》课程多元评价的研究与实现[D];杭州师范大学;2010年
10 潘振;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地理作业多元评价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发展性学业评价之多元评价主体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39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363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