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创新论文 >

论教育的民族性

发布时间:2017-06-21 12:05

  本文关键词:论教育的民族性,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民族性是指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行为方式、情感、习俗和思维方式,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凝聚民族全体成员心灵的纽带,是各民族交流和发展的源泉,是民族应对全球化挑战的思想源泉。民族性的重要表现是其独特的民族文化,民族危机最根本的是文化危机。教育对民族国家的形成具有独特的价值,被视为实现国家目的的重要工具;教育对于民族文化的发展在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发挥教育的民族国家认同功能和文化认同功能,培养学生的民族国家意识。坚守教育的民族性,是指在制定教育方针、教育目的设定、课程设置、课外活动组织、社会舆论营造等一系列教育活动中要始终突出民族性,弘扬民族精神。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关键词】民族性 民族文化 教育
【分类号】:G40
【正文快照】: 一、教育民族性的客观基础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是以民族的形态存在和发展的。一个民族存在的标志是其民族性。每个民族的语言、生活地域、经济、文化和心理都具有独特性,因而其历史和文化传统也都具有独特性。例如,英吉利民族性不同于法兰西民族性,法兰西民族性又不同俄罗斯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跃春;冯友兰对“大全”悖论的消解[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郑支农;高校内改中的思想政治工作浅探[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3 刘杏端,渠晓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4 后小仙;;农业合作经营、新型农村工业化和制度创新[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5 曾斌荣;社会转型中的弱势群体心理特征及其思想政治工作[J];安康师专学报;2004年02期

6 张维祥;能力本位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理念吗?[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7 田科瑞;网络时代的民主[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8 王凌,曹能秀;从“儿童中心”到“探究群体”——李普曼儿童哲学对杜威教学理论的新发展[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06期

9 顾明远;对教育定义的思考[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1期

10 张立成,徐威;邓小平理想信念教育理论初探[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向伟卫;;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点[A];湖南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曾敏;吴作萍;;坚持科学发展 建设全面小康社会[A];坚持科学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全国社科院系统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第十二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叶春涛;;延安精神与红旗渠精神是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的精神支撑[A];让延安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全国延安精神理论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6年

4 刘先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A];上海社会科学院第三届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5 张静;侯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的思考[A];上海社会科学院第三届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6 王绽蕊;;大学国际化:一个什么样的过程[A];庆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暨200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眭依凡;大学校长的教育理念与治校[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郅庭瑾;为何而教[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3 王伦信;清末民国时期中学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黄黎星;《易》学与中国传统文艺观[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5 杜晓利;教育研究重心的转移[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李福华;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周湘莲;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刘志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建设问题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9 王胜利;教育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10 刘晶;就业与社会保障互动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漠琳;西方“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历史嬗变及其对我国素质教育的启示[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乔梁;中国农村个体经济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3 李永枝;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建设的特殊性[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4 郭德红;论教学论学派[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5 徐民府;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管理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6 王牧华;生态主义课程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7 孙雪凝;邓小平法制思想与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依法治国方略[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8 伊焱;教育的实然发展与应然追求[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9 袁佩球;国魂:20世纪铸造的中华民族精神——兼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D];中南大学;2002年

10 贾爱明;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转型[D];天津师范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军锋;;从教育视角看民间文化的保护[J];新闻爱好者;2011年16期

2 陈卫;;论教育文化[J];上海教育科研;1994年08期

3 毕唐书;;啊,“龙源”……——感受孙立平和山东省诸城市龙源学校[J];基础教育;2006年04期

4 冯华;冯艺远;何妮妮;陈红;;《国际理解》教材框架体系的开发[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5 李文英;王薇;;比较教育相对主义研究范式的基本主张及特征论析[J];外国教育研究;2011年05期

6 董丽;;多元文化背景下教育文化功能的扩展[J];学理论;2011年23期

7 刘世民;苑大勇;;中国校本课程资源的多样性及启示[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张岩;;中央集权下的法国教育行政体制及成因[J];学理论;2011年20期

9 孙珂;;创建“三结合”体系 营造学生爱国情结[J];中国报业;2011年10期

10 吴丹妮;;武陵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创新发展——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新历史起点[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丽霞;;从中美教育的互动谈基础教育改革应坚持民族性[A];跨世纪园丁工程论丛[C];2000年

2 马秋帆;;《雷沛鸿教育思想研究》序[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曹东亮;;民俗民间文化在中小学美育中的意义[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张岩静;;文化传统与道德选择[A];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文集(第三卷)[C];1994年

5 王嘉毅;梁永平;;中国科学教育的文化使命[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沈潘艳;;从传统节日看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戴国忠;;信息技术与传统文化[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7:教育创新与创新人才培养[C];2007年

8 马秋帆;;《东北地方教育史》序[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4)——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9 郭法奇;;关于外国教育史研究的几点思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10 郭齐家;;关于“中国学校优良传统与学校发展研究”的一些思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世辉;用民族文化拴住学生的心[N];中国民族报;2005年

2 杨昆中;刍议边远地区民族文化进校园现状及对策[N];贵州民族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柳文坤 实习记者 高桥亮;奇葩怒放艳桃源[N];贵州民族报;2010年

4 特约通讯员 高应清;德江深入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N];铜仁日报;2010年

5 石谦;从江县民族文化进校园有声有色[N];贵州民族报;2009年

6 肖菡;从自发到自觉 从无序到有序[N];贵州日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王卫华;让校园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主要阵地[N];贵州政协报;2009年

8 本报评论员;民族文化进校园内涵应更丰富[N];贵州民族报;2006年

9 ;正确把握传承民族文化与掌握语言工具的关系[N];青海日报;2010年

10 ;宏扬民族文化必须从娃娃抓起[N];贵州民族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刘茜;多元文化课程的建构与发展[D];西南大学;2007年

2 卢德生;民族文化传承中的社会教育运行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3 王晴;从“教化”到“培育”[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元卉;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5 李素梅;中国乡土教材的百年嬗变及其文化功能考察[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6 邓桦;云南文山蓝靛瑶“度戒”仪式教育过程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王启祥;藏区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谭莉;白裤瑶蚕丝文化的教育价值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艾尔肯·努拉合曼;论哈萨克民族文化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作用及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韦宁;美国蒙大拿州印第安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及其启示[D];西南大学;2008年

3 王辉;民族文化进校园的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4 米璐;维汉教师职业价值观的文化分析[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5 田世凯;土家族丧舞“撒叶儿嗬”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6 蓝亭;贵州民族学院汉、土家、苗、布依、侗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7 杨淑媛;民族性与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8 宝乐日;内蒙古地方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理论探讨[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4年

9 程盼;民族地区师生文化代沟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10 高慧敏;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地方课程开发现状和发展策略[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论教育的民族性,,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685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iaoyugaigechuangxinlunwen/4685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06b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